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121905212 上传时间:2020-02-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开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学位论文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学 号:4姓 名:卢志杰批 次:0903学 院:现代远程教育学院学习中心:奥鹏远程教育深圳学习中心(直属)22VIP专 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完成日期:2011年06月指导教师:刘重力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外贸出口成倍增长,加工贸易取得了长足进步。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工贸易日益壮大,并发展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方式,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工贸易的发展增强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加速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增加了国家外汇、财政收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

2、发展,为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收益。但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加工贸易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日益表现出来,大大阻碍着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发展中存在问题进行探讨性论述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稳健发展,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的腾飞。关键词:加工贸易改革开放进料加工共同繁荣目录引言1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1(一)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主导地位2(二)外商投资企业是经营主体2(三)经营模式以进料加工为主2(四)出口产品逐步向机电、高新技术转变3二、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问题4(一)区域的发展不平衡4(二)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多,加工技术落后5(三)加工贸易监管模式不合理

3、5(四)产业关联度低,无法带动产业发展6(五)加工产品逐渐充斥国内市场6三、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策略6(一)平衡区域发展,实现共同繁荣7(二)发展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7(三)加强监管,完善加工贸易产业政策8(四)鼓励使用国内原料,提高产业关联度9(五)妥善处理内销,减少对国内产业的冲击9结束语9参考文献11致谢12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引言 加工贸易是一国通过进口原料、材料和零件,利用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从而获得外汇体现的附加值。它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再出口业务,其方式主要有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加工属中间环节,是东道国投入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对进口投入要素进行

4、加工生产的过程,表现为国际分工。作为一种贸易方式,加工贸易的实质是两头在外,无论是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主要原材料、零部件等由外商提供或从国际市场购入,加工制成品则全部出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分工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生产国际化日益扩大,加工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我国的加工贸易始于1978年,随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而不断壮大。1990年以来,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得到加深,吸纳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向我国大量投资导致我国制造业规模扩大和出口能力增强。加入WTO后,对外贸易环境进一步优化

5、,除了亚洲“四小龙”继续向我国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外,欧美等发达国家中的一些跨国公司将成熟的制造工序和加工技术直接转移到我国,这使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的领域都有了新的提高,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得到优化改善,技术产业所占的比重不断攀,技术进步效应逐渐显现,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主体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当今,加工贸易已经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当前,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加工贸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一种以外企为主体,以进料加工为主要经营模式,以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要出口品,以发达国家为主要出口市场,伴以本地采购比重不断增加的贸易方式。(一)加工贸易占

6、对外贸易主导地位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对外开放的政策后,加工贸易在我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出口贸易额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1980年的进出口额381.4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仅16.66亿美元,仅占外贸进出口总额的4.4%;1995年的进出口额2810.6亿美元,加工贸易1321亿美元,占外贸进出口总额的47%;1996年的进出口额2899亿美元,加工贸易达1465亿美元,首次占据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半数以上,之后一直稳据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2008年进出口额25616.4亿美元,加工贸易10536亿美元,成功突破1万亿美元;2010年进出口总额为2

7、9727.6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11577.6亿美元。图1 加工贸易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二)外商投资企业是经营主体我国的加工贸易起源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加工装配活动,早期主要以国内企业为主,由外商投资机器设备并进行生产管理。这些企业挂靠在拥有外贸权的外贸公司下,由外贸公司负责其进出口手续。20世纪90年代初,外商来华投资逐渐进入高潮,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迅速攀升。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达16003.1亿美元,其中出口8623.1亿美元,进口7380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53.8%,稳据加工贸易企业中的主体地位。(三)经营模式以进料加工为主加工贸易方

8、式可分为来料加工、进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料加工和来件装配是一种盈利较小风险也较小的加工贸易方式,没有所有权转移,仅得到一点工缴费;进料加工盈利大风险大,拥有产品的所有权,经营单位自购料件、自销产品、自负盈亏,承担价格风险和销售风险。早期,我国的加工贸易以来料加工为主。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纷纷进入我国市场,进料加工的比重节节高升。1989年,进料加工超过来料加工成为加工贸易的主要形式,占加工贸易出口额的53%。此后,进料加工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加工贸易的主要形式。当前,进料加工贸易总额仍在不断扩大。2010年,进料加工进出口额达9461.5亿美元,占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81.7%。(四)出口产品逐步向机

