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洞台背回填首件施工组织设计)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1899251 上传时间:2020-02-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涵洞台背回填首件施工组织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涵洞台背回填首件施工组织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涵洞台背回填首件施工组织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涵洞台背回填首件施工组织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涵洞台背回填首件施工组织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涵洞台背回填首件施工组织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涵洞台背回填首件施工组织设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目 录一、工程概况1二、编制依据1三、施工准备11、主要管理人员12、主要机械配置情况23、填筑材料24、台背回填施工范围35、技术准备36、现场准备4四、施工方案41、施工工艺流程42、施工工艺5五、质量控制61、试验62、检测6六、资料整理7七、质量保证措施7八、安全、文明、环保措施7 专业资料涵洞台背回填首件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广东省龙川至怀集高速公路TJ21合同段由湖北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承建,起讫桩号K175+184.147K183+100,全长7.9158Km,起于英德市桥头镇许屋村,经过桥头镇头围村、巷尾村、竹子坑、邓屋村、赖屋村、下河村、止于桥头镇五石村。本标段共有钢筋砼盖板

2、涵22道,通道2道,线外圆管涵一道。本合同段首件台背回填选择K179+600涵洞,涵长53.75m,填土高度8.98m,涵高3m,进出口形式均为八字墙。二、编制依据1.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提供的两阶段施工图设计图纸;2.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4.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GF9-2015);5.连英管工2015111号连英管理处关于印发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指南 (试行)(第一册、第二册)的通知;6.南粤交通投资建设有限公司连英管理处编制的各项管理性文件;7.湖北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

3、系、环境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文件;8.我单位拥有的科技工法成果和现有的管理水平、劳力设备,技术能力,以及长期从事高速公路建设所积累的丰富的施工经验。三、施工准备1、主要管理人员序号姓名岗位职责1魏遵广项目经理全面组织管理2石义学项目总工技术负责3李俊峰工程部长技术,方案制定4李创业现场施工员现场施工管理5陈文涛质检工程师负责施工现场的质量检测6覃世创测量负责人负责施工现场的测量工作7杨春试验负责人试验检测8杨磊试验员负责施工现场的试验工作9朱雷安全员负责施工现场的施工安全10谭廷杰路基1队负责人现场施工管理11吴成勇路基2队负责人现场施工管理12陈文刚路基3队负责人现场施工管理2、主要机械配

4、置情况台背回填施工机械情况表序号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数量技术状况1装载机ZL50C2良好2挖掘机1m2良好3平地机1801良好4推土机220KW2良好5震动压路机22T2良好6后八轮自卸车18m10良好7小型冲击夯2良好3、填筑材料根据设计图纸对填筑材料的规定,首件施工我标段依据就近取材的原则,台背填料选择透水性良好的砂砾石。4、台背回填施工范围(1)、盖板涵台背回填范围为:(见下图)纵向(顺路线方向)长度,自台背垫层起算底部宽为0.5m,上部为H+1.7米(H为台高)的倒梯形。横向:路堤隔层宽度两侧各加0.5m超宽碾压。5、技术准备(1)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熟悉研究技术文件和图纸中各项内容和要求,全

5、面领会设计意图;对现场实地勘察,做好原始资料的进一步调查分析,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交通运输状况和可提供的施工用水用电状况;编制施工方案;对施工队伍进行工前培训和技术交底。(2)施工放样:施工放样前应对涵洞图纸数据进行认真复核,准确无误后放出涵洞台背的中桩及边桩,误差值不能超过规范要求。(3)原材的控制:试验室开工前做好进场原材料的试验,符合要求的填料方可进行施工。6、现场准备(1)场地清理和平整:施工前用挖掘机对涵洞台背施工区域内的场地进行清理和平整,尽量不要扰动原地面,靠近构造物0.5-1米范围内由人工进行修整并夯实。(2)构造物主体已经施工完成,结构物强度均达到70%以上,防水层施工完毕,

6、隐蔽工程验收合格。(3)现场软基处理及排水工程完成,排水设施完备,施工现场无积水。(4)搞好施工现场“三通一平”和安全防护设施。(5)现场原材料准备充足,质量证明资料齐全。(6)工程测量和工程试验工作准备完毕。(7)所有施工机具安装调试完毕。四、施工方案1、施工工艺流程测量放样报验不合格合格基底和过渡段处理 三方验槽合格回填透水性材料分层碾压不合格自 检合格 不合格 报 验合格进行下道工序2、施工工艺(1)测量放线根据设计图纸及施工规范要求,放出台背回填范围及标高范围。使用白灰洒出台背施工范围。(2)基底处理填筑前应首先对施工范围内基底进行杂物和清表处理,基底允许承载力应满足台后填土立方体高度

