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具有微纳结构的固态立体彩色显示材料器件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1999120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具有微纳结构的固态立体彩色显示材料器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探索-具有微纳结构的固态立体彩色显示材料器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探索-具有微纳结构的固态立体彩色显示材料器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探索-具有微纳结构的固态立体彩色显示材料器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探索-具有微纳结构的固态立体彩色显示材料器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索-具有微纳结构的固态立体彩色显示材料器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具有微纳结构的固态立体彩色显示材料器件(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课题类型:1.探索导向类 申请受理编号: 2.目标导向类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题课题申请书 技术领域名称: 新材料领域 专题名称: 纳米材料与器件申请指南技术方向: 纳米电子,光子材料与器件课题名称: 具有微纳结构的固态立体彩色显示材料与器件 申 请 人: 依托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二零零六年 九月 十 日三、课题情况3.1课题简介(简要说明课题的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等。字数要求1000字以内)全固态三维立体彩色显示在文化娱乐、医疗诊断、飞行模拟、汽车和建筑设计等方面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当今国际上重要科学研究前沿领域之一。本课题旨在探索开拓一种

2、基于二阶光学非线性效应实现空间选择性频率转换这种全新原理的全固态立体彩色显示材料和系统。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1)选择能析出二阶光学非线性微晶的玻璃系统,制备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好的的玻璃,进行折射率、密度等测定和性能表征.2)研究材料的晶核形成和晶体生长的动力学过程,探讨形成透明微晶玻璃的热处理工艺。3)优化玻璃组成和工艺条件,获得大尺寸(202020mm3)高透明微晶玻璃。4)用XRD、透射电镜等分析晶粒的形貌和尺寸分布,研究晶化机理。5)研究纳秒、皮秒、飞秒激光聚焦照射下发光分布、光谱特性及超快响应。6)建立计算机控制振镜扫描系统,进行全固态立体彩色动态显示演示。本课题的预期目标:开发出

3、适合于全固态立体彩色显示的材料,申请相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并且开发出能进行三维立体彩色显示的原型器件和系统。为开拓三维立体彩色显示的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基础,提供技术储备。主要技术指标如下:1)三维立体彩色显示用透明微晶玻璃的尺寸大小202020mm3,均匀性n0.01;可见光(400750nm)范围内的透过率80%.2)原型器件和系统的成像扫描速度100像素/秒3)采用同一块块体材料实现红、蓝、绿的立体彩色显示。拟申请全固态立体彩色显示的材料和器件相关专利56项。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0篇。培养博士生2名、硕士生3名。3.2课题主要研究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课题主要研究技术国

4、内外专利授权情况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能够在三维空间内显示图象的技术。电视是已经相当成熟的平面显示。观察者只能在正对屏幕的一定区域内观察图像,不能获得任何关于图像的深度信息。三维立体显示则不受观察者所在位置的影响,观察者可以围绕显示体360进行观察。并且三维显示所能表达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了平面显示,它能即时表现物体任何一个角度任何一个部位的动态信息。这些优点使得三维立体显示技术在光信息、医疗、国防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在世界各国都在竞相开发相关的三维立体显示技术。目前仍然有很多研究者利用二维显示技术来表现三维立体空间,称之为虚拟三维显示,如日本东芝公司开发了一种平面立体显示技术。其原理

5、主要是利用了人的双眼的视差,利用左眼和右眼接收到的不同图象,从而产生立体的感觉。但是由于其存在图形显示更新频率低,动态显示困难、图形分辨率低等问题,不能满足未来立体显示的要求;另一种三维显示技术全息术则利用的是光的干涉。它不同于平面显示技术,它显示的图象具有真实的体积,然而全息映像技术仅仅是记录物体的静态立体映像,尚不能主动创造立体图像,不适合计算机的控制,而且对观察范围也有较大的限制。体三维显示技术显示的是真实的立体图像,如Perspecta (Proc. SPIE 4297(2001)227)系统。Perspectra的旋转面是一个直立投影平面。在显示物体的三维图像时,先通过软件生成物体的

