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试题小升初数学《走进名校》奥数素养—逻辑推理问题 人教版(含答案)

上传人:doc****ang 文档编号:121998681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数学试题小升初数学《走进名校》奥数素养—逻辑推理问题 人教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试题小升初数学《走进名校》奥数素养—逻辑推理问题 人教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数学试题小升初数学《走进名校》奥数素养—逻辑推理问题 人教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数学试题小升初数学《走进名校》奥数素养—逻辑推理问题 人教版(含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升初数学走进名校奥数素养逻辑推理问题【充足理由律思路】充足理由律的形式是:“所以有甲,是因为有乙”。它的意思是说,任何正确的思想,一定有它的充足理由;任何思想,只有当它具有充足的理由时,这种思想才能被认为是正确的。在数学中,如果由条正确的,A就是B的正确性的充分理由。因此B的正确性要以A的正确性为基础,而要使A的正确性得到确认,又得为它提出充足的理由,照此类推。这样,当我们要论证某一思想是正确的时候,常常要引证一系列的理由。以此连锁引证下去,直到最后的理由它的正确性已经确定,并且得到普遍承认的。具体说来有下列三种:(1)明显的事实,它可以为人们所直接感知的;(2)公理;(3)科学的规律。当然

2、在实际进行论证时,并不是总要引证到最后的理由,数学中已经证明过的定理、定律、公式、法则等,都可以作为论证所根据的理由。充足理由律是进行推理的基础。运用充足理由律来思考数学问题,我们把它叫做充足理由律思路。例1 200米赛跑,张强比李军快0.2秒,王明的成绩是39.4秒,赵刚的成绩比王明慢0.9秒,但比张强快0.1秒,林林比张强慢3秒,请你给这五人排出名次来。分析(运用充足理由律思路思索):题中有两种概念。一是成绩好坏,需要进行量的计算;二是快慢关系推理,先用计算量进行比较推理。抓住“各人跑200米需要的时间”为比较量。并设字母A、B、C、D、E来分别表示张强、李军、王明、赵刚、林林的时间。王明

3、的成绩是39.4秒,赵刚的成绩比王明慢0.9秒(即C=39.4秒,D=C0.9)D=39.4+0.9=40.3(秒)又 赵刚比张强快0.1秒(即D0.1A)A=40.30.1=40.4(秒)(传递性)又张强比李军快0.2秒(即A=B-0. 2)B=A0.2=40.40.2=40.6(秒)又林林比张强慢3秒(即A=E-0.3)E=A3=40.43=43.4(秒)由43.440.640.440.339.4即 EBADC谁是第一、谁是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名,不就一目了然了吗?本题还可以单纯用快慢关系来进行判断。 AB,DC, DA, EA,可得B、E均ADC,一、二、三名分别应是C、D、A。但第四

4、、五名仍需计算。由E=A3秒,B=A0.2秒,可知EB,故 B是第四,E是第五名。例2 填数使下列竖式成立:分析(运用充足理由律思路来探讨这两个式题):第(1)题。抓住乘、除法法则和乘除的互逆关系去思考。( )( )5=33( )只要求得 33( )5=( )( ),就可以得出竖式被乘数了,现可知33( )5商的十位得6,故被乘数的十位应是6,个位是几呢?再往下看:乘数35的十位数字是3,3与被乘数个位相乘的积的末尾数字要是8,显然只有3与6相乘末尾数字才能是8,所以被乘数是66。找到了被乘数是66以后,其他数字自然就容易找到了。第(2)题仍抓住除法算式特征和乘除的互逆关系去找理由。由除法竖式

5、特征第二次余数为0,只好把被除数十位数和个位数同时移下,故可得y=0。x8。又1x9,x=9,则商数为9807。ab12。故ab=12。此题确定了商和除数,其他数字自然就容易找了。【不矛盾律思路】不矛盾律的形式是“甲不是非甲”。它的基本内容是: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内和同一关系下,不能具有两种互相矛盾的性质,它是逻辑推理的又一重要规律,运用不矛盾律来推理、思考某些问题的解答,这种思路我们把它叫做不矛盾律思路。例1 有三个和尚,一个讲真话,一个讲假话,另外一个有时讲真话,有时讲假话。一天,一位智者遇到这三个和尚,他先问左边的那个和尚:“你旁边的是哪一位?”和尚回答说“讲真话的。”他又问中间的和尚:

