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2018年中考物理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21902631 上传时间:2020-02-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3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泰安市2018年中考物理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泰安市2018年中考物理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泰安市2018年中考物理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泰安市2018年中考物理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泰安市2018年中考物理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泰安市2018年中考物理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安市2018年中考物理试题(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物理试卷一、选择题1. 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 人体正常体温约为 42B. 泰山山顶上的大气压约为1.8105PaC. 一支新 2B 铅笔的长度约为 50cmD. 一位普通初中生的质量约为 50kg【答案】D【解析】A. 人体正常体温约为 37,故A不符合实际;B. 标准大气压为1.01105Pa,大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所以泰山山顶上的气压比标准大气压要小一些,故B不符合实际;C. 一支新2B铅笔的长度与手掌的长度相当,约为 18cm,故C不符合实际;D. 一位普通初中生的质量比成年人略小一些,约为50kg,故D符合实际;故选D。点睛:此类

2、型的题目要求对所学的物理量有熟悉的认知,特别是单位大小要认识清楚,要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生活中留心积累。2.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只要物体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B. 人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C. 学校周边“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D. 人们利用超声检测锅炉是否有裂纹,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答案】C【解析】A. 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但物体振动时,其频率可能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所以人们可能是听不到此声音的,故A错误;B. 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特征,可以用来区分声源,所以人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B错误;C. 学校周边“禁止鸣笛”,是在

3、声源处控制噪声,故C正确;D. 人们利用超声检测锅炉是否有裂纹,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C。点睛:注意能正确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音色,其中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特征,由声源振动的材料、方式等决定,可以用来区分声源。3. 下列现象中,对应的物理知识是“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A. 射击瞄准时要做到“三点一线”B. 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C. 在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蓝天白云D.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可以产生彩色光带【答案】A【解析】A. 射击瞄准时要做到“三点一线”,利用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点,故A符合题意;B. 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是因为光从水中斜

4、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的缘故,是光的折射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 在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蓝天白云,是平面镜成像,由光的反射形成,故C不符合题意;D.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可以产生彩色光带,是光的色散现象,由光的折射形成,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重点是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所形成的现象,身边有很多例子,是比较容易区分的,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多总结。4. 下列有关热和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发生热传递时,温度总是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B. 一块 0的冰熔化成 0的水后,温度不变,内能变大C. 内燃机的压缩冲程,主要通过热传递增加了汽缸内物质的内能D. 夏天在室内洒水降温,利用

5、了水的比热容较大的性质【答案】B【解析】A. 发生热传递时,传递的是热量,而不是温度,所以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故A错误;B. 一块 0的冰熔化成 0的水,由于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但吸收了热量,内能是变大的,故B正确;C. 内燃机的压缩冲程,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了汽缸内物质的内能,故C错误;D. 夏天在室内洒水降温,利用了水的汽化吸热,故D错误;故选B。点睛:温度、热量、内能是不太容易理解,容易混淆的量,温度是一个状态量,实质是物体内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热量是个过程量,表示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改变多少的量度;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与势能的总和,注意加深理解,多练习。5. 下列做

6、法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A. 家用保险丝熔断后,可用铁丝或铜丝代替B. 雷雨天气可以站在大树下避雨C. 选用插座时,所有家用电器都使用两孔插座D. 搬动电器前应断开电源开关【答案】D【解析】A. 铁丝或铜丝在电流过大时不会熔断,所以家用保险丝熔断后,不可用铁丝或铜丝代替,故A错误;B. 大树突出于地面,更容易遭受雷击,所以雷雨天气不可以站在大树下避雨,故B错误;C. 选用插座时,冰箱、洗衣机等具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需要用到三孔插座,故C错误;D. 搬动电器前应断开电源开关,这样用电器与电源断开,不会触电,更安全,故D正确;故选D。点睛:保险丝由电阻较大,熔点较低的金属材料制成,当电流过大时

7、,温度升高达到熔点时,会熔断从而自动切断电路,而铁丝或铜丝在电流过大时也不会熔断,不能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故不可用铁丝或铜丝代替保险丝。6. 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A. 湖水结成冰 B. 樟脑丸变小 C. 露珠的形成 D. 雾凇的形成【答案】B【解析】A. 湖水结成冰,是凝固放热过程;B. 樟脑丸变小,是升华吸热过程;C. 露珠的形成,是液化放热过程;D. 雾凇的形成,是凝华放热过程;故B正确。点睛:重点是物态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除了要记清楚六个物态变化的过程谁吸热、谁放热,还要多了解一些物态变化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7.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小灯