6、剖面图,将构成物体的剖面图高速投影到高速旋转的投影面上去,利用人眼视觉的暂留效应产生物体的立体影像。Perspectra采用了三块DLP(数字光处理)芯片,分别控制形成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剖面图像,通过底座固定的光学系统以及随马达同步旋转的光中继镜片的反射,最终投影至屏幕上面。但是Perspectra的扫描体显示由于旋转屏幕遮挡造成的死区太多,并且对旋转屏幕的平稳性要求较高,任何震动都会造成图像的模糊甚至难以辨认。静态体显示的显示体并不需要高速旋转的投影屏来获得一个“体积”,显示体本身就拥有一定的体积。激光束照射到显示体内部某一点激发出荧光,利用人眼视觉的暂留效应,当激光快速地依次激发显示体内

7、部空间中的点时就可以形成一幅三维立体图像,图像以一定的频率进行更新便能够表现动态的图像,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美国斯坦福大学的Downing等在1996年研发了一种三维显示技术。显示体是掺杂了稀土的重金属氟化物玻璃;激发源是三对红外激光器。为了能达到三色显示,Downing用了三种不同的掺杂物:镨产生红光,铥产生蓝光,铒产生绿光。为了解决能级不同的三种稀土元素的混合造成的交叉吸收等问题,采用了100到500的薄层,薄层之间通过折射率相同的光学粘着剂粘接,薄层掺杂不同的稀土元素。每一种掺杂物都要靠波长合适的激光交叉才能激发。通过使用计算机控制的扫描系统,发光点可以在显示体内任何一点显现,从而构成

8、复杂的图像结构。因为发光点在激发源移开后就马上消失,所以图片必须有规律地更新。30Hz到100Hz的速率可以避免图像闪烁。他们成功演示了利用上转换荧光的立体显示。他们的论文在Science 273(1996)1185-1189上发表后引起了轰动,被评为当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表明了整个世界对这种体三维显示的普遍关注和重视。3.3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的技术难点和主要创新点,现有研究基础Downing等提出的利用稀土离子激发态跃迁的上转换荧光的三维彩色显示虽然非常有意义,但存在1)显示材料制造非常繁复 2)Pr等离子的发光颜色不纯 3)分辨率低 4)需要两束光汇聚,系统复杂 5)存在基于激发态寿

9、命的幽灵点现象。本课题旨在探索提供一种既解决了繁复的显示体成型工艺问题,发光色纯,分辨率高,不存在幽灵点现象的透明介质内部形成三维彩色显示用材料和系统。其工作原理是当将肉眼不可见的近红外激光(包括连续和脉冲激光)照射到含有纳米尺度(1纳米-1000纳米)二阶非线性光学微晶的透明介质时,在激光焦点附近会产生光强与激光光强的平方成正比的倍频(可见区域的)散射光。改变激光的波长,具有超高速响应的倍频光的波长相应改变。通过高速扫描从而可实现在透明介质内部的三维动态彩色立体显示。(1)主要研究内容1)选择能整体析出二阶光学非线性微晶的玻璃系统,熔制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好的的玻璃,进行折射率、密度等测定和

10、性能表征。2)研究材料的晶核形成和晶体生长的动力学过程,探讨形成透明微晶玻璃的热处理工艺。3)优化玻璃组成和工艺条件,获得大尺寸(202020mm3)高透明微晶玻璃。4)用XRD、透射电镜等分析晶粒的形貌和尺寸分布,研究晶化机理。5)研究纳秒、皮秒、飞秒激光聚焦照射下发光形状、光谱特性及超快响应。6)建立计算机控制振镜扫描系统,进行全固态立体彩色动态显示演示。(2)技术难点与主要创新点本课题的技术难点在于:微晶玻璃如零膨胀微晶玻璃可以做得很大,且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具有二阶光学非线性的透明微晶玻璃迄今为止只局限在纯基础研究,没有任何关于大尺寸微晶玻璃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报导。我们将系统探索与组合化学

