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控 人员健康码管理规范-浙江

上传人:木92****502 文档编号:121896915 上传时间:2020-02-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防控 人员健康码管理规范-浙江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传染病防控 人员健康码管理规范-浙江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传染病防控 人员健康码管理规范-浙江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传染病防控 人员健康码管理规范-浙江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传染病防控 人员健康码管理规范-浙江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防控 人员健康码管理规范-浙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防控 人员健康码管理规范-浙江(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CSL04备案号:DB33浙江省地方标准DB 33/T XXXXXXXXX传染病防控 人员健康码管理规范Infectiou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personnel health code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XXXX - XX - XX发布XXXX - XX - XX实施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33/ XXXXXXXXX目次目次I前言I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3.1 14 总则15 系统架构16 赋码规则26.1.1 赋码原则26.1.2 赋码方法37 管理要求37.1 用户管理37.2 平台

2、管理47.3 应用管理48 保障体系6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浙江省疾控中心、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杭州市公安局、支付宝(中国)网络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6传染病防控 人员健康码管理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员健康码的术语和定义、总则、管理要求、应用要求以及保障体系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浙江省用于应对突发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时人员健康数据库建设、数据采集、评估以及应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

3、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8284 快速响应矩阵码GB/T 21049 汉信码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人员健康码 personnel health code记录人员特定时间段内行动轨迹、健康状况数据,按照分类评估规则以不同颜色形式展现,用于政府在应对突发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时进行人员分类管理的二维码。4 总则窗体顶端窗体底端4.1 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要求,结合应急响应等级需

4、要,制定相应的人员健康码数据风险等级评估准则,并应按照疫情发展情况适时调整。4.2 人员健康码实施“绿码、红码、黄码”三色动态管理。4.3 人员健康码应由企业单位为主体申报,个人自主申领。非企业人员可自行在指定平台上申请。4.4 人员健康码应由各区域按照本标准要求结合实际自行赋码。5 系统架构人员健康码管理系统架构见图1。图1 系统架构图6 赋码规则6.1.1 赋码原则6.1.1.1 人员健康码应以二维码形式展现,宜采用QR码或汉信码,并符合GB/T 18284或GB/T 21049的要求。6.1.1.2 人员健康码应包含绿色、黄色、红色,见图2。 图2 三色健康码示例 绿码。表示人员健康,进

5、出指定区域可直接扫码通行; 红码。表示人员健康高风险,要实施不低于传染病潜伏期的集中或居家硬隔离医学观察,在每日连续申报健康打卡正常期满后,将转为绿码; 黄码。表示人员健康低风险,要实施不低于传染病潜伏期的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在每日连续申报健康打卡正常期满后,将转为绿码。注:隔离时间根据传染病的潜伏期确定,其中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隔离期不应低于14天。6.1.1.3 人员健康码应可识读人员基本信息、申报健康信息。6.1.2 赋码方法6.1.2.1 红码。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人员赋红码: 属于疫情省市红名单人员; 扫码体温异常; 去过疫情关注地区; 填写的内容属于涉疫关注人群; 属于涉疫关注人群; 属于

6、确诊或者疑似人群; 目前在或者去过疫情关注地区; 目前正身处疫情关注区; 其他特殊情况。6.1.2.2 黄码。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人员赋黄码: 自述有敏感症状(新冠肺炎为:发热、咳嗽、乏力等);红码隔离期内每日连续健康打卡过半时间后转黄码(期满转绿码)。6.1.2.3 绿码。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人员赋绿码: 黄码隔离期内每日连续健康打卡期满转绿码; 其他非红码、黄码人员。7 管理要求7.1 用户管理7.1.1 企业7.1.1.1 企业申请需根据政府要求,提前不少于3天在指定平台上进行注册并申报。7.1.1.2 企业需同步提交复工方案,并符合传染病防控要求。7.1.1.3 企业复工人员在所属企业完成

7、申请后,可到指定平台上提交申请。7.1.1.4 企业需履行主体责任,落实对企业员工的疫情防控和管理。7.1.2 市民及其他来返人员7.1.2.1 市民及其他来返人员可自行在指定平台上申请。7.1.2.2 申请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人员姓名、身份证号等基本信息; 人员外出本区域情况; 人员进入重点疫区情况; 人员接触重点疫区人员或确诊(疑似)病例情况; 人员身体健康情况。7.1.3 特殊人员7.1.3.1 外籍人员。应建立本区域外籍人员数据库,应包括姓名、性别、国别、护照号、在中国居住地、联系电话、去向、潜伏周期内(新冠肺炎为14日)是否到过疫区,是否接触过疫区人员等要素;实行网格管理。建立专

8、管员制度,定期与管理网格内的外籍人士联系,及时通报疫情防控信息。严格执行涉外疫情 1 小时请示报告制度和每日涉外工作报告制度。7.1.3.2 老人小孩。老人小孩可由他人代为申请健康码,因设备等因素无法解决的,以老年证或出入证替代,并进行登记备案管理。7.1.3.3 驾驶员。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驾驶员应由公交公司、出租车公司、网约平台作为实施主体,实行“扫码+健康打卡”管理。7.1.3.4 其他人员。其他特殊人员按相关规定管理。7.2 平台管理7.2.1 数据管理7.2.1.1 应建立公共数据服务平台,可调用查询人口综合库、法人综合库、电子证照库、信用信息库、地理信息库等基础数据库。7.2.

