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行政文化研究报告行政管理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1903432 上传时间:2020-02-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中国行政文化研究报告行政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当代中国行政文化研究报告行政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当代中国行政文化研究报告行政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当代中国行政文化研究报告行政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当代中国行政文化研究报告行政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中国行政文化研究报告行政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中国行政文化研究报告行政管理(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当代中国行政文化研究 目 录 1、 行政文化的含义、特点1 (1) 历史性1 (2) 阶级性1 (3) 民族性1 (4) 变动性2 (5) 连续性2 2、 行政文化的构成2 (1) 行政思想2 (2) 行政价值2 (3) 行政道德3 (4) 行政精神3 3、 古代行政思想对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3 (1) “民为邦本”和 “仁政”的行政价值观3 (2) “和而不同”的行政协调观4 (3) 以德治国的行政伦理观5 4、 面对当今行政文化研究提出的拙见5 (1) 突出行政文化建设的伦理性5 (2) 加强行政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6 (3) 树立典型的践行者6 5、 结论7 参考文献8 摘 要 本文首

2、先论述了行政文化构成并依次叙述了它们的含义能使人们大概了解一下行政文化的组成。重点论述了古代行政思想对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能够使现社会出现的一些腐败官僚主义的官员们深刻反省和修正自身的错误,严于律己,勇于承当道德责任,做先进文化的示范者,真正做到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这才能为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创造极其重要的带头作用并通过本文叙述采取些什么措施来完善行政文化。 关键词:行政文化;行政精神;民为邦本;仁政 1、 行政文化的含义、特点 要研究行政文化,首先要弄清楚行政文化的含义。行政文化是指在行政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形成的,直接反映行政活动与行政关系的各种心理现象、道德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其核心为

3、行政价值取向。行政文化的形成、变化和发展,受到哲学世界观、政治思想体系、法律意识、价值观念以及一般的社会道德伦理和心理的影响、制约,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些文化现象。行政文化与其他文化现象不仅相互联系,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1) 历史性 行政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首先,行政文化的出现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行政文化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就人类历史而言,行政文化的出现以国家行政活动为前提,是社会私有制、阶级、国家等历史现象的伴随物。其次,行政文化随社会行政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实践,都有与其相适应的行政文化,相同时期的不同历史条件,亦会造成行政文化的相应

4、变化。 (2) 阶级性 行政文化在有阶级的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行政文化的阶级性质,根本的并不在于行政文化的问世以第一个阶级社会为历史条件,而在于行政文化在阶级社会中,总是一定阶级意志的表现,总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不同阶级的行政文化,其阶级性既有相互对立、对抗的一面,又有相互同一、转化的一面,但前者更为直接,是阶级性的主导性构成。行政文化的阶级性,不仅是现实阶级关系的反映,而且同时又是以往的阶级关系的体现,但前者为基本属性,具有不断增强的趋势,后者为次要属性,处于逐渐消减的过程。 (3) 民族性 行政文化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特定行政文化的具体形式上,以及特定行政文化在其形成、发展过程

5、中所形成的具体途径和模式上。行政文化通过民族特性和民族形式的不断发展,逐渐积淀成行政文化传统,构成行政文化特色。由于任何行政管理,其对象无非由人与社会活动所构成,因此,民族特性在行政文化乃至行政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国际交往的频繁和复杂,保持行政文化的民族性,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课题。(4) 变动性 行政文化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其间新的文化成因不断出现,并注入行政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使其具有更为生动多采的内容与形式。同时,旧的文化构成或因时代变迁而消失,或因条件变化而演变。行政文化此消彼长、一生一灭、时显时隐、或强或弱的变动,实质上是社会实践及其历史条件变化的体现。行

6、政文化的变动作为对社会变化的体现,可以是滞后的,也可以是前瞻的。滞后性的变动,往往是被动的,有的由于难以及时适应社会变革而成为历史进步的阻碍。前瞻性的变动,是对社会变化的主动意识和自觉适应,不仅体现着社会变化,而且对行政改革以及其他相关的杜会变化起着积极引导和促进作用,成为历史进步的动力。 (5) 连续性 行政文化的连续性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任何具体的行政文化,都是以往存在的行政文化的某种延续、继承或扬弃,同时又都具有时间与空问上的推移性,具有向其他类型行政文化渗透、转移和演变的可能。二是指作为人类社会整体的行政文化的连续性。这种整体性的文化连续性,从量上看,只要存在行政活动,其延续便是无限的,

