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干培训班关于团干部的管理素质的讲稿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1903953 上传时间:2020-02-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团干培训班关于团干部的管理素质的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团干培训班关于团干部的管理素质的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团干培训班关于团干部的管理素质的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团干培训班关于团干部的管理素质的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团干培训班关于团干部的管理素质的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团干培训班关于团干部的管理素质的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团干培训班关于团干部的管理素质的讲稿(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团干培训班关于团干部的管理素质的讲稿今天,在座的大部分都是从事共青团工作多年的团内的老同志了,能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坐在这里交流和学习,我感到很高兴。由于从事团的工作时间不是很长,所以我今天就不着重探讨团的工作经验和方法了。我也算是离开大学校园不久吧,所以学生时代的记忆还是比较深刻。大学期间,我是学理科的,不过曾经旁听过几节管理学院的教授的讲座,聆听之后感觉受益匪浅,今天我整理了一下,拿来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一点点启迪,共同学习吧。作为我们团的干部,从事着共青团的管理工作,直接和广大青年打交道,同时作为团的干部,年轻是我们的资本,年轻也正是我们增长见识、提高素质的大好时间,今后我们都将走上

2、更为重要的管理和领导岗位,我们应该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才能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本职工作,才能在今后更好的成长。今天,就聊聊作为管理者应具备的几点素质。百家讲坛中易中天品三国,非常受欢迎,我也很喜欢三国,对其中的一些小故事也算了解,古为今用,下面就借罗贯中三国演义所描述的三国作引子,来谈谈管理者应当具备的五种素质:永不枯竭的进取精神、斩钉截铁的决断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敢于冒险的作风、宽广的胸怀高瞻远瞩的目光。首先,决策者要有永不枯竭的进取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永远进击,才能临机决断,他所作出的决策也才富有价值,进取精神表现为永不满足的事业心。有个成语叫“得陇望蜀”,源于东汉初年刘秀给大将军岑彭的一封

3、信。其意是鼓励他乘胜前进。三国演义曾反其意而用之,将其视为贬义。那是曹操刚刚平定汉中之后。当时司马懿建议:“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乘于时,时不可失也。”他的另一位谋事也支持司马懿的建议,认为:“若少迟缓,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曹操却感叹:“人老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从而拒绝了司马懿的建议。曹操的意思是告诫别人切勿贪心不足,其实需要深刻反省的应该是他自己。曹操由于一时的满足现状和畏缩不前,留下了无穷的后患。如果曹操“既得陇,复望蜀”,恐怕就不会有后来的三国鼎立之势了。三

4、国演义还塑造一个不求进取的典型人物,那便是刘表。建安12年春,曹操正统兵北征乌桓,刘备建议他乘许昌空虚率荆襄之众袭之。这个好建议刘表毫不感兴趣;理由是:“吾坐居九州足矣,岂可别图?”象这样胸无大志,无心进取,怎能临机决断,雷厉风行?虚有其名的刘表,坐吃山空,只能等待别人来收拾自己。三国演义所提供的教训,启发我们:万万不可满足于一得之功。满足,智慧的泉水就要枯竭;满足,前进的动力就会丧失;满足,可以霎时熄灭事业的火焰;满足,可以一笔勾销成功和胜利。进取精神,还体现在不折不挠的意志。由于决定胜负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许多因素不可预测和控制,因此失败在所难免。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是规律。甚至屡战

5、无功,这也并不足奇。有时失败正是胜利的转机,咬着牙坚持下去,胜利的曙光就会出现,这样的事屡见不鲜,如果一蹶不振,事业便从此终止。进取,必须面对失败;进取,必须战胜失败!团中央胡春华书记,就曾经在多次讲话中提到过,现在很多团干部把共青团仅仅当成了升迁的跳板,不重视团的工作,仅仅为了个人前途思量,干团的工作缺乏进取精神,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团干部的高度重视。还有很多团干部,干了几年团的工作,就懈怠了,特别是部分老团干,缺乏动力,对团的工作积极性丧失,我们应当看到,组织上认识一个人,并不是看他一时而是看一贯作风,组织上考察团的干部,也不是仅仅盯在刚刚干团的工作的第一年,对团干部的考察是一个长期的一贯的