7、自重。(3) 过渡段处理台背回填与路堤衔接部分俗称过渡段,过渡段应采用反开挖施工工艺以避免其端部临空面压实不足的质量缺陷,过渡段长度应不小于2m,反开挖后以1:1坡度挖出搭接硬质台阶,台阶宽度小于1m。(4) 基坑回填回填应做到两个台背同时分层夯填,分层厚度不大于20cm,其压实度不得低于90%。(5) 台背标线台背应根据压实层厚度20cm一层用红漆标出每层位置以控制填料厚度。(6)分层碾压根据事先经过试验确定的松铺厚度上土初评初压精平碾压。22T压路机应沿横桥向反复进、退碾压,边角处采用小型手扶震动夯补强。(7) 压实标准采用沉降差法2mm控制压实标准。(8) 其他注意事项A、 台背回填整体

8、作业,不得分段施工;台背回填之前必须由监理组长、施工单位质检工程师和测量人员及以上级别的三方到场验槽,台背回填全过程应留影像资料;B、 涵洞台背回填必须做到沿路基横向双侧全幅对称填筑(含八字墙位置),在填筑前必须对结构物进行验收,全面进行防水处理,确保不漏水;五、质量控制1、试验在台背回填前,选择较好的透水性材料砂砾石进行回填施工。砂砾石尺寸应大小合适,满足规范要求。2、检测台背回填压实度检测采用沉降差方法进行,采用22T压路机碾压,沉降差以2mm控制。平整度及层厚每三层抽检一次,累计厚度总误差三层不超过10cm。根据相关规范标准制定的台背回填检验项目表:台背回填检验项目项次检查项目规定值或允

9、许偏差检查方法和频率1压实度96%每50m2检测1处2纵断高程(mm)+10,-15每50m2检测1处3宽度不小于设计值每个台背检测1处4平整度(mm)153m直尺:每50m2测1处10尺5横坡(%)0.3水准仪:每个台背1个断面6中线偏位(mm)50每个台背检测1处7边坡不陡于设计值每个台背处两侧各检测1处平顺度符合设计要求六、资料整理每个台背应单独整理资料,留存影像资料,分别反映台背回填前、中、后现状并注明填筑时间、材料及质量检验情况等,为结构物的整体质量检验提供基础原始记录。并明确和落实台背回填责任人,以便出现质量问题时对相关责任人的追究。七、质量保证措施1、每步工序施工完毕之后,必须经

10、施工队自检、质检部复检、监理工程师终检,合格后方可进入下步工序施工。2、项目部质检工程师对现场进行控制,并以测量工程师检测沉降差结果为施工依据。3、质检工程师应及时听取监理工程师对本项目质量工作的意见,特别对监理工程师提出的改进意见、措施应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落实。4、在每步工序施工过程中,项目部现场工程师须向班组交底,并全程指导。5、因在雨季内施工,在台背回填施工期内,做好回填区域排水工作。6、严格控制每层松铺厚度符合施工规范要求,并派专职人员现场旁站监督,确保按照分层厚度填筑和填料质量,避免因填筑厚度过厚碾压不实或过薄发生起皮现象。八、安全、文明、环保措施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从制度上

11、规范施工。2、建立持证上岗制:进入现场安全员、质检员、试验员等管理人员和特殊工种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进入现场施工人员必须头戴安全帽。3、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安全生产管理小组,各级领导和施工人员全员贯彻执行安全制度,形成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责任明确到个人。4、加强安全培训,确保安全生产投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举行安全演练以增强所有施工人员的应急水平。5、认真贯彻执行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各项规定,加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教育,提高全体施工人员安全文明施工意识。加强各工序的施工管理,施工机具、设备、材料有计划的组织进场,多余的机具、材料及时运出现场,不用的机械设备及时退场。每道工序作业完毕

12、后必须清场,保持整洁不乱,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6、建立文明施工责任区,划分区域,明确管理人,实行挂牌制,做到现场清洁整齐;卫生符合标准。现场使用的机械设备,按平面布置规划定点存放,遵守操作安全规程,机械的标记、编号明显,安全装置可靠。7、处理好与当地人民群众的关系,积极参与当地精神文明建设。8、施工现场的废物专门收集在一起,不随地乱丢,废水、废渣排入指定的地方,最后一起清运到弃土场。9、建立、健全施工过程中环境管理体系和各项环境管理规章制度。10、加强对施工人员进行环保知识教育,提高全员环保、水保意识,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11、所有施工机械做好检修工作,尤其是废气的排放检测,必须符合环保部门废气排放检测标准。不合标准的机械设备不得使用。严格控制施工产生的噪音。单纯的课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内容的完善 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单纯的课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内容的完善 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专业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