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教案+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1903498 上传时间:2020-02-27 格式:DOC 页数:114 大小:45.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面构成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平面构成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平面构成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平面构成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平面构成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面构成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面构成教案+(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面构成教 案 授课班级:213/214 授课时间:2017下学期构成基础课程编号总学时:60适用专业:室内设计专业一、课程教学目标构成基础是室内装饰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体系,是以非具象性的抽象思考,对造型要素进行分解和构成的研究。以培养能力和素质为目的,它是以观察、分析、表现走向探索,想象、发现与创造的历程,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数字化环境和新媒体潮流,并为设计创意的表达、交流和实现提供良好的媒介。除锻炼抽象思维能力之外,重点训练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培养造型意识和审美趣味。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 平面构成第

2、一节、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及内容一、概念要素二、视觉要素三、关系要素第二节、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一、重复构成形式二、近似构成形式三、渐变构成形式四、特异构成形式五、发射构成形式六、肌理构成形式第三节、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第四节、平面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第三章 色彩构成第一节 色彩构成概述一、色概念二、色表现三、色彩构成概念第二节 色彩的本质一、光源二、 光与色三、 色彩的产生第三节 色的属性一、彩的范畴二、 色彩三属性1、度(Valuc)2、相(Hue)3、 彩度(Chroma)三、色立体第四节、基本配色法一、同类色配合二、邻近色配合二、邻近色配合四、互补色配合五、中性色配合第五节 色彩的对比与调和一

3、、色彩对比的概念: 二、色彩对比的种类与基本规律:(1)同时对比:(2)顺序对比(3)色相对比(4)明度对比(5)纯度对比(6)冷暖对比(7)面积对比三、色彩的调和及调和理论第四节 色彩表现方法第五节 心理联想色彩表现法一、色彩及心理二、色彩的联想第三章 立体构成第一节 立体构成概述第二节 立体构成的基本形态要素第三节 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感第四节 立体形态综合造型第五节 装置作品赏析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课程主要内容上课课时课内外学时比作业量及要求实践环节基本理论63:1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为主,做相关练习平面构成 243:2色彩构成 303:2立体构成121:1四、教学方法构成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

4、践结合的课程,其教学以课内讲授为主,配合多媒体、作品展示、示范等多种教学形式。指导学生学习一些优秀作品中的形式美法则的应用,色彩运用,色彩布局与色彩规律,锻炼其抽象性思维及动手能力,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所体现。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出勤率与平时作业分数结合,比例为2080。六、教材及参考书目构成 主编 参考书目:平面构成设计 黄 刚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1年第一版);色彩构成设计 钟蜀衍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4年第一版);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 朝仓直已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年10月第一版艺术-设计的色彩构成朝仓直已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年10月第一版平面构

5、成教学大纲一、执 教 者:张雨婷二、课 题:平面构成三、授课对象: 班学生( 人)四、授课时间: 学年第 学期 20 周共 60 课时五、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1、课程性质:平面构成属于我校室内装饰艺术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2、设置目的:平面构成是造型设计中的一项基础内容,是一种最基本的造型活动。所谓“平面”是指造型活动在二维空间中进行,所谓“构成(Composition)”是将造型要素按照某种规律和法则组织、建构理想形态的造型行为,是一种科学的认识和创造的方法。构成在造型艺术领域里还有组织、建造、结构、构图、造型等含义。概括来讲,平面构成就是在二维平面内创造理想形态,或是将既有形态按照一

6、定法则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理想形态的造型设计基础课程。平面构成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基础造型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为专业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同时也为各艺术设计领域提供技法支持,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3、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开设时间为一年级下学期,一年级上学期的课程为素描、色彩、中外美术史,所以本课程主要作用在于“启下”,而“承上”的作用并不明显。所谓“启下”是指本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它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共性问题,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在以后的包装设计、室内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标志设计、CIS设计等专业课程

7、中有着较大地应用,尤其是在标志设计课程中更是有着直接的应用。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以后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由于本课程的学习较为偏重于抽象的理性思辨,较少涉及到具体的专业设计项目或课题。所以,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加强应用实例的分析讲解。通过实用的、有趣的、对不同专业课程有较强针对性的多种应用实例,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也要求授课教师对相关专业课程的内容、特点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4、学时分配:开设时间为第二学期,它是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总学时为60,周学时3,共20周。六、