6、。共青团是一个我们年轻人,锻炼成才的良好的舞台,我们应该在增加自身才干的同时,切实将团的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要有不枯竭的进取精神,在本职岗位上为我们共青团做出贡献。第二、管理者需要具备决断能力在“三国”人物中,袁绍是好谋无断的典型。当他刚起兵不久,他的主要谋士就建议他:“今州城初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聚集军事力量)以讨不庭(不向邺城称臣的人),谁能御之(阻挡)!”这个非常有政治远见的建议,却遭到了袁绍的拒绝,原因竟然是“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动不动就得上表请示),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结果曹操抢先一步,把皇帝劫持到许都,使袁绍陷入政治上被动的地步

7、。三国演义中还有个情节。当曹操带领20万大军,兵分五路到徐州攻打刘备时,刘备致书袁绍向他求救,提出乘虚袭击许昌的建议。袁绍却说“我将死矣,吾有何心更论他事乎”而将死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小儿子生了疥疮,愁得“形容憔悴,衣冠不整”,决意不肯发兵。袁绍总是象出洞的老鼠一样,东张西望,犹豫不决,丧失了许多本来可以夺取战略性胜利的大好时机,让曹操从容不迫地实施自己的一个个方案,直至最后消灭自己。历史的教训,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他警示人们,管理者必须敢于决断,善于决断。同一个方案,早制定、快实施,可能得到巨大的效益;晚制定、慢实施,就可能减少效益;甚至适得其反,因为它已经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凭借。要使别人坚定,首

8、先得自己坚定。决策者在关键时刻模棱两可,优柔寡断,就要涣散下属的情绪,瓦解队伍的士气。“敢断”、“善断”于决策者的魄力和鉴别力。大事当前,如果象袁绍,缺乏进取精神,没有独立的见解和判断力,就会畏首畏尾,就会人云亦云,糊里糊涂地铸成大错。第三、高层次的管理者要具备应变能力三国演义第21回描写,刘备寄居曹操篱下,为怕引起曹操的猜疑,实行“韬晦”之计,在自己的住处后园里种起菜来了。不料曹操和他青梅煮酒论英雄,一语道破他“英雄”的真面目,刘备惊慌失措,手中筷子不觉落在地下。恰巧这时老天作美,雷声大作,刘备急中生智,以雷声巧妙掩饰而过,在这里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救护了他。三国演义中表现随机应变的例子还很多,

9、曹操拔刀行刺董卓,被发觉后借物随机,顺势改为献刀;曹操马惊踏农田,灵机一动来了个“割发代首”等,无不闪烁着随机应变的智慧之光。应变需要快速灵活的反应,需要急中生智和临场发挥,但也不是九天上的烟云,不可企及和获得,它来自一个人广博的知识,卓越的见识,乐观的个性,非凡的性格,更需要长期的实践锻炼。作为团的干部,应变能力更是一种非常需要的突出能力,因为我们会经常组织一些活动,组织活动,就会面对一些突发事件,紧急情况,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就需要我们的应变能力,需要冷静的头脑,需要临机决断。第四、管理者要有冒险精神诸葛亮是个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但如通常所说,他也并非完人。性格上的过于谨慎是他的一个弱点。他

10、六出祁山而无大的建树,与此不无关系。在他第一次进兵中原时,魏延曾经献策,愿领精兵五千,分道由子午谷进兵。这是一条捷径。如能得手,“不过十日,可到长安”。但诸葛亮认为,这一方案风险很大,不是“万全之计”,是过分低估计了对手,“欺中原无好人物”。于是谨慎行事,依法进兵,从陇右平坦大路逐步推进。不久,司马懿复出,街亭失守,败局已定,只得退兵。从当时敌情、地形、路线等情况来看,魏延的建议颇有见地。如果诸葛亮采纳这条建议,很可能一举夺下长安,司马懿后来有段话对此作了证明。他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诸葛亮弃捷径而兜大圈子,延缓了进攻时间,难以出敌不意,而且导致疲

11、众劳师,结果等来了劲敌司马懿,苦心准备多年的进攻告吹于一旦。冒险就是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冒险是一种勇气、魄力。诸葛亮心理特征上的过于谨小慎微,源于思想上的压力。他蒙受刘备知遇和托孤之恩,执掌蜀国军政大权,年复一年惨淡经营,以冀完成统一大业。而对手又是强大的魏国。大概就是这种在严峻形势下的超常报效心和责任心,使得他在自己的事业面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但怕有失。现代管理者,也常常失落在种种局限之中。面对着风险,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敢于冲刺。不管客观上的原因有多少,思想上的弱点是导致保守的根本原因。冒险难免遭受失败,只有执着追求事业而又不过于计较成败得失,才能有敢于冒险的英雄主义精神。冒险需

