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讨论稿呈送金处26日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21967092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6.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讨论稿呈送金处26日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兰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讨论稿呈送金处26日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兰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讨论稿呈送金处26日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兰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讨论稿呈送金处26日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兰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讨论稿呈送金处26日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兰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讨论稿呈送金处26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讨论稿呈送金处26日(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兰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为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规划,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构建“三育三融一养成”高效德育模式,提升我市德育工作整体水平,特制定本计划。一、工作背景、原则和目标(一)工作背景1.加强德育工作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社会需求。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当前我国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刻不容缓。2.加强德育工作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需求。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的使命所在

2、。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这些变化和需求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3.加强德育工作是尊重教育规律的现实需求。当前,学校工作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等现象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德育方法和德育形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待增强,德育评价体系、保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工作目标1.总体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分级分类确定培养目标,构建“三育三融一养成”高效德育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将

3、德育融入教育教学、主题实践活动、家庭和社区等教育体系中,培养能够适应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2.具体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一系列优秀习惯的养成。一是培育文明礼貌、宽和待人、孝亲敬长、热心公益的基本素养,增强尊崇法治、敬畏法律的规则意识,弘扬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二是掌握和运用基本的科学方法、思维方式,培育健康向上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创新理念,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趋势,具备数字信息意识。三是学生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能选择适合自身个性和潜质的发展方向,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能够传承国学礼仪活动,形

4、成优秀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三)基本原则1.时代性原则。坚持立德树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德育工作的统领作用。2.特色性原则。发掘兰州教育资源,突显黄河和丝绸之路文化优势,构建富有兰州特色的德育模式。3.系统性原则。整合德育资源,构建全方位、多元化德育实施、监督、评价机制。4.实践性原则。德育实现由课堂向实践的转变,着力培养道德技能、道德思维与实践能力。二、主要内容(一)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根据兰州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方案工作要求,通过课程改革、课程建设和完善评价体系逐步形成相互衔接、层次递进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1.深化德育课程改革。根据兰州

5、市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2.构建德育课程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德育内容,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兰州市课程改革任务,实现学段之间、学科之间和课内外实践活动的整合,建构具有兰州地方特点和学校特

6、色的德育课程体系。把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创新教育等有机融入各学段学科教学中:小学阶段主要加强生命安全、行为习惯、传统美德等教育;初中阶段主要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公民意识和法治、心理健康、网络道德等教育;高中阶段主要加强公民意识和法治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涯规划等教育。3.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德育活动主题化、生活化、序列化设计的监督评价。学校要建立以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并重的学生品德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评价过程中,纵向上要加强对中小学各学段要有机衔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评价;横向上要加强对学校挖掘各学科、实践活动所蕴

7、含的德育因素,实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的评价。要全面落实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对教师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实行同步考核。(二)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国学经典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等方式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教育。1.开发国学教育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入课程教学体系计划,寓传统文化教育于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制定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和教材开发、实施方案和课程标准。在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国学经典教育的趣味性、实用性、规范性和稳定性。2.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各中小学要根据自身实际充分发挥学校道德讲堂德

8、育阵地的作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学校要坚持分层施教,丰富诵读方式,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有选择地诵读三字经弟子规道德经等国学经典。鼓励师生共诵、家长与子女共读,使其成为学校、家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3.拓展教育实践活动。学校要充分用寒暑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有利契机,广泛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传统节日文化、习俗文化、庆典文化之中,引导学生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利用国学馆、博物馆的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三)广泛开展学校文化教育学校文化是师生的精神坐标,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支撑力量。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高品质文化的育人

9、功能。1.加强内涵文化顶层设计。学校要创设既具有历史传承,又具有时代创新的学校文化制度建设,通过入学教育、班(团)会课、毕业典礼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理念、愿景以及“三风一训”等学校文化符号,并成为学生共同认可的精神追求和行动指南,实现育人模式由制度育人、环境育人到文化育人的转变。2.精心打造提升文化品质。学校要大力实施“凸显精神文化、完善制度文化、强化行为文化、丰富课程文化、提升环境文化”的“五个文化”建设。以树立先进教育理念为核心,大力推进校风、教风、学风文化建设,突出对师生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公民道德教育,提升师生人文素养,培育高品质的的校园文化特质。3.提升学校文化育人效果。

