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21905413 上传时间:2020-02-2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6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四川省成都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四川省成都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四川省成都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四川省成都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都石室中学高2021届201920120学年度上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100分钟一、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惫的选项在答题卡中正确填涂。)1.秦始皇碣石刻石记载:“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这一记载主要体现了A. 精耕细作的原始农业B.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 独立发展的农业体系D. 集体劳作的耕作方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男乐畴,女修业,各安其所,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体现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B项正确;材料记载的是秦代的经济,已经属于传统经济,不是原始农业,A项错误;秦代的个体家庭的男女有序生产,安心生活,不能体现农业生

2、产是独立的体系,C项错误;秦代已经进入铁器时代,个体劳动是主要的耕作方式,D项不符合史实。2.“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描述的是播种工具,耧车属于播种工具,西汉时期发明,故B项正确;A是二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排除;C属于耙地技术,不符合题意;D是唐朝的曲辕犁,不符合题意。3.观察下表中的信息。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汉代A. 治铸业较发达B. 冶炼工艺高超C. 官府专营铁业D. 出现雇佣劳动【答案】A【解析

3、】【详解】根据汉书等记载,汉代有45处郡县设有官营冶铁的铁官,郭况为代表的大地主经营有数百人的大规模的冶金作坊等,可知汉代的治铸业较发达,A项正确;材料只有数量,没有生产的工艺程序、品种和质量等,不能证明冶炼工艺的高超,B项错误;材料既有官营冶铁,也有私人冶铸,并非官府专营,C项错误;材料里所说的官营、家僮等手工作坊的劳动,不属于雇佣性质,D项错误。4.中唐以后,在人口不断增长的形势下,江南、剑南、岭南三道新增州四十二个,县一百八十五个,“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A. 经济重心的南移B. 江南商品经济空前繁荣C. 北方农业的衰落D. 南方的人口超过了北方【

4、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唐以后“江南、剑南、岭南三道新增州四十二个”、“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村邑,十倍其初”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人南迁增加了南方人口,表明当时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江南商品经济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北方农业的衰落,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出南方的人口超过了北方,排除D项。【点睛】关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南移的趋势;两宋时期抗击北方南侵,南方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环境,经济迅速发展。全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已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5.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为战争筹款,将四川铸

5、造的大批铜钱调出,使得川蜀地区铜钱奇缺。民间交易多用铁钱,携带极其不便。这一现象A. 客观上推动了纸币“交子”的出现B. 促进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C. 导致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产生D. 推动了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宋川蜀地区铜钱奇缺。民间交易多用铁钱,携带极其不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客观上推动了纸币交子的出现,A项正确;民间交易多用铁钱,携带极其不便,不利于长途贩运贸易发展,B项错误;商帮的出现是在明清时期,C项不符合史实;民间交易多用铁钱,携带极其不便,对经济重心南移无益,D项错误。6.史载,宋朝“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

6、,每日凌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此种情形反映了当时A. 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 宋朝已放弃抑商政策C. 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D. 政府不再征收商业税【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宋朝大街小巷铺席多,商业活动从凌晨直到饭前,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商业的时、空限制已经被打破,C项正确;宋朝商品经济发展,但并没有占据主导,A项与史实不符;宋朝只是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并没有放弃抑商政策,B项错误;材料说明了宋朝商业活动的盛况,不能证明政府不再征收商业税,D项错误。7.洪武十八年,朱元璋谕户部:“朕思足食在于禁末作,足衣在于禁华糜。尔宜申明天下庶民各守其业,不许游食。”这

7、说明A. 农民消费水平高于商人B. 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C.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 工商皆本思想根深蒂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朱元璋对户部的圣谕中“足食在于禁末作,足衣在于禁华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政府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项正确;材料强调丰衣足食实现的重要条件是禁止末作华糜,无关农民和商人的消费水平,A项错误;明代政府要求“天下庶民各守其业,不许游食”,对商人的活动严格限制,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重农抑商思想根深蒂固,而非工商皆本思想,D项错误。8.汪应庚(1680一1742年)是清代一位典型的徽商,他通过从事利润很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同时贾而好