7、其发展是不可间断的。从质上看,这种历史连续,主要体现在对优秀的行政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等方面。行政文化的连续性,其基础归根结底是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起直接作用的是社会行政实践的历史连续性。 2、 行政文化的构成 (1) 行政思想 行政思想主要指有关行政体系和行政活动的思想逻辑体系,有时也被称为行政哲学。自从人类社会出现较系统的行政活动以来,行政思想就已有之。早期的行政思想不成体系,只是一些观点和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行政思想不断发展完善,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精神财富。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想性的一种奋斗目标,是行政主体的政治立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体现。根据内

8、容,行政理想可分为政治思想、行政道德理想、行政职业理想和行政生活理想。 (2) 行政价值 行政价值是指人们对行政价值观,行政价值关系、行政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映,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价标准和行为定势。行政价值由行政主体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行为定势等构成,其实际就是行政主体需要和利益的内化。形态的价值在一个团体或机构中占主要地位时,这种价值观就成为该团体或组织的价值观念,在团体或行政机构的价值观下,个体所具有的价值观依然存在,只是表现在明处,而不是隐而不露。 (三)行政道德 行政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是指政府行政工作人员,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处理自身与工

9、作对象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以及公私,得失等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曾记得刚步入大学时经常听到过这么一句话:大学里学不到多少知识的,大学关键是学怎么做人,学会了怎么做人才能更好的做事,但我本人不太赞成这个观点,做人不光是在大学里学的是从小到大每天都要学习,光在大学里短短几年是没法锻炼好的,效果也不会立竿见影,所以毕竟还是学校以学习为主。 (4) 行政精神 行政精神:翻开中国的历史,反映古代政府管理实践的行政精神是丰富多彩的,是值得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发扬光大的,毛主席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他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

10、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在忠诚于国家无私奉献精神上呈现了许多让人无比敬佩的英雄,例如:岳飞,文天祥,观天培。还有许许多多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记忆最深刻的是从飞。所以行政精神也在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忠于职守勤勤恳恳的敬业精神,积极开拓创新的精神。 3、 古代行政思想对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1) “民为邦本”和“仁政”的行政价值观 如今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它内在地包括了民主和效率两

11、个相互依存的价值取向,这与传统行政文化的某些民主性思想有相通之处,而这些在现代社会仍具价值的思想对政府机构改革目标的制定和实现有着促进的作用。 反观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以人为本、民本治国的思想源远流长。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他在管子霸业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尚书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思想;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既包括“君为民立”“吏为民役”“得其心,斯得其民矣”的民本价值观,也包括爱民、利民、保民、富民等实现民本思想的措施和手段,还包括察民

12、 4 情、顺民意、安定民生、体恤民疾和取信于民的方式和目的。古代“民本”思想与共产党的宗旨有相通之处: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此目的,必须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既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需要。当前中国的政府机构改革,归根结底是要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本”思想有助于政府机构改革目标的制定和实现。 在礼记哀公问中,孟子要求为政者“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古代“仁政”思想同霸政思想相对立,是一种“以德行仁者王”的王道行政学说,它以“德治”为基

13、础,是一种将行政问题道德化的学说。其主要内容包括治民以“恒产”、薄税赋、轻刑罚、救济穷人、保护工商等,这种思想至今仍有超时代、超阶级的价值。对政府机构改革而言,要实现民主和效率的改革目标,就必须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减轻纳税人的负担,同时又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惠顾在社会竞争中的最不利者”。所以,古代“仁政”思想对促进政府机构改革仍具有积极意义。 (2) “和而不同”的行政协调观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是提倡“和”的。但这个“和”不是牺牲掉多样性,而是在包容多样性的前提下实现的统一。西周末年,郑国的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到了春秋末期,齐国思想家晏婴更进一步指出和与同的差异,认为从日常生活到国家大事,都是靠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意见“相成”“相济”,形成和的局面,方能生存发展。如果拒斥不同,追求一律,只能一事无成。与晏婴同时代的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更把“和”“同”思想提炼为道德箴言,叫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的要旨可归结为三个层次:社会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人和认识互相补充,共同促进;在统一的前提下使整个局面达到和谐。从微观说,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从中观说,这是为政之道;从宏观说,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所谓“和而不同”,即和睦相处但不盲目苟同之意。这对于今天我们通过政府机构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