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的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总结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121897998 上传时间:2020-02-27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专的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汉语言文学专的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汉语言文学专的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汉语言文学专的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汉语言文学专的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专的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专的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总结(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082012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总 结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学校历史悠久、基础扎实、师资力量雄厚的专业之一,三校合并前即是原襄阳师专、襄樊教育学院、襄樊职业大学的基础性专业。三校合并后,本专业有了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学校的支撑性专业,并在2003年成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06年成为学校首批重点专业。2008年襄樊学院推行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本专业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综合改革,成绩显著。根据襄樊学院教务处关于总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和制定专业综合改革规划的通知的要求,我们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做出全面而深入的总结。一、专业与行业企业、其他高校

2、的合作情况和成效借助丰富的社会资源,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为了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专业改造力度,自开展“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先后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学校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借助分布在各行各业中校友的优势,进行广泛调研和专业社会适应性摸底调查,深入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需求导向等信息,为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建构专业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凸显实践运用能力奠定基础,进而确立专业改造的真正着力点,即拓展和夯实人文基础,优化专业知识体系,突出以读、说、写为核心的素质能力,加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针对性;另一方面,汇聚地方中学教学一线的名师、教学骨干,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3、领导,以及企业和商界精英,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自2008年以来先后召开专业改造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研讨会三次,广泛吸纳社会各界人士的建议和意见,为科学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建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体系提供了保证,现行“211”人才培养方案的出台,尤其是课程结构的调整、实践类课程设置,乃至于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是综合他们意见和建议的结果。在地方中学建立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实践是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也是课内教学的必要延伸,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落实实践环节,强化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我们在保有学校现有教育实习基地基础上,通过与地方中学的联合,新建襄樊学院附中

4、、襄阳一中、襄阳三中、襄阳七中、襄阳九中、襄阳十中、襄阳三十六中等7个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了教育实习的针对性和过程管理,提出实习的明确要求,指导教师能较好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改变了过去实而不习或假实习的毛病,实习效果得到实习学校的认可和充分肯定。共同开发建设实践类课程中学语文教学论是本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与中学教育联系最密切的一门课程,为了对接中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在2008年评估时我们就开始尝试聘请中学一线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探索,先后聘请全国名师叶本翠、骨干教师王波等讲授示范课和担任部分教学任务,这一探索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为了加强共同开发和建设课程的力度

5、,在“211”人才培养方案中师范方向的核心课程,将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有地方中学一线教师来担任主讲任务。现代文秘方向的职场讲座也将聘请地方行政部门专业人士和企事业界的精英担任主讲任务。与其他高校的合作情况除了与地方的合作外,我们还与省域全国名校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协同进行教材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从团队建设、科学研究到教材建设都得到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大力支持,先后参与编写了多部外国文学史和比较文学教程教材;文学理论、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等课程的课程教学资源也得益于华师的无私支持。此外,我们还与华师联合编撰了马列

6、文论、西方文论等教材。本专业现有的教师队伍得益于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培养,武汉大学为本专业共培养了8名硕士和4名博士,为提高本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做出了重要贡献。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情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是专业,专业改造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一套科学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集中反映专业改造的整体面貌。汉语言文学专业秉持“拓展人文素质,凸显实践能力”之宗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更为合理、科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定位:本专业旧版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围绕精英化的专业知识体系,拟定知识、能力目标和服务面向。知识体系封闭,服务面向宽泛,缺乏针对性。新版人

7、才培养方案则以人文基础为专业基础,体现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人文视野、综合素质、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机融合,依据专业方向,拟定出明确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和服务面向。比较而言,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三个突出特征:强调人文基础,拓展专业知识空间;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服务面向明晰,社会针对性增强。高水平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仍延续的是精英式教育模式,强调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服务面宽泛。比如,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型及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在汉语、语言学、中国文学等方面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有坚实的专业理

8、论基础、良好的语言文字素养,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能在各类文化教育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汉语言文字相关的工作”。高职院校的同类专业实行的是岗位式培训方式,极为重视服务面向,不甚重视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规格定位:旧版人才培养规格包括政治、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和专业知识、能力两大层面的要求。在专业上,要求零散泛化,明显带有精英教育重知识轻综合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训练倾向。新版人才培养规格在强调政治、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和专业知识、素质、能力等整体规格的同时,对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作了明确规定,科学设计了专业方向规格,体现了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有机统一。高