10、学校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通过晨会、班团会、校园媒体等平台组织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利用学校网络报刊、文化墙、校史馆等文化载体,培养母校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通过德育示范校、文明校园的创建等活动促进文化育人。三、实施途径学校要全方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文化教育课程化、活动化、实践化,并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的全过程: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体系、融入主题实践活动体系、融入家庭和社区教育体系,努力构建立体式、多层次、数字化的“三育三融”德育工作模式。(一)融入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德育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全方位实施课程改革、挖掘学科德育

11、功能、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实施格局。1.推进德育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是育人主阵地,学校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涵。各学校要着力构建具有兰州特色的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育人体系。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和学科德育落实,发挥主渠道育人作用。推进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等德育课程的教学改革,转变传统德育课堂教育教学方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实效性,使其成为系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课程。完善具有兰州特色、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念的地方和校本课程体系。要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师资、课时、场地

12、、设施等方面的要求。2.挖掘学科德育功能。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目标和任务,挖掘其他学科德育资源,整合国家、地方与学校课程,挖掘富有兰州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学校各学科数字化精品德育课程资源库。学科教师要把“三育”内容有机融入语文、历史、地理、体艺等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中要有明确的指向和设计,授课形式要有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要充分发掘兰州丝路文化、黄河文化等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富有时代气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本土化德育校本课程。探索学生社会实践课活动机制,并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开发校内外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做到课程教育有目标、活动有课程、工作有实效。3.完善德育评价

13、体系。把德育课程、学科德育、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和成效纳入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校要根据不同学段,系统规划和设置德育课程,建立学段衔接的德育课程评价体系:小学阶段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侧重基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培养的评价;初中阶段注重对学生价值感知教育,侧重社会公德、社会规则和基本法治观念培养的评价;高中阶段注重对开展学生价值认同教育,侧重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生涯规划教育的评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融入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考试评价之中。(二)融入主题实践活动体系学校要大力实施体验式德育,充分开展

14、校内外主题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锻造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思想道德素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开展民族复兴、中国梦、金种子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结合“民族精神活动月”活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结合“中国梦”主题活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结合“金种子”工程,进行诚信道德教育;结合“三爱三节”活动,进行公民素养教育;结合“五礼五仪”活动,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结合“洒扫应对”活动,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创建教育实践基地。学校要利用具有我市人文特色的国学馆、博物馆、非物质民俗博物馆、兰州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纪念馆、故居旧址、名胜古迹、历史文化街区的

15、功能优势,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建立起中小学生定期对公共文化机构参观学习和实践的长效机制。利用重大节庆活动。以中华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传统文化经典知识的普及教育,挖掘节日中的德育元素。利用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利用五四青年节、国家公祭日、国庆节和假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认真贯彻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道德素养。培养国学名师。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培训工程,依托“金城名师工作室”,实行国学教育教师“一校一导师”制度,培养一批中华

16、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和名师。通过参加“文化兰州全民共享”公益活动、国学经典论坛等形式,发挥国学名家的引领辐射作用,激发师生学经典的兴趣。纳入课程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丰富语文、历史、政治等各门课程的德育内涵。推进传统文化 “进课堂、进校园、进师生头脑”,开展“创特色创模式创成效”活动。学校要围绕道德主题,依托金城兰州传统文化元素,开发一批本土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课程和读物。搭建教育平台。学校每学期要制定国学经典诵读计划,整合我市国学教育资源,借助道德讲堂、经典诵读、国学专家进课堂等载体,通过国学兴趣小组、学生社团等群众性组织,组织学生深入兰州国学馆举行童子礼、开笔礼、汉服礼仪表演等主题教育活动,发挥实践基地独特的育人作用。 3.学校高品位文化教育。学校以创建文明城市和文明校园为契机,通过科技节、体艺节、社团(队)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