8、泡L1、L2规格相同,闭合开关S后,发现L1不亮,L2发光。此电路的故障可能是( )A. 灯 L1短路 B. 灯 L2短路C. 灯 L1断路 D. 开关 S 接触不良【答案】C【解析】A. 如果灯 L1短路,则电源被短路,L2灯也不会亮,故A错误;B. 灯 L2短路,则L2灯不会发光,故B错误;D. 开关 S 在干路,接触不良时,两个灯都不会发光,故D错误;故选C。8. 家庭常用的电吹风既能吹冷风又能吹热风。下列电路中最符合电吹风工作要求的是( )A. B. C. D. 【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电吹风既能吹冷风又能吹热风,所以电机与电热丝应并联,且为了使电热丝不会烧坏,在其发热时,电机必须

9、工作。A图,干路开关S1闭合时,电机工作吹冷风,再闭合S2时,电热丝工作,吹热风,故A符合题意;B图,S1闭合,S2断开时,电热丝单独工作,会烧坏,故B不符合题意;C图,S1闭合时,电机与电热丝串联,当S2再闭合时,电热丝被短路,电机单独工作,但在实际电路中,很少会这样设计电路,因为S2闭合到断开两种状态时,电机的工作电压变化大,可能不会正常工作,故C不符合实际;D图,S1闭合时,电机与电热丝串联,当S2再闭合时,电机被短路,电热丝单独工作,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9. 2018年5月21日凌晨,我国成功利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将“鹊桥”号中继卫星发射升空,迈出了人类航天器月背登陆第一步!下列有

10、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火箭点火升空过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B. 火箭点火升空过程中,火箭的惯性消失C. 火箭加速上升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D. 火箭加速上升过程中,只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答案】A【解析】分析:(1)火箭是热机的一种,工作时,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燃气的内能,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火箭升空,燃气的内能转化成火箭的机械能;(2)惯性是指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3)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当动能转化成重力势能时,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加;(4)火箭加速运动时,不受平衡力,受到重力,摩擦力还有推力作用。解答:

11、A、火箭点火发射时,产生的燃气内能转化为火箭升空的机械能,故A正确;B、火箭点火升空过程中,仍然具有惯性,因为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故B错误;C、火箭加速上升的过程,质量不变,速度增加,故动能增加,同时高度增加,重力势能增大,故不是重力势能和动能的转化,故C错误;D、火箭加速上升,受力不平衡,火箭受的向上的推力大于向下的重力,合力向上,火箭加速上升,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通过卫星发射,考查了力与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热机工作时的能量转化,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需要认真分析,认真解答。10. 下列实验中,能说明电动机工作原理的是( )A. B. C. D. 【答案】B【解析

12、】电动机利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工作。A图,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不符合题意;B图,放在磁场中的导体,通过电流时,受到磁场力而运动,电动机就是利用的此原理,故B符合题意;C图,为奥斯特实验,研究电流的磁效应,故C不符合题意;D图,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电流,即电磁感应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注意分清楚研究电磁感应和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力的两个实验,两个实验从图看很相似,容易混淆,区分的方法是,有电源的是研究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力的实验,有灵敏电流计的是研究电磁感应的实验。11. 下面几个研究实例中,采用了相同研究方法的是( )利用光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13、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保持压力不变,改变受力面积“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时,用加热时间的长短表示吸收热量的多少“探究物体的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时,让同一钢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滚下A. 和 B. 和 C. 和 D. 和【答案】C【解析】利用光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是建立模型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保持压力不变,改变受力面积,是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时,用加热时间的长短表示吸收热量的多少,是转换法的应用;“探究物体的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时,让同一钢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滚下,是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故 和都利用了控制变量法,选C。点睛:理解实验中控制

14、变量法的应用,当一个结果受多个因素的影响时都使用此方法进行实验,实验时让一个因素变化,而其它因素都控制相等或相同即控制变量。12. 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放有底面积和质量都相同的甲、乙两平底容器,分别装有深度相同、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甲F乙液体的密度:甲=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甲p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甲=p乙A. 只有和 B. 只有和 C. 只有和 D. 只有和【答案】D【解析】容器质量相等,容器内的液体质量也相等,所以总重相等,即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相等:F甲=F乙,故错误;液体的质量相等,由图知,乙容器越往上,口径越大,所以乙中液体体积大,根据可知

15、,乙的密度小,故甲乙,故错误;因为甲乙,且液面相平,根据可知,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甲p乙,故正确;总重相等,容器的底面积相等,根据得,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甲=p乙,故正确;故选D。13.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16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照相机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8cmf15cm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要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光屏应靠近透镜A. 只有和 B. 只有和 C. 只有和 D. 只有和【答案】C【解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析: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16cm处的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