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电子备课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21999952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3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电子备课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电子备课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电子备课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电子备课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电子备课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电子备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电子备课(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备课主备人:刘爱芹 参与备课人员:王兴菊 张允 邹晓琳 宗红霞【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围绕着“人间真情”这一主题选入了四篇课文,篇篇充满着人间真情和爱意。穷人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文章的特色在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文章多处出现人物之间的对话及心理活动,是练习朗读的佳作。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个摆书

2、摊的残疾青年以“别饿坏了那匹马”的善意谎言成全一个极其喜欢看书但又没有能力看书孩子愿望的感人故事。文章文字朴实无华,可是在这平淡如水的文字下面去蕴涵着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作者“我”对那个良苦用心的残疾青年万分感激。 用“别饿坏了那匹马”做题目,至少有两层主要意思:一是这是文中残疾青年一句善良的谎言。正因为这句善良的谎言,我才会心安理得地去读青年的书;正因为这句善良的谎言,故事才会显得如此的动人;正因为这句善良的谎言,青年的形象才会如此高大。二是“我”就是一匹“饿坏了的马”,青年知道,后来我自己也知道。唯的一听众是一篇讲读课文,这个一组课文主要以歌颂人们美好心灵和人们之间真情的美好为主题

3、。它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本文来源于西班牙的都市生活报,我国参考消息翻译并刊登了本文。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全文围绕“我”与苏珊的交往过程这条主线展开,脉络清楚。课文先写“我”开

4、始以为苏珊是住在电话机里的无所不知的小精灵,只要拨“105”,就能得到她的帮助。然后写“我”的手指被锤子砸伤,情急之中拨通了电话,得到了苏珊的热情帮助,对她产生了好感。接着写“我”与苏珊聊天,苏珊总是用心灵倾听“我”的声音,耐心地给“我”帮助与安慰,她成了“我”从未谋面的第二个母亲。最后写长大后,“我”利用回故乡的机会与苏珊取得了联系。就在我们约定见面的前夕,苏珊不幸病逝了。“我”深切地怀念她。【单元总体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句。2、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及表现手法。3、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要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单元教学重难点】1

5、、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间真情。2、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反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单元教学准备】1、找有关查资料。2、有关教学课件。【单元教学建议】 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2、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词句来感悟课文内容。3、在每课的教学末尾,可以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延伸开去,联系自己的经历过或读过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单元教学时间】 穷人2课时 别饿坏了那匹马 1课时 唯一的听众 2课时 用心灵去倾听 1课时 口语交际与习作 2课时 回

6、顾拓展 2课时 共计: 10课时沂南县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网络集体备课时 间2015年8月5日单 位沂南二小主备人刘爱芹课 题第三单元9、穷人第一课时课 型精读课文参入备课人员王兴菊 张允 邹晓琳 宗红霞教材简析这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同时也反映了沙俄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穷”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然而正是因为“穷”,才更能显示出穷人的高尚品质。文章中运用了行动、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方法,来表现桑娜和渔夫崇高的品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

7、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以有关穷人的故事导入新课,学习本课生字、词语。在掌握生字的基础上学习这篇课文,感受渔夫夫妇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本课采用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8、。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课前准备1、学生搜集材料,预习课文,初步认识本课生字,了解文章主要内容。2、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和有重点句段的小黑板。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备课一预习探究1、导入新课: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伏尔加河上纤夫等。) 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以及穷人的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板书:穷人。齐读课题。2、下面请同

9、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并搜集、整理有关课文作者的资料。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完成预习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回忆一下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关于穷人的课文?他们都生活在黑暗的社会,过着悲惨的生活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二合作交流1、交流作者的资料: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谁来说说你搜集到的关于作者的资料。(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朽的名作。)2、课文讲了一件关于穷人的什么事情?你感觉这些穷人怎样?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穷人的印象。

10、(善良、勤劳、有爱心等)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板书: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催促桑娜)交流作者的资料和课文主要内容,质疑问难,资料共享,初步感受他们的善良,理清课文脉络。小组内交流,质疑问难,资料共享,初步感受他们的善良,理清课文脉络。学习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及其代表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三品读领悟故事是在桑娜的等待中开始的,让我们走进故事。(一)学习“等待丈夫”这一部分内容1学生自读“等待丈夫”这一部分内容。说说你的感受?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感受到桑娜家境贫困、生活艰难。从“补”、“破帆”、“勉强填饱肚子”、“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等看出桑娜家生活艰难。)感受到桑娜勤劳能干。引导学

11、生说出“温暖与舒适”指的是什么? (“温暖”指炉火未熄,与室外的寒风呼啸相比而言:“舒适”指地面干净、食具发亮,孩子们安静地睡着,这是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的处境相比而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勤劳能干。体会到桑娜内心很善良,从“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等处可以看出。) 2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出感情,体会桑娜的家庭贫困、勤劳能干、心地善良。 3、指导朗读,读出感情。(指名读、分组读)(二)学习“抱回孩子”这一部分内容(1)默读这部分内容,思考: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桑娜的善良?桑娜走出门去,她出去向海上张望,看不到什么,她想起了生病的女邻居,桑娜是在自己的亲人安危不知、生死难卜的情况下去关心

12、邻居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关心她人、心地善良。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当她看到两个可怜的孩子,她乐于助人的本性不可抑制地表现出来,她什么也没想毅然决然地把孩子抱回家里,充分体现出桑娜的善良。桑娜把孩子抱回家里后,她一系列矛盾的心理也说明了桑娜的善良,由于善良心的驱使抱回了孩子,没有征求丈夫的意见,他会同意吗?这是她第一个不安的地方。“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又加上两个,今后生活怎么办?这是她第二个不安的地方。他觉得愧对丈夫,“他会揍我的”、“揍我一顿也好!”说明桑娜为救人之难,宁愿自己皮肉受苦,甘愿承担一切后果,充分体现出桑娜的善良。(2)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表现出

13、桑娜的善良。(三)学习“渔夫回家后催促桑娜抱回孩子”一部分内容(1)自读课文,思考:渔夫的善良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从这句话可看出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孩子同死人呆在一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一事当前先为别人着想,充分体现渔夫的美好心灵。“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来,怕孩子醒来知道妈妈死了,心灵受创伤。母亲死后的惨相不能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中,待醒来之后,让他们感到有一个温馨的家。渔夫完全为孩子着想,至于自己负担如何完全置于脑后,看渔夫的心地多么善良。“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回到现实中一想,我们的日子的确很苦,如今又加上两口,真

14、是雪上加霜,日子难熬,从“熬”字上可以看出渔夫的苦日子,度日如年,备受煎熬,同时也表达了渔夫的坚强精神,一定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这些足以说明渔夫同桑娜一样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由忧虑到思考最后作出决定的过程。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也看出了渔夫的善良。(2)指导感情朗读,注意省略号的作用。表示停顿、间歇;内容上的省略。(3)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在抱回孩子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事先商量了吗?没有商量,而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这叫什么?(不谋而合)教师:也说明穷人和穷人的心是相通的。(一)1、自读“等待丈夫”这一部分内容,思考问题并画出相关内容。 2、品读重点词句,深入理解内容,跟随教师的引导,融入情景,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3、朗读此部分内容,在朗读中体会(二)1、默读“抱回孩子”部分内容,思考: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桑娜的善良?找出相关语句。(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2、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部分(三)1、自读“渔夫回家后催促桑娜抱回孩子”这一部分内容,思考:渔夫的善良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小组内讨论、交流)2 有感情的朗读3 学生总结 读桑娜等待丈夫这一部分,说说你的感受,从哪些地方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