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政治生活 第二课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1968961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 政治生活 第二课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必修二 政治生活 第二课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必修二 政治生活 第二课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必修二 政治生活 第二课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必修二 政治生活 第二课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二 政治生活 第二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 政治生活 第二课(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二 政治生活: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一、民主选举1、区分民主选举方式从选民的角度从候选人的角度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含义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方式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的方式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的方式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的方式优点每个选民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选举成本较低,便于组织等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也形成了相应的竞争局限性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不适用选民不能直接投票选举自己心

2、目中的当家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选择易发生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等情况适用范围县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的选举、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农村的村民委员会选举等县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乡及乡以上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员的选举在极少数的情况下采用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等结论四种选举方式各有利弊。不能说哪个更民主、更优越注:选举权与民主选举的权利不同:选举权是指选举国家权利机关代表的权利;民主选举权利的范围更广,包括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其它选举的权利,如选举国家领导人,村(居)委会干部等。2、 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确定的依据(1) 采取怎样的选举方式,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2) 选

3、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3)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3、 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1)为什么: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2)怎么做:公民只有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行使好民主选举的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参加选举,不断增强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4、公民行使选举权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审慎投票。二、民主决策1、方式(1)间接决策:公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2)直接决策:内容方式依据意义社情民意反映制 度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电话、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使决策反映社情民意,提高公民参与决策的积极性专家咨询制 度专家学者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论证会、座谈会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社会公示制 度决策机关将涉及公众利益的各

5、项决策进行公示,公示公民享有对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社会听证制 度对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听证会决策机关拟定的方案可能存在不足听证的目的是为了决策利民2、意义公民通过各种渠道,采用不同方式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1)(对决策者)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2)(对公民)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注:1、 参与决策做出决策 公民无决

6、策权,决策最终由决策机关做出2、 抓关键区分四种民主决策方式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在决策成文前了解民意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定 在形成决策草案后公开征求意见 专家咨询制度 征求的是专家的意见 社会听证制度 征求的是各方面代表的意见3、 民主管理1、形式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自治机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性 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内容选举: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委会成员决策:村民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管理: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来规范行为监督: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来监督村干部和村民委员会的工作选举:居民

7、民主选举居委会成员决策: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管理:社区大事居民定,日常事务居民管监督:居委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监督和质询2、意义:(1)社会角度: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效途径;实行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2)公民角度:我们可以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

8、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注:1、村(居)委会的性质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履行政府职能,我国的基层政权组织是指乡镇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乡镇人民政府,对村(居)委会进行指导与监督,但不是上下级的关系。2、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指,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居委会、村委会。3、村(居)民委员会的成员,是由村(居)民直接选举产生,不是间接选举。4、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村委会必须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四、民主监督1、方式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其他方式不同点含义通过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当面向有关人员反映意见,提出批评

9、、建议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主要有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 等方式信函、电话、手机短信、当面指出等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以议案、质询的方式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特点是我们行使宪法所规定的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权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民主监督的有效方法人大代表一头连着国家权力机关,一头连着广大人民群众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作用A、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力保障B、使公民的民主监督得以真正地落实,得到切实保障C、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发挥独特的作用D、各级政府创造的新形式新方法,为公

10、民直接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渠道相同点1、都是实行民主监督的渠道和方式,在民主监督中发挥重要作用2、其意义是相同的3、不论哪种方式,都要遵守法律,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2、意义:有利于改进被监督者的工作也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3、 怎么做:国家:自觉接受监督,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渠道公民:一方面,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注:1、 如何区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1) 时间区分:关键看该行为是“事前“还是“事后”。“事前

11、”行为属于民主决策,“事后”行为属于民主监督。(2) 含义区分 决策是征求公民意见,监督是监督国家机关及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3) 方式区分决策方式有: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监督方式有:信访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和监督听证会、网上评议政府等。2、 如何区分信访举报制度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从手段上看,二者都可以通过信件、电话等方式进行,但信访举报突出对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批评、建议,属于民主监督;社情民意突出公民就自身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属民主决策。五、有序与无序政治参与的区别:(可变通为如何有序地参

12、与政治生活)1、是否遵循宪法、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答题模板: 公民如何进行政治参与1、 公民为什么要自觉参与政治生活?1、 必要性:我国国家性质、人民地位、公民权利2、 重要性:第1, 对公民。有利于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能力,真正行使(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第2, 对社会或国家。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和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现代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 公民应如何参与政治生活?1、 内容: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2、 要求:宏观上把握-依法有序的参与;中观上把握-坚持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微观上把握-各种民主方式的具体内涵、途径(渠道)和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