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市第一中学2016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卷语文试卷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1998731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芒市第一中学2016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卷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芒市第一中学2016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卷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芒市第一中学2016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卷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芒市第一中学2016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卷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芒市第一中学2016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卷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芒市第一中学2016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卷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芒市第一中学2016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卷语文试卷(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芒市第一中学2016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试卷语 文 试 卷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本试卷总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颜色的阶级性传统中国一向以等级分明壁垒森严著称。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以及介于统治阶层与布衣百姓间的知识分子集团,都致力于通过各种方式来标示和加固这种等级差异。而颜色,正是其重要方式之一。事实上,色彩本身是人类在生物性进化过程中,为加强对自

2、然界的认识和把握而发展出的符号系统。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体系内,它却演化出维克多特纳所谓仪式化特征,成为人们确立身份意识、分析阶层归属的视觉性载体。黄色在古代代表的是皇权的至高无上,非臣属或百姓可以染指。颜色的阶级性,在黄色的运用上体现得最为充分。但在先秦时期,黄色并不见得高贵,秦始皇作为第一个皇帝,其龙袍却是黑色的。到了隋唐年间,黄色逐步受到重视。这是由于当时的皇帝们逐步接受了阴阳五行的学说,即君主是坐镇中央、指挥四方的,而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土”处于五行正中,其相应的颜色为“黄”,所以皇帝一定要使用和推崇黄色。其实唐宋年间,黄色虽逐步被皇室垄断,但尚未被皇帝个人独享。白居易在卖炭翁里写“

3、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即是太监,他是皇室的奴仆,却也狐假虎威地穿着黄色。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大红色称为“朱”,这是诸侯们参加祭祀时礼服的颜色;浅红色才叫作“红”,是低贱的颜色,只能用来做内衣。为什么大红色能得到青睐呢?清代学者段玉裁解释说,因为这是朝阳的颜色,自然受到崇拜和喜爱。按照春秋时的说法,紫色跟浅红色一样,都属于“间色”,是低等的色彩。然而紫色染料在当时非常难得。据韩非子记载,五匹素色的绢也换不到一匹紫色的绢,所以颇有些贵族喜欢借紫色来炫耀自己的财富。自春秋战国以来,紫色代表高贵这一观念越来越强,跟位居正色的“朱色”几乎并驾齐驱,在官服上体现得尤为充分。青、白、黑三色,则较为平

4、实素朴,既不具备黄色的哲学属性,又没有紫色那种物以稀为贵的特质,所以数千年来一直是属于劳苦大众的颜色。如青色,汉代时,富贵人家的仆人们常用青巾裹头,所以被称作“苍头”。“苍”便指“苍翠”,即所谓深青色。两晋南北朝时,晋怀帝被匈奴抓走,还被强迫穿上仆人的青色衣服在宴会中当侍从,留下了“青衣行酒”的故事,常用来比喻受人摆布。至于没有官阶的普通百姓被称作“白身”,整日劳作、风吹日晒的农夫被称作“黎民”,都是兼备自然色彩与阶层色彩的。“黎”古通“黧”,形象地揭示出百姓在田里耕作,被太阳晒得“黧黑”的面孔。往事越千年,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斑斓色彩如繁花照眼,但其背后,往往隐含着特权阶层恣意的骄奢和劳苦大众无