9、电、高新技术类型转变我国早期的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服装、纺织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90 年代前期,电子、电气设备、办公用品、通信、计算机以及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中间品生产以及制成品的组装在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开始发展起来。197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6.5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6.8%。1990年,机电产品出口11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17.9%。1995年,机电产品出口43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29.5%,机电产品替代纺织品成为最大的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之后,连续16年保持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地位。2008年,机电产品出口822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57.6%;2008年以来,尽管我国外贸出口受到次级

10、债金融危机、暴雪灾害、能源供应紧张和人民币升值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影响,总体出口增速明显回落,但机电产品出口仍保持平稳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9334.3亿美元,增长30.9%,占出口总额59.2%。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3887.9亿美元,增长29.1%;机械设备出口3098.3亿美元,增长31.4%。机电产品的出口市场已达225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居世界第一,新兴市场份额从26.1%提高到33.1%,增量占比超过40%。1998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1.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11%。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科技兴贸”战略,自此之后高科技产品出口贸易快速发展,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大

11、幅提高。1999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47亿美元;2005年,出口2182.5亿美元,同比增长31.8%;2007年,出口3478亿美元;2008年,出口415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29.1%。2010年,出口4924.1亿美元,增长30.7%。图2 机电类、高新技术类出口额和外贸出口总额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二、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问题尽管我国的加工贸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仍然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一)区域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伊始,我国政府采取了优先发展东部地区,梯度推进西部开放

12、战略政策。这使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迈入经济加速增长阶段,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东部与中西部的加工贸易发展很不平衡。1.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快,中西部发展缓慢我国加工贸易是从东南沿海开始发展起来的,加工贸易进出口绝大部分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开放城市,其中广东、江苏和上海3省市加工贸易进出口位居前3甲,占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70%以上。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基础好、发展快、规模大,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所指中西部地区是除东部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无论从发展规模还是

13、从发展速度上看都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广东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4460.8亿美元,江苏2527.2亿美元,上海1386亿美元,3省市合计8274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72.3%;同期中西部地区为237.7和207.8亿美元;合计445.5亿美元,仅占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全国的3.85%。2.中西部地区承接步伐缓慢为鼓励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由东部向中西部梯度转移,2007年8月起,国家将塑料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和家具等传统大宗产品列入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并对东和中西部地区开展限制类加工贸易分别实行保证金实转和虚转的差别待遇。但是,中西部地区受产业配套、运输成本、物流效率、营

14、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承接步伐缓慢,东中西地区未能进行有效的传递和转移。(二)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多,加工技术落后1.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重大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过于注重短期经济效应和扩大就业率,加上我国环保法规的不健全,加工技术落后,在我国加工贸易的引进和发展过程中,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重过大,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出口加工外商企业来华投资除了利用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源外,另外还利用我国尚不完善的环保体系、扭曲的资源价格,将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加工业转移到中国。据测算,中国用消耗30%-40%的资源只生产世界5%左右的GDP,原煤、电力等能源消耗的增幅明显高于GDP增速。 2.加工技术落后在当前的国际产业链中,我国大部分加工贸易企业仍集中在低端零部件的配套生产和对最终产品进行组装的处理环节上,以廉价劳动参与加工贸易。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并没有引入关键技术因素,在核心技术、产品设计、软件支持、品牌控制、销售渠道、软件支持、关键零部件配套、关键设备和模具、关键零部件配套等高端环节仍然大幅度地依存于、受制于国外。诸如家用电器冰箱的压缩机,高端液晶电视所用的显像管,以及高端服装的面料来源都是进口的,甚至商务部网站的资料来源都被印上了深深的外国专利。(三)加工贸易监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