8、课程的基本要求平面构成的学习重点在于造型,它不是技术的训练,也不是模仿性的学习,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方法,在设计造型的过程中,主动地根据所限制的条件,有意义地去组织与创造,在反复的练习中获得能力的训练和创造力的开发。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理论;理解并掌握形式美的规律,能够对设计作品进行正确地分析和思考;能够在设计中熟练应用各项基本构成法则;能够理解综合构成中的具体方法并进行形象思维和设计创意。七、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共划分为四个单元,不同单元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四个单元的划分及教学方法与手段: 1 第一单元本单元由第一、二、三章组成,内容以理论为主,要求学生对所讲内容理解即

9、可。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上的一般性讲授。2 第二单元本单元由第四、五章组成,内容以理论为主,但内容较为复杂,很多概念、法则不容易理解。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范例讲解、作品分析、作业个别辅导、作业集中讲评(包括优秀作业评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正方法的分析)等方法相互穿插结合进行教学。3 第三单元本单元由第六、七、八章组成,内容以构成法则为主,实践操作性较强。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作业练习来反复推敲、印证从而逐步理解、消化所学知识,并在练习中认识设计工作的特点,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技法操作能力。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范例讲解、操作技法演示、应用作品分析、作业个别辅导、作业集中讲评

10、(包括优秀作业评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正方法的分析)等方法相互结合进行教学。4 第四单元本单元为第九章。内容主要为:通过具体的思维方法和构成手法的讲解和练习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创新性造型能力,掌握平面设计中的一些设计方法和专业技能。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实例演示分析(针对具体内容选择适当的设计作品)来进行课堂讲授、作业个别辅导、作业集中讲评(包括优秀作业评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正方法的分析)、平面设计作品欣赏与分析。八、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成绩根据学生的平时作业成绩来进行综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占80,课堂成绩占60。由于本课程实践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平时成绩根据平时

11、作业和考勤,按百分制来进行综合评定,最后按40进行计算。考试成绩通过命题考试按百分制来进行测定,考试时间为4学时,最后按60进行计算。考试形式为开卷,由主讲教师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所学重点内容来进行命题,工具、材料、绘制手法不限,一般须规定尺寸规格。将平时成绩加上考试成绩所得之和即为最后的课程成绩。九、教材和参考书应用教材:平面构成 十、师资和教学环境要求1、师资要求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师资结构以讲师和有两年以上辅助教学经验的助教共同组成。师生比为1:30。2、教学环境要求本课程对教学环境无特殊要求,某些课程内容需要在多媒体教室讲授。十一、课程内容、课时分配与考核目标第一单元:第一章概述1

12、、设计、艺术设计、平面构成、2、包豪斯、构成、三大构成3、平面构成的特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 重 点:本章第3部分 课时分配:2学时 考核目标:理解第二章包豪斯及其影响1、 包豪斯介绍2、 包豪斯的设计师和艺术家 重 点:本章第1部分 课时分配:2学时 考核目标:了解第二单元:第三章基础构成第一节 认识形态1、 现实形态2、非现实形态第二节 基本形的创造1、 形的概括 2、形的省略 3、形的组织第三节 造型要素点、线、面1、 平面设计中的“点”形态 2、平面设计中的“线”形态 3、平面设计中的“面”形态第四节 骨格第五节 错视1、 尺度错视 2、形状错视 3、空间错视第六节 分解与重构1、 形

13、态的规则与不规则分解 2、直线分解与曲线分解 重 点:第三、四、五节 作业形式及数量:a点、线、面的自由构成 数量:1张 课时分配:12学时 考核目标:学会第四章 形式美的规律1、 对称与平衡 2、对比与调和 3、变化与统一 4、 节奏与韵律 重 点:本章第2、3部分 难 点:本章1、2、3、4等部分 作业形式及数量:a 点线面的对比与调和 b 变化与统一 数量:2张 课时分配:12学时 考核目标:掌握第三单元:第五章 设计法则 掌握第一节 重复2、 基本形的重复 2、骨格的重复 3、各种要素的重复 4、重复骨格重复基本形的构成5、 基本形的群化 6、重复骨格与重复基本形的关系 7、重复构成的基本类型第二节 近似1、 基本形的近似 2、近似骨格第三节 渐变1、 渐变的概念 2、基本形的渐变构成3、渐变的骨格 4、渐变构成中基本形与骨格的关系第四节 发射1、 发射的概念 2、发射骨格的构造 3、发射骨格和基本形的关系第五节 特异1、 特异的概念2、特异基本形3、特异骨格第六节聚散1、 聚散的概念2、聚散的基本形3、聚散的编排方式 重 点:本章全部内容 难 点:第一、三、四、五节 作业形式及数量:a重复骨格重复基本形(数量:1张)b群化构成(数量:1张)c重复骨格近似基本形(数量:1张)d发射骨格渐变基本形(数量:4张)f重复骨格特异基本形(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