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单招语文模拟试题(卷)(附答案)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21901352 上传时间:2020-02-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7.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江苏单招语文模拟试题(卷)(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7年江苏单招语文模拟试题(卷)(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7年江苏单招语文模拟试题(卷)(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7年江苏单招语文模拟试题(卷)(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7年江苏单招语文模拟试题(卷)(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江苏单招语文模拟试题(卷)(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江苏单招语文模拟试题(卷)(附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2017年江苏单招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棱角/菱形 窒息/对峙 稽首/稽查B侥幸/阻挠 绚烂/驯服 称职/职称C塑料/朔风 叫嚣/发酵 本末倒置/倒行逆施D延伸/筵席 瓦砾/罹难 挑三拣四/挑拨离间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石钟山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令人叹为观止。石钟山的名字也叫的奇,围绕这一名字的由来,人们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卷入这场争论的,有名扬四海的文人墨客,也有戎马倥偬的赳赳武夫,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人。无论结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

2、A叹为观止 B 戎马倥偬 C 名不见经传 D 不容置喙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4)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从汉字笔

3、画的统计分布规律来看,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不少人认为简化汉字的理想目标是把十画以上的字简化到十画或不足十画。 为了增强区别性,对那些笔画较多的非常用字还是不去简化为好。 文字的应用首先要保证看和读的方便,要有相当的清晰性和和区别性。 但把笔画简化的十画或不足十画,势必增加大量的形近字,给看和读带来困难。 其次才是笔画简单,写起来省事。A B C D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 ,完成59小题。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 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 ,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

4、斗,刃及鞍勿顾,识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洁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十年)九月,清兵驻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主和议。 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晟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晟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

5、桥,遇清兵。象晟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晟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挚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住】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善射,娴将略 熟习B逐贼危崖高峻C督天

6、下援兵 督促D次顺义 驻扎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然事多嗣昌、起潜挠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A因 且 乃 B 为 而 以C因 而 以 D 为 且 乃7下列文句中,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

7、天意也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风丧胆。B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祖国。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仍然奋勇杀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9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象昇麾兵作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4分)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3分)(2)卢象昇为什么会兵败?请根据文本分析。(3分)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早过大通

8、驿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清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 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1) 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4分)(2) 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11补习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_,何时可掇?_,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2)_,_;雁阵惊雁,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3)昨夜闲潭梦落花,_。江水流春去欲尽,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9、4)夫夷以近,_;险以远,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性。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的人的生与死是有时间差的,生不同时,死不同刻,而不同时间生死的人,不同代际的人,会有共处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觉、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可以i变成别人的东西,保存在别人那里。一个人的生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传递给继续活

10、着的人,可以传递给很多人。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分数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同时,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筒、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在世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可以从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子。比如我们今天经常说“西方文化来自古希腊罗马文明”

11、,实际上,尽管古希腊罗马本来就属于欧洲,但他们的很多文化成就,并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生物性的后人直接传到近代欧洲的,而是通过阿拉伯人“转手”的。因为在中世纪,欧洲本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东西中断了,而这些东西保存在阿拉伯人那里,后来“文艺复兴”,欧洲人不是从自己的前辈手里,而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腊罗马人创建的知识。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诗人李白,是一个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在各种文献中的诗和诗的风格,则是“文化”。“人”是会消失的,但“文化”保留下来了,社会长存,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传递,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

12、,实现“再创造” ,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的土壤。文化的传递,必须是一种历史过程,所有文化都必须是积累的,没有积累,没有超越生死、时空的这种积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势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命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

13、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进一步说,文化的传承,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夫妻、父母、社区结构,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传下来的,是晚辈向长辈、后人向前人学来的。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可能有创新。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比如,即使像美国这样一个“人造”的国家,其社会结构也不是从美国建立时突然开始的,而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从欧洲移植过去的,实际上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和变体。 (选自

14、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有删改)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A如果没有人的群体性,文化就不会得以保存和传递。B在文化传递中,古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和今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是相同的。C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美国社会结构的构建,其文化传承的具体方式是不同的。D一个人可以“不朽”,因为有文化传承的作用;一个社会可以不死,因为有文化的存在。13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现代社会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前人思想的影响。B一个国家失传的史料,有可能在其他国家的文献中找到。C传统的宣纸生产工艺,既是前人生产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前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D尽管社会面貌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在社会基本的结构上,我们今天与唐代并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