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两种重要氧化物——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1999303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钠两种重要氧化物——氧化钠和过氧化钠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钠两种重要氧化物——氧化钠和过氧化钠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钠两种重要氧化物——氧化钠和过氧化钠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钠两种重要氧化物——氧化钠和过氧化钠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钠两种重要氧化物——氧化钠和过氧化钠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钠两种重要氧化物——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钠两种重要氧化物——氧化钠和过氧化钠(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钠的两种重要的氧化物氧化钠和过氧化钠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比较物质氧化钠(Na2O)过氧化钠(Na2O2)色态白色固体淡黄色固体类别碱性氧化物过氧化物(非碱性氧化物)氧的价态21电子式Na 2NaNa 2Na生成条件常温加热或点燃化学性质热稳定性不稳定(2Na2OO22Na2O2)稳定与水反应Na2OH2O=2NaOH2Na2O22H2O=4NaOHO2与CO2反应Na2OCO2=Na2CO32Na2O22CO2=2Na2CO3O2与酸反应(盐酸)Na2O2HCl=2NaClH2O2Na2O24HCl=4NaCl2H2OO2主要性质具有碱性氧化物通性具有强氧化性主要用途用于制取少量Na2O2、

2、烧碱强氧化剂、漂白剂、供氧剂、消毒剂难点提取Na2O2与CO2和H2O反应的五大关系1物质的量的关系无论是CO2或H2O的单一物质还是二者的混合物,通过足量的Na2O2时,CO2或H2O与放出O2的物质的量之比均为21。2气体体积关系若CO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或单一气体)通过足量Na2O2,气体体积的减少量为原混合气体体积的,即为生成氧气的量。3固体质量关系相当于固体Na2O2只吸收了CO2中的“CO”,H2O中的“H2”;可以看做发生相应的反应:Na2O2CO=Na2CO3,Na2O2H2=2NaOH(实际上两反应都不能发生)。4电子转移关系当Na2O2与CO2、H2O反应时,每产生1 m

3、ol O2转移2 mol e。5先后顺序关系一定量的Na2O2与一定量的CO2和H2O(g)的混合物的反应,可看做Na2O2先与CO2反应,待CO2反应完全后,Na2O2再与H2O(g)发生反应。【互动思考】1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过氧化钠能与水反应,所以过氧化钠可以做气体的干燥剂()(2)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时,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3)78 g Na2O2中含阴离子的个数是2 NA()(4)Na2O2与H2O反应制备O2的离子方程式:Na2O2H2O=2Na2OHO2()(5)Na2O、Na2O2组成元素相同,与CO2反应产物也相同()(6)Na2O2的电

4、子式为 ()(7)1 mol钠与氧气反应生成Na2O或Na2O2时,失去的电子数目均为NA()(8)1 mol Na2O2与足量CO2反应时,转移2NA个电子()答案(1)(2)(3)(4)(5)(6)(7)(8)2如图所示,两圆圈相交的部分表示圆圈内的物质相互发生的反应。已知钠及其氧化物的物质的量均为0.1 mol,水的质量为100 g,忽略溶液中溶剂的变化。完成下列题目。(1)反应最多产生O2的物质的量为_ mo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3)Na2O2中阴阳离子数目之比为_。(4)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答案(1)0.05(2)2Na2H2O=2Na

5、2OHH2(3)12(4)示向题组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 mol Na2O2固体中含离子总数为4NA(2014全国大纲,7C)B二氧化碳通过Na2O2粉末反应后固体物质增重(2014全国新课标,9B)CNa2O2溶于水产生O2:Na2O2H2O=2Na2OHO2(2013江苏,8C)D在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中,每生成 0.1 mol氧气,转移电子数目为0.4NA(2014江苏,6D)解析1 mol Na2O2固体中含有离子总数为3NA,A错;氧原子不守恒,C错;D项,过氧化钠与水发生反应:2Na2O22H2O=4NaOHO2,生成1 mol O2时,转移电子数为2NA,故每生成0.1 mo

6、l氧气,转移电子数目为0.2NA,错误。答案B2(2014山师大附中模拟)在下列物质的溶液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Na2O2固体,不会出现浑浊现象的是()。A饱和Na2CO3溶液BCa(HCO3)2稀溶液CNa2SO3稀溶液D饱和CaCl2溶液解析Na2O2固体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O2,A中溶液饱和,由于水被消耗导致析出碳酸钠晶体;B中碳酸氢钙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C中亚硫酸钠被氧气氧化成硫酸钠,硫酸钠可溶于水,不会出现浑浊现象;D中NaOH与CaCl2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微溶,故产生白色沉淀。答案C【考向揭示】由以上题组训练,可得出本考点的常见命题方向有:1有关Na2O、Na2O2结构

