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语文当为心灵奠基——与王尚文先生商榷 窦桂梅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19105 上传时间:2017-06-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语文当为心灵奠基——与王尚文先生商榷 窦桂梅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教案]语文当为心灵奠基——与王尚文先生商榷 窦桂梅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教案]语文当为心灵奠基——与王尚文先生商榷 窦桂梅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文教案]语文当为心灵奠基——与王尚文先生商榷 窦桂梅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文教案]语文当为心灵奠基——与王尚文先生商榷 窦桂梅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语文当为心灵奠基——与王尚文先生商榷 窦桂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语文当为心灵奠基——与王尚文先生商榷 窦桂梅(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语文当为心灵奠基与王尚文先生商榷 窦桂梅文 章来源课件 5 y kCo m font size=“6”语文当为心灵奠基 与王尚文先生商榷窦桂梅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5语文当为心灵奠基与王尚文先生商榷 窦桂梅清华附小窦桂梅 我认为,语文教材采取主题单元建构的方式,是一种不错的J2方式。 我认为,这种方式的特点有:第一,着眼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在联系,进行(有序组合) 同质或异质建构;第二,立足于学生生活领域,进行系列语文实践活动;第三,营造对话交流情境,进行思维碰撞,引起质疑、猜测和期待。 主题教材的编写体例不仅可以作为组合教材的一种方式,也可以作为实施教学、改革课堂的一把钥匙。于是

2、,我在实验的“三个超越”( 即 “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开始了“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是怎样进行主题教学。个人以为,主题教学就是要从精神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其要义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根据不同主题的特点,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 ,所谓“入境始与亲” 。再通过对重点(最好是经典的) 文本的推敲、感悟、反思,使学生感受文本主题的J3内涵和语言的魅力,我称之为“典范方为范”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或者相关的语文实践,

3、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所谓“拓展求发展” 。在重视过程的生成中,实现真正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其优势是教学内容密度高,容量大,综合性强,学生所学是多方面的、立体的,既有信息资源的获得,又有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还有价值取向的形成,更有语文素养的逐步形成和发展。从而让一个个主题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养料,使母语文化能够渗透到学生的人格中去(具体主题教学内涵阐释详见 2004 年第 12 期人民教育)。 令人遗憾的是,有些教师对“主题单元”缺乏正确的认识,仍然按照“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一课一课地教,让学生一课一课地学,缺乏主题的统整和提升。也有教师对主题内涵认识不够,一味注重形式,

4、丢掉文本间的组合以及文本内涵的开掘。另外,由于在编排中,把“语文知识的落实”安排在每个主题单元后的“语文天地” 、 “语文实践中” ,不是以往教材的课文下面如“读读写写”等训练项目。这就造成有些教师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没有将语文的工具性的学习“融入其中” 。 J4那么,是不是用了主题式教材的教师就没有问题了呢?据我所知,相当数量的教师在使用“知识体系”教材的教学时显得太“热闹” ,但热闹结束后什么积淀也没有。原因是语文教师注重形式的花样设计,课件的制作,而忽视了与文本的对话,没有让孩子沉下心来,真正走进教材。可见,一些教师舍“语文”讲“人文” ,板子也不该完全打在主题教材上。我们不能将人文的问题

5、想得太简单化了,不然 1997 年前大家大谈语言训练的时候,又何来的“丧魂失魄症”? 对于教材的编写体例和样式,应该允许百家争鸣。主题单元的形式也只是多种方式中的一种。我也希望可能有其他编排方式,如以题材形式,以“语言的感觉” ,以“点亮语言的灯”等形式编排。参差多态,就会百花齐放。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教材模式。目前大家正探讨主题教学,我们可以预见到未来的主题教材也会被新的理念所发展,甚至代替。因此,无论是主题样式还是其他样式,所要发挥的是自己的特色,弥补的是自己的不足而这,就要靠使用教材的教师。作为一名实践型的教师,怎样更好地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合理使用教材设计课堂流程,是最关键的。 J

6、5比如,对于“文质兼美”的课文,高明的教师会带领学生怀着虔诚的心情走进文本,细细揣摩文字的魅力,既跟着作者的情感世界走了一趟,也能在经典的语言文字营造的意境中得到陶冶和升华,从而构建学生精神成长的摇篮,而不仅仅是学会语言文字。 对于有点缺陷的课文,高明的教师也会“变废为宝” ,要善于经营文本,用补充或修改等手段“美容”教材,既而丰满文字的形式美和流动美。 有了以上的本事,教师就不会死守着教材。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创造,甚至还可以发展经典的内涵;引领学生“经营”句式和文本结构,去补白,延伸,演示 从而模糊和消解主体和客体、作者和读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界限,以一种开放的形式展现一种流动的美。 想起周益

7、民老师教学的只有一个地球 。这是一篇很有时J6代感的,却也谈不上经典。教学之前,周老师事先让学生查阅大量资料,带着阅读期待走进课堂。对一些好的词句引领学生进行“咀嚼”不谈,下面重点谈谈他对课文一句话的处理“因为人们随意毁坏,滥用化学品,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地球有限的矿产资源正面临枯竭。 ”这句只讲了矿产资源的枯竭。教学时,周老师要求孩子把收集到的材料也用上面的“ 因为 ”的因果句式说明其他资源的情况。于是,学生们纷纷谈到因为滥砍森林、滥垦坡地,长江的秀色正被滔滔黄水代替;因为我国土地沙化严重,沙化的速度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面积;因为大气污染形成了酸雨,使得植物枯死,湖水变质,建筑物严重