6、“你是哪一位?”和尚答:“我是半真半假的。”他最后问右边的和尚:“你旁边是哪一位?”答:“讲假话的。”根据他们的回答,智者马上分清了他们,你能分清吗?分析(运用不矛盾律思路探讨):两件相互矛盾对立的事情,如果一件是不正确的,另一件就是正确的,这就是不矛盾律的基本思路。我们先假设左边和尚讲的是真的,那么中间的和尚是讲真话的,但这与他的回答:“我是半真半假的”矛盾,所以左边和尚讲真话这一假设不对。从而左边和尚讲的是假话,他一定不是讲真话的和尚。中间那个和尚也一定不是讲真话的,所以右边的和尚是讲真话的和尚。根据他的话,中间是讲假话的和尚,剩下左边的和尚自然就是半真半假的。例2 一次学校举行田径运动会

7、,A、B、C、D、E五个班取得了团体前五名,发奖后有人问他们的名次,回答是:A班代表说:“B是第三名,C是第五名。”B班代表说:“D是第二名,E是第四名。”C班代表说:“A是第一名,E是第四名。”D班代表说:“C是第一名,B是第二名。”E班代表说:“D是第二名,A是第三名。”最后,他们都补充说:“我的话是半真半假的。”请你判断一下,他们各个班的名次。分析(用不矛盾律思路分析):先简化一下记法,比如B班是第三名,则写成B-3,其它类似,这样五个班代表的讲话可简记为:(1)B-3,C-5。(2)D-2,E-4。(3)A-1,E-4。(4)B-2,C-1。(5)A-3,D-2。假设(1)的前半句是真

8、的,即B-3,那么由(4)有C-1,由(3)知A-1不对,有E-4;再由(2)知D-2不对,从(5)知A-3,这与假设矛盾,所以(1)中正确的应是C-5,于是由(4)知C-1不对,应该是B-2,进而知(2)D-2不对,有E-4,并知(5)D-2不对,有A-3,最后只剩下D及第一名,所以知道D应为第一名。最后排出名次自然就非常简单了。上述叙述虽然简化了记号,但文字表述仍然觉得累赘,所以还可以借助图表表达上述推理过程。如图2.21,假设B-3,在B上画一个圆圈(左图),表示推理的起点,找到另一个B,则应是不对的,画一个“”,再找与这个B同行的“C”,它应是对的,画一个“”,找与C同列的“A”,它不

9、对,画一个“”,等等。最后A-3被画了一个“”,这与B-3相矛盾,故B-3是错的。在这个“B”上画一个“”,重新开始推理(右图)。从(1)的C开始,因B-3是错的,则C-5记“”,则(4)中C-1画“”,B-2记“”,由此推出(5)D-2记“”,(2)D-2记“”,从表中可以看出,B-2,A-3、E-4、C-5,那么谁是第一,表中虽然未表达,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了。【排中律思路】排中律的形式是“或者是甲,或者是非甲”。它的基本内容是: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内和同一关系下,或者是具有某种性质。或者是不具有某种性质,二者必居其一,不能有第三种情况。它是处理肯定判断与否定判断之间的关系的一个规律。运用这一

10、规律来推理的思路,我们把它叫排中律思路。排中律和不矛盾律的基本作用是相同的,即都是排除思想中的矛盾。但也有区别:一是适用范围不同,不矛盾律的适用范围宽,既适用于互相反对的判断,也适用于互相矛盾的判断,排中律的作用范围窄些,只适用于互相矛盾的判断,不适用互相反对的判断;二是要求不同,不矛盾律要求对互相反对的和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断定其中每一个都是真的,因为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排中律则要求:对于互相矛盾的判断,必须肯定其中一个是真,因为其中必有一真,不能都假。如果我们确定了某一个是正确的,根据不矛盾律,就可以得出另一个是错误的。反过来。如果我们确定了某一个是错误的,根据排中律,就可以得出另一