7、与性质的判断2有关Na2O2与H2O和CO2等反应的计算3有关Na2O2的实验探究跟进题组1(2014郑州预测)某溶液中含有HCO、SO、CO、CH3COO4种阴离子。向其中加入足量的Na2O2固体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假设溶液体积无变化)()。ACH3COOBSOCCODHCO解析Na2O2与水反应生成NaOH,HCOOH=COH2O,HCO浓度减小,CO浓度增大;SO具有还原性,被Na2O2氧化,浓度减小;CH3COO几乎不变。答案A2为了使宇航员在飞船中得到一个稳定的、良好的生存环境,一般在飞船内安装盛有Na2O2或K2O2颗粒的装置,它的用途是产生氧气。下列关于Na2O2

8、的叙述正确的是()。ANa2O2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为11BNa2O2分别与水及CO2反应产生相同量的O2时,需要水和CO2的质量相等CNa2O2分别与水及CO2反应产生相同量的O2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相等DNa2O2的漂白原理与SO2的漂白原理相同解析Na2O2的电子式为Na2Na,故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为12,A错误;生成相同量的O2时消耗的水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相同,但质量不同,B项错;由得失电子守恒知两者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相同,C项正确;Na2O2因具有强氧化性而有漂白性,SO2易与有机色质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故原理不同,D项错误。答案C3(2014大连模拟)下图是Na2O2和C

9、O2定性、定量实验的装置示意图。注射器1中抽取了100 mL CO2,U形管中装有适量小玻璃珠和约1.5 g Na2O2粉末。实验开始时,打开K1、K2、K4止水夹,关闭K3止水夹,推动注射器1活塞,缓缓将CO2压至U形管中,注射器2活塞缓缓向外移动。回答下列问题:(本题不考虑注射器内壁的摩擦阻力)(1)U形管内的玻璃珠并不参与反应,其所起的作用除防止过氧化钠粉末被吹走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_。(2)U形管中可观察到的反应现象是_。(3)注射器1活塞推到底后,注射器2中收集到的气体大于50 mL,其原因除可能仍还含CO2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_(4)为了使剩余气体中二氧化碳能反应完,接下来的操作

10、是_。(5)要证明反应产物之一为氧气,最为方便的实验方法是_。(6)本实验结束后固体产物板结,难以从U形管中取出,为了要证明固体产物中含有碳酸盐,实验时还需要从如下图所示仪器和试剂中选择_(填字母)。当装置和药品都安装完毕后,接下来的操作步骤是_。解析(1)玻璃珠还可起到增大Na2O2与CO2接触面积,使之反应完全的作用。(2)U形管中Na2O2与CO2反应生成Na2CO3和O2,故U形管内淡黄色粉末渐渐变白。(3)由2Na2O22CO2=2Na2CO3O2可知100 mL CO2理论上应产生50 mL O2,收集到的气体大于50 mL,除部分CO2没反应外,还可能是反应放热,气体受热膨胀。(

11、4)为了让CO2反应完,可把注射器2中的气体再推入U形管中,反复数次。(5)可利用O2支持燃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性质证明。(6)要证明有CO,可利用H与CO反应产生CO2,检验CO2即可。故选A、D、E或C、D、E。操作时,需要关闭K1、K4,打开K2、K3,通过分液漏斗(或胶头滴管)将盐酸滴入U形管中,观察试管内现象即可。答案(1)增大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接触面积,使反应完全(2)淡黄色粉末渐渐变白(3)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后气体温度升高,体积变大(4)将注射器2中气体再推入U形管中,反复数次(5)打开胶塞,立即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U形管中,木条复燃(6)ADE(或CDE)关闭K1、K

12、4止水夹,打开K2、K3止水夹;通过分液漏斗(或胶头滴管)将稀盐酸滴入U形管中,观察试管内Ca(OH)2 溶液是否变浑浊【易错警示】(1)分析过氧化物的组成时要注意O为原子团,是一个整体。(2)过氧化钠是一种“绿色”氧化剂。(3)过氧化钠的强氧化性表现为:Na2O2投入FeCl2溶液中,可将Fe2氧化成Fe3,同时生成Fe(OH)3沉淀。Na2O2投入氢硫酸中,可将H2S氧化成单质硫,使溶液变浑浊。Na2O2投入Na2SO3溶液中,可将SO氧化成SO。Na2O2投入品红溶液中,因其有漂白性,可使品红溶液褪色。欢迎您的光临,word文档下载后可以修改编辑。双击可以删除页眉页脚。谢谢!单纯的课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内容的完善 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wor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