9、1.2 应建立全省重点人群管控库、全国密切接触者信息库、重点区域分类库、全国健康码共享库等即时疫情数据库。经授权可接入查询人员漫游数据库。7.2.1.3 应对涉疫重点人员信息研判,并实现数据归集、数据共享。数据共享交互应符合GB/T21062.1、GB/T21062.2、GB/T21062.3、GB/T21062.4的要求。7.2.2 功能要求7.2.2.1 复工系统应具备企业组织认证、复工申请、审核、企业员工疫情数据比对研判、健康打卡等功能。7.2.2.2 健康码系统应具备个人申请、他人代申请、填报信息复核、数据比对研判、异常数据报警等功能,应提供二维码调用查询功能,并对扫描接入的数据进行关

10、联。7.2.3 安全管理7.2.3.1 平台应达到GB/T 22239-2019中三级以上等级保护的要求。7.2.3.2 平台采集数据时应获取用户授权许可并对相关隐私内容安全保密承诺。7.3 应用管理7.4 基本要求7.4.1 应根据社区居住人员管理、隔离区人员管理、公共交通运行管理、疫情期间公共服务人员管理、机关企事业单位复工人员管理等不同应用场景设定管理要求。7.4.2 应设定至少双重查验环节,对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或重点管控区域宜采用刷码门禁(人脸识别辅助核实)+测温+联网报警。7.5 交通卡口7.5.1 应按照“应设尽设,不留死角”的原则,在高速公路、普通省道、农村公路省际卡口和市际卡

11、口设立防疫检查点。7.5.2 检查点应设置在行车视线良好、照明设施齐全的平直路段,禁止设置在弯道、坡道或视距不良路段,道路无照明设施的应增设高杆照明灯。7.5.3 检查点前方应根据检查重点设置车辆分道提示牌等标识,有条件的应充分利用主线情报板发布 相关信息。7.5.4 检查点一般应设置引导区、检查区、处置区等, 检查区、处置区不得设置在室内,应有明显标识。7.5.5 通行要求7.5.5.1 一般通行。车内人员均具有绿码或持健康证明的, 测温后放行;车内人员无健康码、健康证明且来自非重点地区的,测温、核录后放行。浙江牌照车辆,免测温、免核录 予以放行。黄码、红码者如在本区域有固定工作或固定居所,

12、允许来返,但进入本区域后要由用人单位或所在村(社区或小区)落实“健康打卡、隔离观察”等规定。 7.5.5.2 特殊通行:对持有“五证”(交通运输部门核发 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物资及人员运输车辆 通行证包车通行证长三角地区统一通行证,公安 部门核发的省疫情防控车辆专用通行证疫情防控和有序复工货车专用通行证)的车辆,五类特种车辆(救护车、 消防车、工程抢险车、警车、交通执法车)、具有统一标识的邮政车辆以及其他货运车辆,免测温、免核录予以放行。 大流量拥堵时,宜对过境车辆从简核录。7.6 村(社区或小区)7.6.1 根据风险等级对居住人员出入实行“扫码+测温+出入证”双向检查、“扫码+测

13、温”单向检查、人员进入随机测温、抽查绿码或出入证。对外来人员和车辆加强管控,情况特殊确需进入的,实行“扫码+测温+登记”。老人、小孩等确无健康码的,凭老年证、出入证等有效证件进入。7.6.2 应对外地来返人员进行管控。绿码者无需再隔离观察;黄码、红码者落实“健康打卡、隔离观察”等规定。对因工作需要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以及往来疫情重点地区运送物资的司机、装卸工等人员,可按绿码管理。7.6.3 应加强对居民的宣传、引导和教育,应在进出口显眼处设置标识,设置专人提供咨询服务,并建立应急预案。7.7 单位7.7.1 企业应建立防疫工作制度与应急预案,工作人员实行“扫码进入+健康打卡”;7.7.2 机

14、关事业单位应建立立防疫工作制度与应急预案,工作人员实行“扫码+测温”进入;7.7.3 对外来人员实行“扫码+测温+登记”。7.8 公共场所及设施7.8.1 商贸服务业场所、地铁、车站、码头、医疗卫生机构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扫码或亮码+测温”进入;7.8.2 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轮船等扫码或亮码乘坐;7.8.3 开放的公园、广场、露天运动场和景区、景点、民宿、农家乐等采用“扫码或亮码+测温”的方式进行随机抽查。7.8.4 老人、小孩等其他人员确无健康码的,凭老年证、出入证等有效证件进入。8 保障体系8.1.1 应建立申诉受理、快速处置、及时反馈等公开透明的处置流程,并建立突发情况应急处理预案。8.1.2 应对数据进行动态管理,运用大数据实现数据实时共享,比对,发现异常数据并及时处理。应建立失信人员处置方案。8.1.3 应根据疫情等级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准则。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