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1999173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文学理论教程习题答案第一章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文学理论:以文学原理、范畴、价值判断为研究对象; 文学批评:以作家、作品、文学思想的评论为研究对象; 文学发展是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衍变及创作经验为研究对象。2、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其基本内容包

2、括:文学活动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造论、文学接受论和文学作品论。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是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

3、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这就形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但社会生活本身还不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文本,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造论。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中题材、形象、语言、结构、风格等都是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

4、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审美对象,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体,读者接受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接受论。 从学科品格上看: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他的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现有文学活动的实践,然后才会有文学理论的概括。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不但在于它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而且在于它必须经得住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民主的即以提倡广大人名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为依归,而不能以少数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为依归;科学的即科学形态的文学

5、理论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总结出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经验,具有深厚的学理性,不是一味迎合某种政治的需要;现代的即发展文学理论,就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的社会已经向现代化迈进,我们的文学理论也必须实现现代性的创新。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依据是什么?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划分依据: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两大流动系统。第二章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

6、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并结合当时的创作实践创立的。思考问题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简要说明。答: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

7、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艺术生产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

8、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从哲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从美学的社会的观点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这样,马克思主义就从人类学的、哲学的、经济学的、美学的、社会学的、媒介学的、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文学的整体面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构建其革命学说时创立的,因此这种理论的创立总是与革命实践的需要密切相

9、关。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又是他们批判地继承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的结果,也是总结西方19世纪以前文学实践的结果。在其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在西方世界,也出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其中就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新探讨,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答: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列宁、毛泽东和一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具有中国特色。即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

10、论,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能够同中国生动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即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第三章 基本概念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它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意发展、延续的基础。2、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生活活动导致人与

11、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的丰富所改造。3、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作者与作者)、自我与现实他者(作者与此岸世界,包括自

12、然和社会)、自我与超验他者(作者与彼岸世界)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作者与读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6、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

13、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7、文学原始发生的几种主要学说:巫术发生说 宗教发生说 游戏发生说 劳动说思考问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答:关系: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它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意发展、延续的基础。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位置:文学活动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虽然从根本上受

14、物质实践活动的支配,但同时也反过来影响物质实践活动。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则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之上,并为该经济基础服务的也可以称之为观念性的上层建筑,与物质经济基础的联系具有间接性的性质。总之,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从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为依据。 从世界角度出发的再现论(现实主义); 从作者角度出发的表现论(浪漫主义); 从作品角度出发的本体论(形式主义); 从读者角度出发的接受论(接受美学主义)。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答:劳动提

15、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史前人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早期的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所以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4、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答:文学发展的动力、动因问题有如下观点:有的认为文学发展动力是社会风气的变化;有的认为文学发展与时代变化密切相关;有的认为文艺发展动力是某种非人力可改变的因素;还有学者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以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另外,有学者认为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的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更合理的解释是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生产劳动。经济因素不是影响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但在终极意义上可以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源性的、最基本的因素来理解。以上原因各有侧重,根本上应说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发展,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文学的发展。总的来说,各种观点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