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答案(全册)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1996490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DOC 页数:86 大小:2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答案(全册)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答案(全册)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答案(全册)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答案(全册)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答案(全册)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答案(全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答案(全册)(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及答案(全册)1 新闻两则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荻港( ) 锐不可当( ) 歼灭( )击 溃( ) 绥靖( )( )阻遏( ) 鄂豫( ) 逃窜( )2.形似字组词。3.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么?“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为什么要连用“歼灭”、“击溃”两个动词?“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些词语内涵分别是什么?体现语言特点是什

2、么?4.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国民党的 (A.广大 B.大量 C.多数 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 (A.反对 B.抗拒 C.拒绝 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 (A.作战 B.指挥 C.鼓动 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 (A.牢靠 B.坚固 C.巩固 D.顽固)的, (A.弱点B.松懈 C.劣势 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二、阅读(一)(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3)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

3、战。(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5.句(2)与句(1)形成鲜明对比。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 ”;句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 ”一词和两个“ ”字,行文很严谨。6.从句(4)的“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这种感情是A.藐视敌人的豪情 B.胜利的自豪感C

4、.必胜的信念 D.对敌人的嘲讽7.句(5)中的“至发电时止”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8.前几句中与句(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相应的内容应是“ ”。9.句(6)、(7)中能表现我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一系列动词是: 。(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

5、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但始终未能达到目的。10.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这则新闻的 ,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相比,两题都交代了 、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还说明了 ,体现了 。两题都体现的语言特点: 。11.电头交代了哪些内容?电头的价值是什么?12.用“ ”画出文中导语部分,它的作用是什么?13.找出文中属于插叙的内容是 ,其作用是什么?(三)(新华社南京1949年4月24日5时电)国民党22年反革命中心南京,已于23日午夜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灭亡。人民解放

6、军入城后,受到学生和市民的热烈欢迎,男女学生们纷纷向解放军献花致敬。人民解放军已布告安民,城内秩序稳定,商店照常开门营业。在发起渡江作战后三天内,人民解放军便攻占这一全中国第一个大城,这说明解放军威力的强大,国民党匪军一触即溃,已经无法进行有组织的抵抗。14.为这则新闻补充题目: 。15.在文中用 线画出导语部分,指出导语部分明晰地交代了哪些记叙要素。16.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并写出大意。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17.文中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有人以为新闻必须强调客观性,只能用事实说话,不应当发表议论,这种看法对吗?(四)阿富汗儿童我们该怎么办?北京时间10月8日凌晨,美英开始对阿富汗进行军事

7、打击。这使得本已十分贫困的阿国陷入更大的灾难与恐慌,其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人群是阿富汗的儿童。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的统计显示,阿富汗是世界上20多个“儿童基本生活严重不足”的国家之一,其儿童受教育程度为全世界倒数第七现在又面对美英的“反恐怖战争”,阿富汗儿童的命运又将如何呢?战争将导致大批无辜百姓逃离家园,沦为难民。在颠沛流离的逃亡过程中,将会有许多儿童因卫生状况不佳、缺少干净的饮用水和生病得不到有效的医治而死去。看着天真无邪的儿童死去,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痛心。可是阿富汗儿童目前正处在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的环境里,幼小、脆弱的生命将如何承受这起人为灾难?我们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宗教极端主义

8、,但这一切都不应以伤害无辜为代价。对于儿童这一弱势群体更应当优先考虑。战争仍在继续,死亡仍未停止。愿和平的曙光早日降临在阿富汗儿童身上。18.读了本段新闻,你认为最令人担忧的是什么问题?19.在这次战争中,阿富汗儿童面临什么问题?20.战争的罪恶是 。21.针对美英对阿战争,我们的态度是 。22.针对这次战争,想想阿富汗儿童,我们的愿望是 。(五)巴格达居民不进防空洞(路透社巴格达3月22日电)今天的巴格达烟尘笼罩,城市空中轮廓线上火光点点,在美英部队对巴格达无辜迷茫的居民发动空前猛烈的轰炸之后,巴格达大街小巷几乎空无一人。随着夜间炸弹和导弹接连不断的爆炸声,伊拉克首都全城的建筑物摇摇欲坠,火

9、球和浓烟冲天而起,3天来的连夜轰炸首次变成了青天白日的闪电战。一家宾馆的司机说:“(战争的)前两个晚上跟这次一比简直就是开玩笑。这就是他们所谓的震慑,真是让人胆战心惊。他们是说到做到。”巴勒斯坦饭店的接待员说:“战争真的开始了。谁知道下一个晚上会是什么样子。”做父母的都说自己的孩子被这次轰炸吓得瑟瑟发抖。有居民说美国在拿他们来试验自己的最新武器。夜间袭击和新展开的白天轰炸在打击定点目标时显然很精确。很多目标,包括政府各部,位于巴格达平民区的中心。震惊不已的巴格达居民说,尽管美英接连不断的轰炸让人不寒而栗,但他们不会躲进遍布首都的防空洞。萨阿德?萨利赫说:“我们宁愿死在家里,也不愿意闷死在地下防

10、空洞里。我不会进防空洞。”23.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无辜( ) 震慑( ) 24.用 画出文中导语部分,其语言特点是什么?25.主体部分怎样详细说明导语中的“烟尘笼罩”、“火光点点”。26.这则新闻表现出的人民对待战争的态度是什么?三、写作27.发挥想像,用200字左右的文字描写我军万船齐发,直逼南岸的壮观场面。28.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消息,反映身边社会生活新面貌、新问题。参考答案:一、1. 2.锐气 税收 芦荻 获取 悲哀 衰老 歼灭 纤维 击溃 遗留 蓑衣 衷心3.不能。如果去掉“不含”,意思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好。“不料”一词褒贬鲜明,充满了嘲讽,同时也显出了我军的神勇;“歼灭”

11、是把敌人消灭掉;“击溃”是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不一定消灭。连用两个词表现了不同的作战结果,语气准确、简洁。“树木”是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森林”是扩大了根据地;“生了根”是根据地巩固了;“枝叶茂盛”是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体现语言的生动、形象。4.A C D C A二、(一)5.不料 首先 已6.B 7.真实,及时。8.句(1)前半句9.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2 芦花荡一、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疟( )子 寒( ) 蹿了一蹿( )( )歪 飒( )飒 阴惨( )2.多音字、形似字注音组词。3.根据语境解词并模仿造句。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

12、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月明风清:造句:她像央告那老头子央告:造句: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转弯抹角:造句: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张皇失措:造句:4.填空。芦花荡的作者是 ,选自 ,本文是他的“ ”,他的另一篇小说是荷花淀,写作年代是 。5.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哪三要素? 二、阅读(一)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

13、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老头子每天每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

14、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6.第段中“呆望”一词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此段属于 描写,在全文起什么作用?7.第段“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小船又飘回来”体现船行的什么特点?那我们猜想的是怎样的撑船人?8.文中对主人公“老头子”的外貌描写顺序是 ,主要抓住哪个特点来刻画的?9.“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10.“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加点词能否去掉;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二)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