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可持续食品供应链分析视角看后现代农业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121904305 上传时间:2020-02-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可持续食品供应链分析视角看后现代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可持续食品供应链分析视角看后现代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可持续食品供应链分析视角看后现代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可持续食品供应链分析视角看后现代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可持续食品供应链分析视角看后现代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可持续食品供应链分析视角看后现代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可持续食品供应链分析视角看后现代农业(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可持续食品供应链分析视角看“后现代农业” 本文原为2009年11月6-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湖南省委农工部、长沙市委市政府等联合举办的“两型农村与生态农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农业现代化比较国际研讨会”准备并在会上宣读。作者首先感谢国际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对本文的广泛讨论和批评;同时,作者尤其感谢匿名审稿人非常有价值、有见地的建设性修改建议。在此基础上,在本文发表前作者本对论文结构和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修改。但文责仍由作者自负。* 檀学文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电子邮箱:* 杜志雄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电子邮箱:檀学文

2、* 杜志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100732)摘要针对现代农业的局限,各种后现代农业模式层出不穷。文中分别列举了两类案例:西欧的短链食品一种典型替代农业模式,以及中国农业最发达地区的生态农业实践。论文用一个可持续食品供应链的分析框架对这两类案例进行了可持续性的评价,发现两类模式虽然思路不同,但都具有生态农业特征。中国农业发达地区的现代生态农业实践在可持续性程度上尽管低于很多的替代农业模式,但却代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可以称为“建设性”现代农业。近年来欧洲出现了以融入现代农业为导向的替代农业模式,以生态农业原理改造现代农业才是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关键词现代农业;后现代农业;生态

3、农业;替代农业;可持续食品供应链;短链食品一、提出问题(一)现代农业引发的问题提出替代农业、后现代农业、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等概念的背景是一致的,都是出自于对保障人类健康饮食这一重大问题的不满和担忧。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健康的源泉。但是人类食品消费早已经脱离了自给自足的阶段,更多的是通过社会化生产和交换的方式来提供。而且食品供应系统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为人类提供食品的功能,演变成了一个受利益驱动的经济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所谓的现代农业和现代食品产业,包括大农场、大型龙头企业、含有生产和销售的跨国公司等。其追求的目标不再是消费需要的满足,而是以满足食品需要为手段的经济利润。现代

4、农业和食品体系在食品供应和食品多样化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如下严重问题:(1)过量无机肥料和农药的使用,使农业生产立地条件(包括土壤、养殖水体等)受到破坏,生产力下降;(2)由于大规模开垦和过度利用,农业活动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如荒漠化、河湖以及地下水污染、沙尘暴等,包括全球层面的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以及气候变化等;(3)农业立地条件的破坏和外部生产环境的恶化导致较为严重的食品质量下降和食品安全问题;(4)由于食品链的延长以及缺乏农民组织,农民从食品供应链增加值中获利最少,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食品体系中存在严重的利益分配不公平;(5)世界范围内,饥荒与营养过度并存,热量过剩与微量

5、营养元素不足同在,大量食物中存在有害残留物,这些都导致了人类的营养不良和疾病 1。以上问题中,前三类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目共睹;第四类问题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最后一类问题则分布于各国,但只有从全球层面才能看清楚。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复杂的原因,除了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炒作、粮食与能源市场的连通等外部因素之外,主要还是来自于现代农业和食品体系内部。(二)后现代农业及其路线争议针对现代农业 关于“现代农业”,缺乏统一、权威的定义。较多的人从投入品及其技术体系角度定义。如李周简单地将现代农业定义为无机农业或者石油农业 2 。的上述弊端,一系列新型农业 汉语里的“农业”同时具有初级生产和大农业的含义,后者

6、即农业产业化链条,相当于食品体系。因此,本文在提到农业模式时,有时仅指农业部门,有时指整个食品体系。模式应运而生。对于这些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还没有统一的称呼。但从时间顺序的角度,它们既然发生在现代农业之“后”,可以暂时统称为“后现代农业” 后现代主义在时间维度上包含三种含义,即现代主义之后、非现代主义或高级现代主义,其中后者是指进一步发展了的、更加完善的现代化。作者在这里首先对后现代农业简单地采取时间上的定义。作者还认为,只要不否定理性,高级现代主义是必然出路,因此后现代农业也应该采取第三种定义。从不同途径汇总的一些后现代农业模式可以列举如下(表1)。表1 各种后现代农业模式列表1可持续农业

7、(Sustainable agriculture)10公民农业(Civic agriculture)2生态农业(Eco-agriculture)11都市农业(Urban agriculture)3有机农业(Organic Farming)12野生农业(Wild farming)4绿色农业(Green agriculture)13小规模农业(Small-scale agriculture)5无公害农业(Non-hazardous agriculture)14自持续农业(Self-sustaining Farming)6“两型”农业(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

8、friendly agriculture)15短链食品(Short-chain food)7生物农业(Biological Farming)16本地化食品(Localized food)8生物动力农业(Biodynamic Farming)17慢食(Slow food)9可再生农业(Regenerative agriculture)18永续农业(Permaculture)作为“现代农业”对立面的“后现代农业”既然要实现对现代农业的突破,那么它既要证明能够解决现代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又要能够证明在经济效益和推广上是可行的。上述后现代农业的具体模式,有的是通称,如可持续农业或生态农业;有的是特指,如