11、个是正确的。从这方面来看,如果说不矛盾律提供我们逻辑否定的基础,那么排中律则主要提供我们逻辑肯定的基础;三是逻辑错误性质不同,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是“自相矛盾”,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是“模棱两不可”。例1 老师有一黑两白三顶帽子,给两个学生看后,让他们闭上眼睛,从中取出两顶给他们戴上,然后让他们睁开眼睛,互相看清对方戴的帽子,并立即说出自己头上戴的帽子是什么颜色,两位同学都不能立即说出,请问你知道这两位学生戴的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吗?分析(运用排中律思路思索):假设你是这两个学生中的一个,因为你知道只有一顶黑帽子,当你看到对方戴的是黑帽子时,你能判断自己戴的帽子颜色吗?可以的,根据排中律:“非

12、此即彼”,你一定会推断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现在两个学生都不能利用排中律很快地说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说明他们两人都没有看见黑帽子,由此断定,老师给两位学生戴的是两顶白帽子。例2 曾实、张晓、毛梓青在一起,一位是工程师、一位是医师、一位是教师。现在只知道:(1)毛梓青比教师年龄大;(2)曾实和医师不同岁;(3)医师比张晓年龄小。你能确定谁是工程师?谁是医师?谁是教师吗?分析(沿着排中律思路探索):根据排中律的要求,如果我们能确定某个是错误的,就可以得出另一个是正确的。现在已知(1)曾实和医师不同岁,(2)医师比张晓年龄小,就可以判定曾实和张晓都不是医师,因此只有毛梓青是医师;若张晓是教师,则根据(

13、1)毛梓青比教师年龄大,即毛梓青比张晓年龄大,与(3)医师比张晓年龄小,即毛梓青比张晓年龄小,这两个结论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张晓不可能是教师。张晓既不是医师(因为毛梓青是医师),又不是教师,所以张晓应该是工程师了。因为三个人、三个职业,已经确定了毛梓青是医师,张晓是工程师,剩下的曾实只能是教师了。该题的思路还可以用下表表示:【同一律思路】同一律的形式是:“甲是甲”,或“如果甲,那么甲”。它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一个概念或同一个思想对象,必须保持前后一致性,亦即保持确定性。这是逻辑推理的一条重要思维规律。运用这一规律来解题,我们把它叫同一律思路。例1 某公安人员需查清甲、乙、丙三人谁先

14、进办公室,三人口供如下:甲:丙第二个进去,乙第三个进去。乙:甲第三个进去,丙第一个进去。丙:甲第一个进去,乙第三个进去。三人口供每人仅对一半,究竟谁第一个进办公室?分析(用同一律思路推理);这一类问题具有非此即彼的特点。比如甲是否是第一个进办公室只有两种可能:是或非。我们用1表示“是”,0表示“非”,则可把口供列表处理。(1)若甲第一,则依据丙的口供见左表,这个表与甲的口供仅对一半相矛盾;(2)若甲非第一,则依据丙的口供,乙第三个进去,进行列表处理如右表,与“三人口供仅对一半”相符。从而可以判定,丙最先进入办公室。这个问题也可以不列表而用同一律推理。甲的话第一句对,第二句错,则丙第二,乙不是第

15、三,又不是第二,自然乙第一,甲第二,这个结论与丙说的话“半对半错”不符。因此,有甲的第一句错,第二句对。即乙第三个进去,丙不是第二个,自然是第一个。这个结论与乙的话“半对半错”相符:甲不是第三,丙是第一。并且这个结论与丙的话“半对半错”也相符:甲不是第一,乙是第三。在整个思维过程中,我们对三人的话“半对半错”进行了一一验证,直到都符合题目给定的条件为止。例2 从前一个国家里住着两种居民,一个叫宝宝族,他们永远说真话;另一个叫毛毛族,他们永远说假话。一个外地人来到这个国家,碰见三位居民,他问第一个人:“请问你是哪个民族的人?”“匹兹乌图。”那个人回答。外地人听不懂,就问其他两个人:“他说的是什么意思?”第二个人回答:“他说他是宝宝族的。”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