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原理总结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21998417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规划原理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城乡规划原理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城乡规划原理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城乡规划原理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城乡规划原理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乡规划原理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规划原理总结(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章 城市与城镇化1、 “城”和“市”的概念 城:最初指用土垒成的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后来指由高墙围绕、具有防卫作用的军事要塞市:进行物品交易的场所2、固定居民点和城市出现时间:新石器时代后期;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过渡时期3、两次劳动大分工对人类的影响 第一次:改造原始材料;开始营造简陋居所 第二次:商人、手工业者出现;聚居在集市附近4、城市形成的时间与地点产生地点:西亚两河流域、埃及尼罗河下游具体时间:约35003000 BC人类城市的历史:50005500年5、界定城镇的因素(农村与城市的区别体现在哪4个方面)产业构成(非农产业)人口数量(规模与密度)职能(工业、商业、交通、文教)地域特征

2、(建筑密度、市政设施、公共设施)6、营寨城模式:提姆加得 欧洲诸多名城的雏形7、曹魏邺城 :规整的布局模式;功能分区的布局理念8、隋唐长安:宫城居中靠北9、古埃及卡洪城:明确的功能分区10、中外古代城市的区别:(1)城市等级体系中国:树枝状(中央集权) 欧洲:散沙状(地方割据)(2)城市中心中国:宫殿、官府衙门(世俗社会) 欧洲:教堂(神权社会)(3)城市功能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封建地主制) 欧洲:经济中心(封建领主制)(政治中心在城堡)(4)城市在疆域中的分布中国:江河沿岸;地区中心(内向型,对内统治)欧洲:沿海港口(外向型,对外经商和扩张,获取资源、财富和领土)(5)城市商业形态中国:集

3、中的市商业街道 北宋(开封城) 欧洲:自由形成的集市、商业街11、不同发展阶段城市不同的空间扩展模式发达国家:内部更新改造发展中国家:外延性扩展12、 世界城镇密集地带:美国东南部;美国西海岸;美国五大湖地区;日本太平洋地区;英国东南部;欧洲西北部;中国13、城镇化(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14、城镇化水平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时代: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 15、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形式城市化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的相应转变:1 2 32 1 32 3 13 2 1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2)功能城市化国家、社会、国民的

4、财富随之增长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16、城市化发展轨迹 注:诺瑟姆曲线起步阶段:低于30,增长速度缓慢;加速阶段:当城镇化水平超过30%时进入快速提升阶段。城镇化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间里就达到60或更高;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基本完成。城镇化速度趋缓,稳步提升到6090,甚至更高。第2章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夏代城市遗址:二里头城遗址(中国最早的城市遗址)2、周王城: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维(干道数)、经涂九轨(干道宽度)、左祖右社、市朝一夫(面积)3、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百家争鸣 既有规整的布局,又有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自由布局4、曹魏邺城 布局特征:明确的中轴线、规整

5、布局形态5、吴国金陵(六朝古都建康): 把两种模式结合在一起的典型,周礼考工记的规整布局和因地制宜、天人合一6、隋唐长安7、北宋东京:出现繁华的商业街道、有三套城墙8、元大都(明清北京):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南北向存在很多宽的街道 东西向存在很多窄的胡同9、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严谨对称、皇权至上的规划理念 (注:可能简答,可能问答)天人合一、自然至上的自然理念体国经野,城乡统筹的区域观念10、西方古代代表城市(1)古希腊: 雅典:自由式布局、公共空间、人本主义、自然主义 希波丹姆模式:米列都城(2)古罗马 罗马城的广场群为中心 营寨城模式:纵横交加的十字干道;交叉口是各类公共建筑 建筑十书 维

6、特鲁威(3) 中世纪城市 布局特点: 自发成长,无规划道路曲折狭窄、教堂和市政厅为中心、城市与建筑尺度宜人(4)文艺复兴的城市改造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及广场;城市改建 11、 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1)人文主义思想与君权(神权)思想的穿插交锋 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崇尚 古罗马:君权思想的统治 中世纪:神权思想的统治 文艺复兴:人本主义的复苏 1617世纪:君权的鼎盛(2)自然主义与理性主义思想的穿插交锋 古希腊:自然主义的崇尚、古典理性主义的萌芽 古罗马:人对自然的征服、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 中世纪:自发的自然思想 文艺复兴:理性主义的兴起 1617世纪:理性主义的鼎盛期、巴

7、洛克主义 古典主义17、近代的城市规划探索(1)理论渊源:空想社会主义(2)实践积累:三大运动公共卫生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城市美化运动 18、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1902)主要思想:城市与乡村结合、限制城市人口规模、土地公有实践:莱彻沃斯20、田园城市理论的历史贡献提出关心人民利益的宗旨,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发生根本性转移将城乡结合作为一个体系;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构筑了较为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提供了一种先驱性的城市发展模式以改良社会为导向,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结合21、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

