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大二轮复习单元测试传记阅读2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21897136 上传时间:2020-02-27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三大二轮复习单元测试传记阅读2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20届高三大二轮复习单元测试传记阅读2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20届高三大二轮复习单元测试传记阅读2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20届高三大二轮复习单元测试传记阅读2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20届高三大二轮复习单元测试传记阅读2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高三大二轮复习单元测试传记阅读2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三大二轮复习单元测试传记阅读2Word版(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届高三大二轮复习单元测试 传记阅读二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新旧剧哲学大家”汪笑侬的舞台绝响驷骏“笑侬先生表演上主要宗法汪(桂芬)、孙(菊仙),却不是一味模仿,而是吸收他们的长处,并参合己意,加以融合,故能够自成一派他的艺术渊博浩瀚,集各派之大成,原因即在于此。他被誉为伶圣,主要也由于此。”(周信芳全集文论卷一)据周信芳先生回忆,伶界大王谭鑫培曾当面对笑侬先生说:“菊仙气质甚粗,余亦日趋老境,来日之盟主实让于使君。君之学问为吾辈所不及;咬字之切,吐音之真,亦为吾所不及。”谭鑫培先生究竟是哪一年说的这段话,似已无从考证,可以肯定的是,此乃情真意切之语,毫无奉承之意,尽显惺惺相

2、惜之感。机缘巧合的是,谭鑫培是在上海得“伶界大王”之冠,汪笑侬在上海被誉为“新旧剧哲学大家”和“伶圣”,两位大师都曾把平生最得意之剧目和最辉煌的舞台绝唱留在上海,他们的戏剧人生先后于1917、1918年戛然而止。一代宗匠汪笑侬,长眠沪西真如。记得已故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在谈及学问心得时说过一段话,大概意思是从事学术和艺术的人,只有从内心里面迸发出一种对学问的炽烈热情,并且到了一种痴迷忘我的地步,才有可能做出具有创造性的成果。在梨园界,有一段佳话众人皆知。汪笑侬先生因痴迷老生“后三鼎甲”之汪桂芬,曾当面表达“下海”之志愿,但得到的是桂芬先生“谈何容易”之笑答。大受刺激后随即改名“汪笑侬”,以自策勉

3、。这段励志发奋和发自内心的戏剧痴情,在京剧历史上恐怕也是相当罕见的。汪笑侬以李太白自居,实乃为人忠直、是非分明,行侠仗义、放浪形骸,弃官下海之“另类”。正如戏剧界前辈艺术家所评论的那样,他与一般伶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内心所自有的愤世情怀、文化修养和创新精神,他编演之剧总是能把时代、生活和个人身世之深切感悟融于一体,呈现于舞台,启世教化,发人深省,给观众以强烈震撼。据申报记载,1900年12月12日汪笑侬在天宝茶园上演全本马嵬坡,此乃上海从未演过的新剧。“笑侬感身世之飘零,所编戏多系悲剧,借恨事以重提,泄胸中之块垒演此剧时,声调凄恻,情致缠绵,尤能体贴入微,能使观者泣下沾襟。戏剧之感人也深矣。

4、”周信芳先生在忆汪笑侬一文中如此慨叹道:“从他个人来讲,命运诚属可悲;但在艺术上,创作等身,独树一帜,卓然流传于后世,也可告慰国人了。可惜的是,他所留下来的如此丰富的优秀剧目,积渐失传,如今绝大部分竟无人能演,致一代艺术大师与孤坟荒草一同湮没。”百年回眸,岂能不叹。在哭祖庙中历时一小时三刻之久的200余句超长唱段、党人碑的悲怆、骂阎罗的愤慨早已成为传说中的绝响。对于汪笑侬而言,也许正是戴在他头上的这顶“新旧剧哲学大家”的沉重王冠,最终把他压成了一个“旧剧界之维新派,新剧界之国粹派”, 正如先生自题诗句所云:“铜琶铁板当生涯,争识梨园著作家;此是庐山真面目,淋漓粉墨漫相加。手挽颓风大改良,靡音曼

5、调变洋洋;化身千万倘如愿,一处歌台一老汪。”在他身上所体现出的艺术雄心和人生抱负, 正是当下艺坛所缺乏之气度,其艺术实践所秉持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京剧哲学正是我们今日对待传统所应有之精神和态度。(选自文汇报,有删改)1.下列有关文本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周信芳看来.艺术不是一味模仿,而应在吸收他家之长的基础上“参合己意”“加以融合”,这也正是汪笑侬的艺术能集各派之大成的原因。B.伶界大王谭鑫培认为汪笑侬的咬字、吐音非常真切,这是汪笑侬超过自己以及孙菊仙等成为来日之盟主的最主要原因。C.汪笑侬弃官“下海”的想法遭到汪桂芬先生的笑答,但他并未放弃学习戏剧,而是改名为