9、水平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仍延续的是精英式教育模式,强调知识的掌握和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同类专业则侧重技术能力培养。课程设置:“专业教育课程平台”的搭建,是专业课程设置的工作重心。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教育课程平台”课程设置方面,改革力度颇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提升综合能力,建立以说、读、写为核心能力的课程模块。2、注重夯实人文基础,增加哲学、文化、史学等方面的基础课程,分别是哲学通论、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概论、文学文本解读以及形式逻辑,共计五门。3、注重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增设适应社会需求的特色课程。教师教育方向新增教学技能训练、教师口语、汉字书写训练、襄阳地方作

10、家作品鉴赏、学术前沿以及当下语言现象解读等课程,共计六门;现代文秘是新开设的专业方向,其7门必修课程和11门选修课程都是新增的。删减纯“研究”型课程18门;减少部分基础课、核心课的理论课时,见表格:课程名称理论课时(07版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时(11版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课时(07版人才培养方案)现实践课时(11版人才培养方案)基础写作5418018文学概论(一)(二)36+5436+3600中国古代文学(一)(二)(三)(四)54+54+54+5436+54+54+3618+1818+18+18+18古代汉语(一)(二)14410800现代汉语1087200中国现代文学7254918中国当代文

11、学5436918外国文学(一)(二)54+5436+361818+18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3618018中国古代文论543600西方文论543600比较文学3618018民间文学36180184、突出实践运用,建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的实践教学环节有:在理论课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我们是教学型院校,主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因此,过多的理论讲授是不适宜的。适当缩减部分课程的理论课时,增加实践环节是必要的。比如,古今中外文学经典作品阅读课,是相对于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文学史类的理论课而开设。在07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专门开设了36课时的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阅读课、18

12、课时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课以及18课时的外国文学作品阅读课。经过四年的尝试,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这就充分证明:此类实践课不仅要开,而且还要多开。在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共增加了72课时的文学名著阅读课。同时,通过做读书笔记的形式,要求学生将阅读延伸到课外。再如,文学理论类中的文学批评课程,我们将36个理论课时分解为18理论+18实践。其他还有民间文学、比较文学等课程。针对各个专业方向增设不同的纯实践课程。如教师教育方向的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现代文秘方向的专业实习等等。2007版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为163,实践教学学分为:49,占30%;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为167,实践

13、教学学分为48,占29%。在此,实质性的变化时实践教学学分的分布更为广泛、合理。旧版人才培养方案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学分所占比例理论学分所占比例学分所占比例理论学分所占比例实践学分所占比例实践学分所占比例通识教育模块4125%3585%通识教育课程5433%4278%615%1222%专业基础教育模块4830%48100%学科基础课程2012%1890%210%专业方向教育模块3622%3186%专业核心课程5935%4068%514%1932%实践与创新教育模块3823%专业方向课程3420%1956%38100%1544%合计16311470%合计16711971%4930%4829%三、课程

14、建设与改革情况自2008年以来,按照学校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部署,中文系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积极开展推进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这两个重点,取得了明显的改革成效。课程建设首先,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为适应新的教育发展形势,我们撤销了教研室的建制,组建了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依托并辐射串联多门相关课程的课程组: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大学语文,实行课程负责人总负责制度,强化了课程建设在教学中的基础地位,有效地整合了教师队伍,提高了课程建设的效能和质量。第二,本着高起点、高要求的宗旨,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2008年以来,我们将所有专业核心课与专业素质拓展课

15、均纳入到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规划,扎扎实实地从师资队伍的优化、课程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改良、教材的遴选与教辅的补充、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建设。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建成省级精品课(外国文学)一门,建成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阅读与写作等校级精品课三门,校级优质课多门。这些精品课优质课在本专业课程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对报考我校的学子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第三,充分发挥团队协作、集体攻关作用,积极开展教学团队建设。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建成“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阅读与写作”等多个校级教学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