9、有机农业。其中大部分来自于国外;一部分是国内特有的,如无公害农业;还有一部分国内外都有,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都市农业等。尽管替代农业至今也没有得到一致认可的定义 例如,可以参考一个专门的“替代性农业”网站(http:/www.alternativeagriculture.org/)以及美国农业部的“替 代性农业信息中心”网站(http:/afsic.nal.usda.gov/)。两个网站都只是列举了一些具体的替代性农业模式而没有给出其定义。,国外的大部分后现代农业模式仍可归入替代农业,具有生态性、小规模、多功能、本地化等特征。不过“替代”的字面含义是“非此即彼的事物或行动”,基本上意味着对现

10、代农业的批判和背离。中国的这些后现代农业模式,如都市型农业、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等,都是在对现代农业的基础之上添加了生态农业的元素,很少可以做到与现代农业背道而驰。除了少数情形外 例如具有试验性质的市民农园以及中国各地的地方特色产品。对于后者,它们的特色应该在少而精,保持特色,以质取胜,因此针对眼前的短期商业利益而盲目扩大规模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多数情况下不融入现代农业模式难有出路,因此不能归入替代农业。这就是说,中国的后现代农业与替代农业一样,都具有生态农业的特征,但却与替代农业有明显的不同,尤其是在规模方面。到目前为止,对这两类后现代农业模式之间的关系还未见有充分的说明。本文运用一种可持续

11、食品供应链的分析方法,可以对这两种类型的异同进行比较,并对它们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二、可持续食品供应链的分析框架 (一)基本概念食品供应链是从食品的初级生产者到消费者各环节的经济利益主体(包括其前端的生产资料供应者和后端的作为规制者的政府)所组成的整体。食品供应链类似于食品产业链或农业产业化体系,或“从田间到餐桌”,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观察视角。可持续食品供应链是指具有可持续性特征的食品供应链,具体地说,是指将环境保护、食品营养和健康、食品质量安全、食品链上不同环节的利益公平分配等因素纳入到农业和食品体系所形成的食品的产业链条 3。在食品供应链基础上还可以衍生出食品体系的概念。食品体系既可以是地

12、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可以是一系列食品供应链的集合,也可以是宏观角度的食品供求的整体。当一个地区的较多的食品供应链都具有可持续性特征,或者某一地区甚至全球的食品体系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层面能够协调发展时,可以看作可持续的食品体系。与发展的可持续性类似,可持续食品供应链也具备经济维度、社会维度和技术维度这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食品供应链是由一系列独立的经济主体构成的,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但为了外部效应内部化的需要,有必要实施某种程度的供应链管理4。这样可持续食品供应链就拥有了第四个维度:管理维度5。也就是说,只有当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参与者都能够在经济、社会、技术和管理的维度上实现可持续性,

13、我们才可以说这条食品供应链是可持续的。(二)二元框架分析法可持续食品供应链既是一个理想的目标,或者所谓的“理想形态”6;又是一个评价或诊断的标尺,可以据以对所考察的食品供应链进行可持续性的评价和存在问题的诊断。食品供应链上的经济主体,从源头开始,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民(农场)、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和储运企业、市场以及消费者等。政府如果作为一个大的集团消费者,自然是消费环节的一部分 在下文中可以看到,政府作为食品采购者的角色,在欧洲的一些替代性食品体系中已经发挥作用。但考虑到政府对食品和食品市场的全程监管、调控和扶持的重要功能,有必要将政府也视为食品供应链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另一方

14、面,食品供应链的可持续性包括经济、社会、技术、管理等四个维度。将经济主体维度和可持续性维度结合在一起,可以构成一个二维的框架图(表2) 这里提供的详细分析思路主要适用于对具体的食品供应链的分析,如本文中的田苑公司案例;对于综合的分析对象,如某个地区或某种类型的农业,只能采取示意性的分析思路,如本文中的潍坊农业以及短链食品案例。对于供应链上某一特定的经济主体,可以首先考察其在经济、社会、技术、管理四个维度上的行为特征及其相互影响;其次再考察供应链上其他主体各维度行为对该主体的各个维度行为的影响。如果某产品的供应链在这四个维度上同时呈现出可持续性,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该食品供应链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如果

15、我们发现其中的某些维度是不可持续的,那么我们可以从其它看似可持续的维度或环节上寻找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表2 可持续食品供应链分析的二元框架图可持续性维度供应链各环节经济维度社会维度技术维度管理维度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业生产者农产品加工商物流和储运商农产品和食品市场消费者作为规制者的政府使用可持续食品供应链分析框架,可以有以下两方面作用:(1)为分析复杂问题提供新的分析工具。现有的经济学分析工具只能以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经济利益主体为考察对象,针对他们所面临的复杂的、多来源、多层面的外部性问题无能为力,因此需要新的分析工具。当前关于可持续发展以及食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以及世界各地出现的多样化的后现代农业实践,都为开发和使用可持续食品供应链分析框架提供了条件。(2)拓展分析领域的维度和层次,有助于了解问题的全貌。可持续食品供应链将通常所使用的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等概念涉及的范围大大地拓展,从初级农业生产拓展到整个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强调各环节之间的不同性质的问题的相互影响,让人意识到除了商业和技术问题之外,还有更多的社会性问题的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