8、城市的派生产物。(国际城市会议 阿姆斯特丹 1924)22、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 芬兰) 概念把大城市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1)有机疏散的方式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2)实现有机疏散的措施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这些活动的地方把上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它最适宜的用途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23、广亩城市理论 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1935年)赖特(美)24、理性主义城市规划思想(1)带形城市主要思想:城市各种空间要素紧靠高速高运量的交通轴

9、线串联起来,向两侧无限延展,形成连绵不断的城市带。 马塔(2)工业城市思想。戈涅(法)(3)新建筑运动的现代城市思想 柯布西耶思想:功能主义与理性主义、主张城市集中发展 实践:印度昌迪加尔规划(柯布西埃) 巴西利亚规划(科斯塔、尼迈耶)25、雅典宪章(柯布西埃倡导与亲自起草)主要思想:、功能理性主义、物质空间决定论、城市功能分区思想、人本主义、精英观念评价:肯定功能分区-创见和革命否定与不足任意割裂肢解城市,功能机械联系 过度注重物质空间规划 蓝图式的理想意愿26、分散发展(霍华德)Vs 集中发展(柯布西埃)霍华德:希望借助分散的手段,通过建设一组规模适度的城市(城市群)来解决大城市模式可能出

10、现的空间与效率问题,遏制大城市的出现。柯布西埃:希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对既有大城市内部空间的集聚方式与功能改造,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借助于新技术手段来解决城市问题,使大城市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霍华德:从一位社会学者的角度出发,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借鉴空想社会主义来建构其理论体系,在理论中更多地体现了对人文的关怀和社会经济的关注。柯布西埃: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对建筑和工程的内容更加关心,并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现代城市发展的两种基本模式: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两大方向:技术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 并行发展,不断地交锋与融合27、 综合规划、区域

11、规划思想 盖迪斯的贡献:(苏格兰)(1)城市学的创始人,1904年 城市学:社会学的具体运用(2)综合规划思想,1919年 生物学和它的社会意义,城市是有机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统一体(3)区域协同的思想,1915年 进化中的城市,城市与外部环境相互依存(4)务实的实践观点,先诊断、后治疗,调查分析规划的标准程序(5)深切的人文关怀,规划应体现地方特点、个性,关注市民生活,尊重传统芒福德(美) 没穿斗篷的哲人(1)城市观:从城市发展的过程认识城市,研究文化和城市的相互作用 (2)区域观: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有机体类似,必须与周围环境发生互作用,取得平衡城市社区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区域(3)规划观:城市

12、规划必须对城市和区域所构成的有机生态系统进行调查研究,进行科学分析,反对形式主义。正确的调查方法是调查、评估、编制规划方案和实施28、三大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家:霍华德、盖迪斯、芒福德29、邻里单位(佩里 美国 1939年)概念 不被城市道路分割,由住宅和必要的公共设施、周边环境组成基本居住单元30、城市设计理论:城市意象 凯文林奇(美) 1960 31、城市意向构成要素:路径(Path)边缘(Edge)地区(District)节点(Node)地标(Landmark)32、现代城市规划的两次根本转型 第一次:古典城市规划运动现代城市规划科学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标志性事件:霍华德 “田园

13、城市”理论的提出第二次:现代城市规划后现代城市规划 时间: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 标志性事件: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出版第二次转型过程中的思想重心转移 物质空间塑造城市社会文化探索 城市景观的美学设计创造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及城市生活 整齐、宏伟的城市平面构图对人心理感知的环境研究33、城市活力论简雅各布思(美)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1961年 街道和广场是形成城市骨架的基本要素。建筑 道路是柯布西耶提出的34、文脉 context人与建筑、建筑与城市、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内在、本质关系35、马丘比丘宪章 1978年 秘鲁利马 主要思想: 社会文化主义;系统整体观念;过程循

14、环规划思想;公众参与的观点雅典宪章 马丘比丘宪章从 理性主义社会文化主义思想 的转变从 空间功能分割城市系统整合 的转变从 终极静态过程循环的规划思维 转变从 精英规划观点公众参与观点 的转变36、新城市主义思想 (1)核心思想:重视区域规划对城市增长的控制、城市问题的解决 居住环境的宜人性和对社会生活的支持性 设计不同需求类型的住宅,支持贫富混居 居住环境强调环保、节能 尊重历史和自然 (2)三个规划层面 a区域层面 设定区域性交通廊道 以区域性公共交通站或交汇点为中心组织空间 b城镇层面 构筑有机联系的街道网络 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土地组织在一起 c社区层面 以邻里、分区和走廊为基本组织元素 邻里:紧凑、功能混合、适宜步行 分区:位置适宜、特征显著 走廊: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