8、儒,积极从事慈善事业。这反映了当时A. 商人普遍重视慈善造福乡里B. 商人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C. 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D. 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典型徽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同时贾而好儒”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D项正确;一个富商从事慈善事业,不能证明商人普遍重视慈善造福乡里,A项错误;商人买田置地和读书慈善等,不能说明商人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B项错误;盐商买田置地和读书慈善,不能说明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C项不符合题意。9.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曾厉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由于外商在中国沿海进行不利于清

9、朝的非法活动,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 清朝鼓励朝贡贸易C. 清朝禁绝一切民间贸易D. 清朝海军装备落后【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曾厉行海禁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选A;朝贡贸易是古代中国政府准许外国使节在进贡的前提下,随所乘船舶、车马携带商货来中国进行的贸易,不符合题意,排除B。由材料“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可见清政府是严格而非绝对禁止一切民间贸易,排除C;材料无关清政府的装备问题,排除D。10.明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由于派

10、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定货”的生产形式。上述材料反映明朝时期A.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B. 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 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D.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答案】D【解析】【分析】材料反映民间机户生产的丝织品由中间包揽人收购,再转手给织染局,中间包揽人与民间机户之间存在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关系的重要特征是出现雇佣关系,故选D;明朝中后期,官营手工业走向衰落,排除A;中间包揽人存在说明重农抑商政策并非严格,排除B;我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排除C。点睛

11、: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和社会分工的扩大,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民营手工业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不断的改进经营方式。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有些部门的业主逐渐使用雇佣劳动的模式,来从事较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从而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官营已经逐渐没落,民营手工业则开始居于主导地位。【详解】请此输入详解!11.鸦片战争后时人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这则材料反映出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B. 中国本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 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中国市场D. 中国手工棉纺织品质量下降【答案】B【

12、解析】【详解】通过鸦片战争后的记载,洋布输入多,价钱便宜与松太布市消减大半等现象,可知受外国商品输出的冲击,中国手工业的产销受到影响,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项正确;材料无关中国人投资近代工业的信息,不能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A项错误;外国商品影响中国棉纺织业生产、销售和价格,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主要是东南沿海,不是冲击整个中国市场,C项错误;材料中松太布市萧条,是因为“ 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与棉纺织品质量下降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12.近代中国的问题千头万绪,但论其主题,就是中国能否从农业文明中走出,从传统中走出,重建合乎世界潮流趋势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

13、近代化开始于A. 鸦片战争B. 洋务运动C. 戊戌变法D. 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 “能否从农业文明中走出,从传统中走出”认为近代化指中国由农业走上工业化道路,而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走上了工业化道路,所以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B正确;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殖民地,并未走上工业化道路,故A错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工业化已经起步,不符合材“开始”,故C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原因是洋务运动使中国走上了工业化道路。13.1895年7月19日,清廷发布上谕:“图自强而弭祸患以恤商惠工为本源。”其结果是()A. 推动了民

14、族工业的初步发展B.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C. 抵制了外国对中国的侵略D. 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1895年”清政府下令奖励工商业,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政策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A项正确;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的六七十年代,B项不符合题意;清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并不能抵制外国对中国的侵略,只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项错误;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D项错误。【点睛】中国民族工业的第一个发展高潮出现在甲午战争后的19世纪末。14.影响下表数据变化的外部因素是19131919年间中国棉纺织工业的情况A. 提倡国货运动B. 第一次世界大战C. 实业救

15、国运动D. 第二次世界大战【答案】B【解析】材料显示的是一战期间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B符合题意;ACD均与材料不符。15.下图是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图。从图中可看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A. 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B. 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C. 外国资本主义垄断中国重工业部门D. 轻重工业地区分布不合理【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图可知,20世纪初民族工业发展较快的是轻工业,而重工业发展却较缓慢,A项正确;材料只提供了民族工业资本分布状况,没有自然经济所占比重统计,也没有外国资本数值的相关信息,B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供轻重工业地区分布情况的相关信息,D项错误。16.1927年全国华商纱厂拥有纱锭数为20990万枚,1936年达到27460万枚;华商纱厂布机由1927年的135万台增加到1936年的255万台。从1931年到1936年,华商电厂发电量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