11、相结合,探索和优化玻璃组成,制备出均匀大尺寸的具有二阶光学非线性特性的透明微晶玻璃。并建立扫描系统进行三维彩色显示演示。主要创新点:我们首次提出了利用二阶光学非线性效应实现三维立体彩色显示的新原理,解决了以往的方式存在的一些缺点。材料上将利用能制成均匀大尺寸的又容易实现相位失配的透明微晶玻璃。(3)现有研究基础 *长期从事相关光功能材料与器件的基础研究。在国际上创造性地将飞秒激光作为非晶态材料的微结构修饰工具进行3维微结构调控,发现了飞秒激光诱导的空间选择性折射率变化、稀土、过渡金属和贵金属离子的氧化还原、微晶析出与生长、纳米晶体析出控制、纳米光栅形成、偏振依赖发光、等新现象和新效应。开拓了外

12、场、干涉场和复合场高效诱导功能微结构的新技术,创制了基于这些新效应的超高密度3维可擦重写光存储、一笔画直写3维集成光路、微光栅、微透镜等可集成微光学器件、全光开关列阵、光调制器等原型器件,在理论上和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得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开发的新技术具有重大的产业化前景,得到了各国产业界的重视。1999年至今,系列成果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Phys. Rev. Lett.等专业刊物上,其中SCI论文6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3的42篇,申请及获得专利12项。6项研究成果被Nature 的Science Update等作了专门介绍。

13、激光玻璃彩色内雕已实现产业化并打入国际市场。所有这些成果积累与本项目密切相关,为本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和雄厚的经验积累。3.4课题预期达到的目标、主要技术指标,可获得专利等知识产权及人才培养情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开发出适合于全固态立体彩色显示的材料,申请相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并且开发出能进行三维立体彩色显示的原型器件和系统,为开拓三维立体彩色显示的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基础,提供技术储备。主要技术指标如下:1) 三维立体彩色显示用透明微晶玻璃的尺寸大小20x20x20mm3,均匀性n0.01;可见光(400750nm)范围内的透过率80%.2) 原型器件和系统的成像扫描

14、速度100像素/秒3) 采用同一块块体材料实现红、蓝、绿的立体彩色显示。拟申请全固态立体彩色显示的材料和器件相关专利56项。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0篇。培养博士生2名、硕士生3名。3.5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课题技术路线(或实施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1)研究方法1)材料制备在归纳和总结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选择具有良好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且能在晶化温度附近整体而不是表面产生具有二阶光学非线性的微晶析出的氧化物玻璃(主要为硅酸盐玻璃也包括其它氧化物玻璃如锗酸盐、镓酸盐、铋酸盐、碲酸盐和磷酸盐玻璃);获得尺寸101010mm3的均匀玻璃;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玻璃的微观结构(析晶、分相等)。2

15、)晶化工艺摸索用差热分析(DTA)、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研究玻璃的析晶稳定性和晶化动力学过程;研究晶核形成和晶体生长规律,分析晶粒尺寸大小和分布对折射率及光透过率的影响规律,用透射电镜和电子能量损耗谱分析析出的微晶的结构。3)空间选择性发光特性的研究采用纳秒、皮秒和飞秒激光以及光学显微镜观察系统研究基于二阶光学非线性效应的空间选择性发光的立体分布和变化规律,用泵浦探测技术研究发光的时间响应特性。4)三维彩色显示构建计算机控制振镜系统,设计优化相关的软件。(2)课题技术路线通过玻璃研制晶化处理性能表征反过来指导玻璃组成。设计和晶化工艺优化的技术路线,首先开发具有优异光学质量的尺寸202020mm3的玻璃;优化晶化条件,控制晶核形成和晶体生长,获得空间选择性发光性能优异的透明微晶玻璃;优化设计计算机控制扫描系统,进行立体彩色显示。(3)可行性分析我们已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发现Sr2TiSi2O8系透明微晶玻璃在用短脉冲的近红外激光聚焦照射时,在透明微晶玻璃内部的焦点附近产生基于倍频效应的可见光。调节近红外激光的波长,产生的可见光的波长相应改变,演示了空间选择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