12、要勇气,但仅此还很不够。一个人既要敢于冒险。又要善于冒险。冒险不等于蛮干,冒险不等于否定科学。只有讲究科学,才可以提高冒险的成功率。魏延对第一次北伐路线的建议,正是建立在对当时各种因素比较切合实际的分析上。冒险不等于意气用事。刘备为了报自己兄弟的私仇,一定要出兵伐吴,进行了战略上的一次大冒险,结果惨败。在这里,是感情的潮水摧毁了他理智的思维。它提醒后人,决策者要首先战胜自己!在重大问题上,决不能凭自己一时的感情冲动而贸然行动。为了一时之气“拔剑而起”,“挺身而斗”,乃匹夫之勇。共青团的发展,现在正面临一些难题,诸如如何提高共青团的影响力,如何调动广大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和热情。例如有些团干部,年初

13、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和新的工作思路,可能这些精神和思路非常好,能够打开我们工作的新的局面,但是总缺乏一种敢于尝试的冒险精神,不敢去落实去做,年初是一个想法,到了年底了还仅仅是个想法,就是这个想法再好,也不会发挥任何作用。所以作为我们团的干部,年轻人就得有一股闯劲,有一股热情,工作中敢于尝试,敢于突破,敢于开拓创新。第五、高层次的管理者要有胸怀,要高瞻远瞩三国演义中,周瑜是一个值得斟酌的人物。千百年来,几乎所有的被读三国演义者,把周瑜要杀孔明,归之于他的忌贤妒能,对他的这个性格特征无不齿冷,其实这种理解缺乏说服力。准确地讲,周瑜的苦心,正是他战略家眼光的反映。照书中描写,吴蜀之间跌宕起伏的矛盾,是围

14、绕着荆州展开的。争夺荆州,是继赤壁大战后三国演义中又一场浓笔多姿的重戏。对于刘备,荆州是入川建立根据地和出川夺取天下的战略要冲。诸葛亮隆中决策明确指出先要占领荆州。而对东吴,荆州也是生死攸关之地,要抵御强魏的侵略,必须全据长江,尤其得先占长江上游的荆襄;刘备占了荆州,就等于给东吴的喉咙里塞上一根骨头。由于曹操南下,吴蜀荆州之争暂时得到缓和,北方的严重威胁一旦解除,这个斗争必然骤起。周瑜正是根据这个战略态势,才决定要杀掉孔明。果然在赤壁的战火刚刚熄灭,围绕着荆州,孙、刘便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在这场争斗中,周瑜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如果除掉孔明的计谋实现,周瑜哪能有这样的悲剧?情节的发展,完全印证了周瑜

15、的远见。其实,周瑜并不是嫉贤妒能的小人。他发现诸葛亮的旷世奇才,第一反应是为我所用,为东吴自己的国家所用。所以,他想方设法拉拢诸葛亮,先是让诸葛瑾去游说拉拢,不成功有又多次亲自出马,不料诸葛亮始终不为所动。在当时你死我活的斗争中,不为我用,则必除之,这是正确的决策。周瑜即动了杀机。就是下了杀机,周也没有一杀了之。大敌当前,为了国家利益,对孔明尊重有加,重大战略决策都征求孔明的意见。最后选择了东风乍起、胜利在握的时刻才决心下手,其实这之前,孔明孤身一人在东吴镇中,杀掉孔明,简直一如反掌,这正说明了周的大局观。作为管理者,就要能多维思考,立体构思,对问题的看法既有深度,也有广度,还有远度。因为,唯深度的思考才能了解根本,而不会执着于事物的枝节末端;唯广度的思考才能避免顾此失彼,各执一端;唯远度的思考,才能不盲目近视,斤斤计较。干我们共青团的工作也要高瞻远瞩,有战略眼光。有的团干部有的时候工作缺乏规划,总是想到哪里,干到哪里,缺乏长远眼光,缺乏一条总线,一条明晰的总的工作思路,这样导致干出的工作零零散散,作用也大打折扣。这种问题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和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注意。 精品办公范文集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