8、损害,成了“石头的癌症”这样做,既进行了语言训练,又丰富了课文内涵。 学生畅谈之后,老师和学生伴随着音乐,诵读了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田野里的哭声我听到溪水像失去儿子的母亲似的在号哭我又听到鸟儿仿佛号丧似的在唱一首悲歌 一只小鸟走近我,站在枝头上说:“人将带着一种该死的器具,像用镰刀割草似的把我们消灭掉” 诵读毕,全场一片沉默 J7收集的相关文字材料是不是语文?补充纪伯伦的田野里的哭声是不是语文?模仿书上句式表达感情能分清哪是工具性,哪是人文性?如果说周老师用“人文”的方法来“教”语文,正是通过体会“人文”而享受“语文”之美!由此,引起我进一步思考的是今天的学生需要怎样的语文?今天呼唤怎样的语

9、文?周老师没有就课文本身进行枯燥的分析,恰恰抓住了文字后面的东西,为我们打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我们在文字中感觉到了地球母亲的心跳,地球母亲的呼吸。因此,在学生的心里,地球已经不再是地球,地球是母亲,是人类的母亲,是可爱、可亲、无私、慷慨的母亲 语文在这里生成火种,激起的是学生无限的想象、豁然开朗的顿悟、情思勃发的智慧。 也许,音乐的伴奏不属于语文的范畴,但在高素质的教师眼里,不会因为它不姓语文而把它拒绝在语文的课堂之外。要更新对“语文”的认识。语文课不仅仅是语文。没有语文的语文课是舍本逐末,只有语文的语文课会味同嚼蜡。 目前,有些教师大声疾呼:语文课已经没有了“咬文嚼字” ,J8语文成了其

10、他学科的伴娘。语文课还不如回到“解放前” 。也有专家特别强调 “只有以课文的言语形式为纲,自觉而明确地指向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 这些呼吁确实有其合理之处,但是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往往就产生了危险。这种忽略言语精神的认识如果走向极端,将助长工具主义的回头。任何的形式离开了内容仅是无生命的空壳而已。说得极端点,倘如此理,我们的语文教材何须劳师动众殚精竭虑遴选佳作,按照“常用几百句”之类编排有体系的语言练习足可矣。我相信王尚文老师所指的绝对不是如此的简单。但如果语文的最后落脚点应停留在“写了什么” 、 “怎么写的” 、 “为什么写” 、 “这样写的好处”上,必然又

11、回到几十年前语文教育的死胡同里。我不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背离了今天儿童的天性,放弃语文的灵性,让儿童在语文的牢笼中,受尽文字的折磨。 就语文自身特点来谈,梳理 20 世纪语文的概念,我们发现,语文自从被分科以后,从历史到今天,根本不是简单的学科,它不同于数学和物理之类。我们必须用超学科的观点看待当今的语文。J9因此,我们在思考语文定位的时候,是站在语文本位来谈,还是从学生的学习本位来谈,甚或在整个民族大文化背景下谈?我们最终的语文价值取向是从精神文化层面关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而不是就语文而学习语文。 看看我们的语文课堂:孩子很难“静下来” ,带领他们把玩语言时,孩子们显得很不耐烦 坐不住板

12、凳的他们基本患上了 “多动症” 。中小学生本来需要花大量时间感悟语文,但由于多学科的学习压力,再加上语文课时的减少,更有学语文时的急功近利和浮躁,使语文学习处于危险的边缘。凝神静气读书已经很难做到。恐怕,像贾岛、韩愈那样静心苦吟“推敲”的佳话将成为绝唱。因此,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阅读量,以及写字、写作等要求恐怕真正落实实在不是那么简单。 面对孩子们经受的各种冲击和诱惑,我们真该好好想想,现实状态下的语文教学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孩子们学习的是母语,有别于一般的语言技能学习,因此,J10我认为决不能仅仅关注言语形式,而应从内容或“人文”着手带动对形式的领悟。当今孩子的心理特点是社会大背景造成的浮躁,我

13、们只好从学生的角度,抓住他们感兴趣的“兴奋点” 、 “出发点”等主题,抓住学生的“魂儿” ,使其情感精神有了“定力” ,这可能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前提。借助于主题让学生觉得原来语文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原来语文学习并不那么枯燥。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情况下,再来进行语言的学习、推敲,同时又是情感的深化、思想的磨砺。这就好像每一个戏剧的引子,每一个风景点的引道一样,先把我们的孩子从声光色的世界里引进语言的殿堂,他们对于母语魅力的感悟一定会深刻、细腻得多,然后我们仍旧借助于主题给学生指出一个个路径,让学生有可能走进更多的作家、更多的文本,进行更丰富的语文实践,他们的收获也会大得多。 现在,我正以主题教学的理念向前摸索着。虽初见成效,但,也许还不是一条更科学或更合适的路,摆在我和学生面前的可能还是一个黑匣子。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保持一种思索:在各种冲击和消解下,在各种侵蚀与诱惑下,我们的后代身上会有多少民族语言的灵魂及精神的血液?我们语文老师该为此做些什么? J11中国教育报文 章来源课件 5 y kCo 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