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1955986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6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梁杰今天,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本着“取其精华”、“古为今用”的指导思想,我们重新审视论语中所体现的先进的教育思想,仍会感到有当代教师学习、借鉴的地方。一、设立私学,“有教无类”。孔子以前,学在官府,但一般平民百姓的子弟是上不起学的,文化的传播范围是很有限的。孔子恐怕是创办私立学校的第一人,而且,他的学生中大多出身贫贱。为什么穷人的孩子能上得起学?因为孔子收费十分低廉。述而篇中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脩,即干肉,十条为束,“束”即十条干肉。这是古代用来作为初次拜见的礼物,但这礼物是微不足道的。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卫灵公),能面向所有学生,不分贫贱、地域,一视同仁。孔子设立私

2、学而不以赢利为目的,又能平等地对待他的学生,有利于文化在下层人民中间的传播。这一办学指导思想是值得今天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民办私立学校的办学者们学习的。二、“启发式”教学原则和“寓教于乐”思想。孔子教学不是单纯的灌输,他善于根据学生实际相机而发,注重引导学生去“乐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可能是孔子的首创,至尽仍被视为经典之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等,都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乐学”思想。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运用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颜渊就曾感慨过:“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

3、,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启发式”是“乐学”的前提,“乐学”是学习的最佳境界。孔子弟子能达到三千人之多,且“贤者七十二”,这与他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和“乐学”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再反省当代许多人奉为法宝的“苦学”一味“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不是应该从孔子身上学到点什么?三、“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他也确实是这样实践的。颜渊篇中记载了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而孔子针对三人不同的性格和学识,便有三种回答。在先进篇中,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竟然用完全相反的话回答他们,公西华提出疑问,孔子说道:“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教学中看对象,有的放矢,即使是在今天,也是一种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孔夫子的确了不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