6、“汪笑侬”,以此勉励自己。D.汪笑侬身上所体现出的艺术雄心和人生抱负,不仅在当时的戏剧界,就是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2.下列有关文本的分析或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章内容看,周信芳、谭鑫培以及王元化等人都是研究汪笑侬的专家,也都与汪笑侬有着深厚的友谊。B.在王元化看来,汪笑侬之所以能有创造性的成果,就是因为汪笑侬对学问有炽烈的热情以及对艺术有一种忘我的痴迷。C.汪笑侬与一般伶人明显不同,他的内心充满着愤世情怀,这与其文化修养和创新精神与众不同有关。D.本文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叙述与议论相结合,形象地概括了一代艺术大师汪笑侬的形象与艺术成就。3.除了第段开头的评价外.你还读出

7、了汪笑侬身上的哪些品格?请简要概括。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难忘梅朵罗达成我加盟文汇月刊之后,发觉之前听到的“梅朵工作作风简单粗暴”的评价很不公道,梅朵是由百分之几的“暴风雨”与百分之九十几的“春风细雨”构成的,“金刚怒目”是偶发,“笑容可掏”则是常态。陈祖芬曾在给花城写的一篇暴风雨中,形象而又深刻地勾勒出梅朵的“暴风骤雨”。“你那稿子怎么样了?”梅朵在北京的旅馆里.清早起来便向各处挂电话,“什么恐怕不行? 一定要行!”出现在人们的视觉和听觉里的梅朵,往往是一种暴风雨的形象。他一天可以跑五六个作者家里组稿。可是中午怎么办?作家一般要午睡呵。这有什么?上午的最后一家跑东郊,下午的第一家

8、跑西郊。中午正好在路上度过。他中午在电车里.无力地斜靠在座椅上。他那叱咤风云的气势哪儿去了?他原来是这样的瘦削与虚弱! 这是另一个梅朵工作之余的、走出了人们视觉范围的梅朵。外面的人没法躲,我们这些自己人就更不用说了。1980年10月中旬,我这个上岗不久的报告文学编辑兼诗歌编辑,代表单位去福州参加 “朦胧诗讨论会”。11月初,回来没几天,就被梅朵逼着.要我赶快到北京 “救场”!让我惊愕、不满的是,梅朵在事先没有任何征兆、也没跟我商量的情况下,给我订好当天去北京的机票,连五百元出差费用都让人替我到财务科借来了。那天,我一进办公室.梅朵就急切地对我说:“理由(作家)原先答应给我们写李谷一,因为有特殊

9、原因说不写了。而我们下一期刊有李谷一的封面已经在印,这篇配发文章12月5日一定要发稿。现在,再另外找人顶替已经来不及,你去写吧!”梅朵让我下手头一切,下午就飞往北京,还说:“机票、出差费都替你弄好了,你回去拿点衣服,赶紧去机场。”真应了北京一批名家所惊呼的“梅朵梅朵没法躲”!见我毫无思想准备.且有怒气,他恳切地给我做工作:“你冷静想想, 能让版面开天窗吗?光有封面,里面没有配发文章.能行吗!你自己说, 明年第一期.报告文学要打响,没有这篇文章,就成哑炮了。你说是不是?”我心头怒气渐渐散去,又很快被沉重的压力所占据。我对梅朵叹息说:“我到你这里才两个月,怎么会这么倒霉呢?”梅朵知道,不彻底除去我

10、的心病.这篇“救场”文章虽能够完工.但不可能打响。他要激起我胸中的万丈豪情,去拼搏一场:“你想想看.你一直期盼有一天能在报告文学上有名气、有成就,但这一天不是等来的,是拼来的。李谷一如今是争议人物,为读者所关注.这是个多好的题材。你应该去.赶快去,放手一搏!”最终,梅朵逼出的这篇你好!李谷一刊发在1981年1月号上。不过,梅朵能拿到那么多好稿,并非依仗“加急电报”,而是靠跟作家的交情和一片真情。我的老朋友刘进元回忆道:记不清是哪一年了,盛夏时节,梅朵到北京组稿,我到前门附近的一家旅馆去看他。天气闷热难耐,老头儿上身只穿一件跨栏背心,斜靠在床头和我聊天。当时说了些什么.现在已经记不起来了;只记得

