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高考三卷超级纠错(教师讲评用卷)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1892649 上传时间:2020-02-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70.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全国高考三卷超级纠错(教师讲评用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6年全国高考三卷超级纠错(教师讲评用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6年全国高考三卷超级纠错(教师讲评用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6年全国高考三卷超级纠错(教师讲评用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6年全国高考三卷超级纠错(教师讲评用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全国高考三卷超级纠错(教师讲评用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全国高考三卷超级纠错(教师讲评用卷)(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三试题( 教师用)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2神话传说是

2、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3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

3、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4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

4、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

5、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C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C 项,见于文章第段,由“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可知,王国维肯定了对古史的怀疑精神,但认为需要充分结合史料而非利用史料后就不会“疑古”,选项不合文意,故C 项不正确。A 项,见于文章第段,由“文学中有历史,当

6、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日记、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会不断地扩大”可知,选项符合文意,故A 项正确。B 项,见于文章第段,由“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可知,选项符合文意,故B 项正确。D 项,见于文章第段,由第段“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

7、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一类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可知,选项符合文意,故D 项正确。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

8、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D 项,见于文章第段,由“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认为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做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可知,作者认为可以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但不能把它作为历史,选项理解不正确,故D 项不合文意。A 项,见于文章第段,由“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可知,选项理解正确,故A 项符合文意。B 项,见于文章第段,由“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

9、史部,但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可知,选项理解正确,故B 项符合文意。C 项,见于文章第段,由“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先生就写了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份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杰出的例子”可知,选项理解正确,故C 项符合文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

10、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B 项,见于文章第、段,由第段“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及第段“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可知,山海经属于文学,它不作为

11、史料的原因只是它在史学家眼里并非史料,选项不合文意,故B 项不正确。A 见段,由“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可知,选项符合文意,故A 项正确。C 项,见于文章第段,由“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发掘史料”可知,当代学者主要为了在作品中发掘史料,故对于他们而言,文学意义不重要,选项符合文意,故C 项正确。D 项,见于文章第段,由“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可知,选项符合文意,故D 项正确。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B项与原

12、文不合,答案在第一段。【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1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1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任庶吉士。弘治年中,授予编修一职,不久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完成,迁任左中允。2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

13、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2武宗即位,因为东宫恩赐,升任左谕德,充当为皇帝经筵进讲的官员,编修孝宗实录。当时文学侍从不攀附刘瑾,刘瑾很憎恨他们。说大明会典在刘健等人手中完成,耗费很多,削减参与编修者的官职,降傅珪为修撰,不久因为孝宗实录编成,升任左中允,再升翰林学士,历任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替费宏担任礼部尚书。礼部的事务与其它各部比较相对简单,但从傅珪开始多次直言规劝,章奏就多了起来。3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

14、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3皇帝喜好佛,自称大庆法王。西域僧人求百顷田地作法王下院,皇帝的亲笔命令下到部里,说大庆法王的命令与圣旨等同。傅珪假装不知道,执意上奏说:“谁是大庆法王,敢与皇帝并列,是对皇帝大不敬。”皇帝下诏不过问,求田之事也最终停止。傅珪闲居时类似木讷不会说话的人,到担当大事时,毅然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人不能改变,最终因为这忤逆权贵佞臣而离职。教坊司乐官臧贤请求换牙牌,式样要做得像朝廷官员的一样,又请求重新铸造他自己的方印,傅珪阻止没有做成。臧贤经常在阉党面前指责傅珪,盼望着除去傅珪。 4流寇扰河

15、南,太监陆訚谋督师,下廷议,莫敢先发。珪厉声曰:“师老民疲,贼日炽,以冒功者多,偾事者漏罚,失将士心。先所遣已无功,可复遣耶?今贼横行郊圻肘腋间,民嚣然思乱,祸旦夕及宗社。吾侪死不偿责,诸公安得首鼠两端。”由是议罢。疏上,竟遣訚,而中官皆憾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 4流寇骚扰河南,太监陆訚(訚yn中正、和悦)谋划监督军队(前往镇压),皇上把此事交给大臣在朝廷讨论,没有一个大臣敢率先发表意见,傅珪严厉地大声发言道:“军队和百姓都很疲劳,反贼却一天天炽烈(比喻强大),朝中大臣假冒战功的很多,把事情搞坏的人却漏掉(朝廷的)惩罚,这样将士(官兵)就失掉了必胜的信心。先前派遣将帅已经无功而返,可以再派遣将帅前往吗?现在反贼横行在京畿(京城所领的地区)切近之地,百姓喧嚣都想作乱,灾祸很快会危及(宗庙和社稷的合称,借指“国家”)国家。我们即使死了也不能抵当罪责,各位怎么能够犹豫不决,动摇不定呢?”因此大家停止讨论。他把奏章上交皇上,(皇上)竟然派遣太监陆訚前往镇压流寇,朝内官员(若译为“太监”,不妥。)都怨恨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