5、奈的顺从,这是我们在读史时,常常需要加以留意的。(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中国一向等级分明壁垒森严,颜色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以及知识分子集团用来标示和加固这种等级差别的一种重要方式。B.“金木水火土”中的“土”处于五行正中,可寄寓君主坐镇中央、指挥四方之意,而土为黄色,因此皇帝便使用和推崇黄色。C.在中国,浅红色是低贱的颜色,只能用来做内衣,只有大红色即“朱”才是高贵的颜色,是诸侯们参加祭祀时礼服的颜色。D.青、白、黑三色较为平实素朴,数千年来一直是属于劳苦大众的颜色,农夫被称作“黎民”,“黎”就是“黑”的意思。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6、项是()(3分)A.色彩本身是人类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符号系统,在古代中国却演化成为人们确立身份意识、分析阶层归属的视觉性载体。B.黄色的地位有一个发展过程,原先并不高贵。随着五行学说的盛行,黄色逐渐得到皇帝的重视,从而成为高贵的颜色。C.春秋战国时期,大红属“正色”,浅红色和紫色均属于“间色”,因紫色染料在当时非常难得,紫色便高贵起来,最终成为“正色”。D.“苍”,是深青色,在古代有明显的阶级性,汉代富贵人家的仆人们就常用这种颜色的头巾裹头。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色彩无贵贱,它所体现的贵贱特征是一种仪式化特征,是由人们根据颜色的哲学属性、稀缺与否的特质等

7、因素而主观地赋予的。B.先秦时期人们的贵贱意识并不那么强烈,秦始皇作为第一个皇帝,其龙袍不是黄色的,而是黑色的,隋唐年间黄色才逐步受到重视。C.唐朝时,太监也穿着黄色;两晋南北朝时,匈奴抓走了晋怀帝,强迫他“青衣行酒”。这两个例子说明颜色代表等级的观念在人们的意识中十分鲜明强烈。D.贵族喜欢借紫色来炫耀自己的财富,百姓、农夫被叫作“白身”“黎民”,这隐含着特权阶层恣意的骄奢和劳苦大众无奈的顺从。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

8、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

9、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欠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

10、,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 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 者,鲜能过也。(节选自宋史曾巩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贼良民,力能动权豪 贼:做贼,偷盗,可引申为残害 B.实欲携贰其徒 贰:两位 C.军民不能自养者 养:养活 D.却其私谢 却:拒绝5文中划线句子,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11、B.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C.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D.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B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叫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

12、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南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5分) (2)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6分)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13、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雨霖铃下阕中融情于景,被称为“古今俊语”为人传诵的名句是: ?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赤壁雄奇、壮阔景物的句子是 ,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院子里的杨绛先生严欣久一初识钱钟书、杨绛先生是在1988年夏。那年,我刚调回北京,院子里的月季花开得正艳,婆婆吴瀚将每种颜色的月季剪下一根,扎了一把,要我送给钱钟书、杨绛夫妇。两位老人非常高兴,笑吟吟地把我迎进了屋。钱先生说:“你送我们的礼物,我们也要送礼物给你。”说着取

14、出一本围城,用毛笔写上“欣久通知览存钱书奉”,杨绛先生送了我一本她的译作小癞子,是用圆珠笔签的字。我真是喜出望外,连声道了好几声谢谢。见两位老人如此平易近人,我提出有机会想写写他们。这时,钱先生显得有些严肃起来,郑重地说:“不要,我们是朋友,不要搞这套东西。”我这才知道,他们谢绝一切采访,以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二我们仨出版后,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出于对杨先生的尊重,有几天杨先生家的电话快打爆了,使这位92岁的老人感到很疲惫。7月5日,她本要吃完晚饭,散步时顺便到我家,看望一下我婆婆,并取一张她要的报纸,可那晚,她没来。阿姨来取报纸时说,杨先生太累了,一天接了太多的电话,又忙着查出版社要的资料,就不出来了。我们都很理解,也并未在意,谁知第二天晚上,杨先生在阿姨的陪同下真的来看望她的老学友了。我们说她客气,她则说,说了的事一定要做到。两位老人手拉着手坐到了一起,我和婆婆称赞我们仨写得好,真挚、感人,特别是第二部分最艺术化,非常打动人心。杨先生连声说:“谢谢,谢谢你们欣赏这本书。”三我们仨面世前,我在报上看了部分摘登,其中写道1949年,钱杨夫妇应聘于清华,杨先生考虑到爱女钱瑗身体赢弱,需要恢复,决定让她休学,自己来教她初中的课程。我感到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杨先生是个文人,数理化也能教得了么?恰好那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