11、我说起自己的编辑老师殷之慧当年曾经在文汇报工作时.老头儿说:“她呀,殷之慧,一个小姑娘,快人快语!”其实,老殷那年已经五十多岁了。天太热,我怕影响老头儿休息,坐了一会儿就告辞走了。大概一两天之后,是个星期天,外面下着大雨,我在家里写东西。传来敲门声.起身开门,梅朵拎着雨伞站在门口,脚下是一摊水渍。我忙把他让进家里.请他坐下, 刚要去沏茶.老头儿却说:“你不要忙,我马上就走。”我愣住了。他接着说:“我来只跟你说一件事,有了好的题材,要先跟我们打招呼,写了报告文学,要先给文汇月刊!”我点头答应了。老头儿拿起雨伞要走,我忙拦住他。他却说:“得走了,还要跑好几个地方呢。刘进元呀,你也是做编辑的,告诉你

12、一个组稿的诀窍,天气越不好越是要往作者那里跑,最好是刮风下雨,你往作者那里一站,好稿子就来了!人心都是肉长的嘛。” 说完,他狡黠地笑了起来。梅朵在北京拜访那些名家时,没忘了看望这位成长中的后起之秀,这让性格豁达的刘进元感怀终身,后来成为文汇月刊最铁的作者和朋友之一。(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一批名家所说的“梅朵梅朵没法躲”,从侧面体现了梅朵约稿、索稿的执着精神,也印证了“梅朵工作作风简单粗暴”的评价。B.在劝“我”到北京“救场”这一事件中,梅朵真可谓竭尽其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使得工作顺利完成。C.刘进元回忆的那段文字,不仅再一次验证了梅朵

13、“暴风雨”式的催稿作风,同时也体现了他“春风细雨”般呵护后生的品格。D.本文在梅朵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不仅有正面描写,还有侧面烘托,更有反面的对比,充分表现了梅朵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该文首段的作用。3.通读全文,概括梅朵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品质。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东海隅”遐思陈歆耕友人邀约去看山,看连云港的海上云台山。从山脚观其全貌,并无特别之处,与名山大川比,只能算丘陵地带的一座小山包。等到步入法起寺,再登观海台,又入陶渊明文化园,精神倏然为之一振,对海上云台山不得不刮目相看。常言: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有陶公遗迹在,有陶公千古诗文在,云台山自是非同寻常了

14、。陶渊明与云台山的关联,是有诗文可以佐证的。陶公著名的饮酒诗之十写道:“往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诗中第一句写到的“东海隅”,宋代称“东海郡”,正是指云台山这一带。彼时,陶渊明随同刘牢之率领的晋朝廷军队,讨伐叛军孙恩,到此住过一段时间。在南唐诗人李中和苏东坡的诗中,也能寻找到陶渊明曾到“东海隅”即今海上云台山的线索。到了清道光年间,一位陶家族系后人名陶澍者,先后任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他先后两次来海上云台山一带,并向道光皇帝面报在“东海郡”考察的情形,皇帝听后大悦,谓:“此境与桃花源何

15、异?”因为道光的这句话,陶澍通过各种方式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与云台山联系到一起了。当然有牵强的地方,但是连云港的前身确实是一个小渔村,这里的人靠海吃海,捕鱼原本就是他们的主业。桃花源记中所写的山口、良田、美池、桑竹,也与这里的某处地貌酷似。陶澍为纪念这位陶家的先贤,在云台山法起寺东侧修建了陶公祠,并仿照陶渊明诗文中的描述,营造陶公祠的环境门前植五棵柳树,于大殿周边遍植桃树。每逢春天,桃红柳绿,如一团团绯红的彩云缭绕,微风拂过,落英缤纷,让人恍若进入桃花源了。遗憾的是,陶公祠因日军侵华的炮火以及后来历史的动乱,被彻底毁坏,其遗迹已不可寻。登上观海台后,我对陶渊明在诗文中表现出的恢宏气度和豪放

16、,有了新的认知。那日,金秋温暖的阳光洒在脸上,如美人纤指轻轻地抚摸,天空纤尘不染,没有一丝云彩,只见深邃无垠的蓝与碧波浩渺的海相连而浑然一体,让人分不清哪儿是天空哪儿是海,让人感觉置身在茫茫的宇宙之中,自己不过是一粒微尘,在海天间飘浮。此刻,顿有心胸开阔之感,宠辱烦恼也瞬间消失。我想,陶公来云台山,见到的不仅有溪水、山石、花树,也一定曾面对大海,是大海给了陶公海一样的情怀,忧戚苍生、心怀天下的胸襟。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有三首诗写到了陶渊明。其一:“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其二:“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其三:“陶潜磊落性情温,冥报因他一饭恩。颇觉少陵诗吻薄,但言朝叩富儿门。”在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