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传统文化专题复习巩固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届高三传统文化专题复习巩固训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届高三传统文化专题复习巩固训练2017.03.27一、(2017届温州市九校协作体期末联考)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创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三年之丧,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荀子礼论21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孔子和荀子对“三年之丧”看法的异同。(3分) 答案:孔子和荀子都认为“三年之丧”是相应内心情感的外在(或者应该坚持的)礼节(1分)孔子强调“三年之丧”是对父母的感念和爱的回报,
2、是仁的表现。荀子认为“三年之丧”,是父母去世所带来的感情创伤和痛苦太深,需要这么长时间愈合,是极为悲痛的外在表现。(2分)22 孔子认为守丧要 “三年”,而宰予认为只要“一年”,你认同谁?请结合孔子他们所处的时代谈谈看法。(3分)答案:(1)认同孔子。孔子的主张基于仁义原则。儿女需要回报父母的恩德,三年的丧礼正是回报的一种体现。孔子的时代礼崩乐坏,一些有着积极意义的旧礼正在遭遇各方面的挑战,这样的时代需要捍卫旧礼,借以避免道德的全面沦丧。礼对于仁心的养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守丧三年既以孝心为前提,也能增进孝心;而孝悌是人之本,有助于道德修养的全面提升。(第一点从文本中寻找答案,第二三点从时代因素寻
3、找答案,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到满分)(2)认同宰予。宰予的说法基于对天道的考虑。“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人间的丧礼应该顺应天道,做到天人合一。宰予的看法是与时俱进的正确选择。孔子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难以恪守三年这样漫长的丧礼,宰予对于三年丧礼的挑战反映了时代变革的声音,应当得到认同。丧礼只是一种形式,孝心才是内核。如果人们内心已经抵触漫长的丧礼,那么孔子坚持守丧三年古礼的训诫,或者被人丢弃,或者培养出阳奉阴违的伪君子。(第一点从文本中寻找答案,第二三点从时代因素寻找答案,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到满分)(3)认为二人都有道理,不可认定某一个人有理。(视情况给分,倾向
4、于不给满分,因为这种选择者往往没有什么想法的。)二、(2017届台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4)“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21.儒家所谓的“礼”是建立在 仁 的基础之上的,礼的作用是 维护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社会的安定。 (2分)22.根据以上文段,概括并理解
5、中庸之道的内涵。(4分)(1)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孔子主张中立不倚,行仁义之道,不能“知和而和”,即节制适度。(2)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全面考察,采取比较客观和稳妥的主张加以实行。(3)宽容包容,以“和”为美,和而不同,既要互爱互谅,又要坚持原则,不能“同而不和”。 三、(2017届绍兴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二)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
6、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庄子知北游)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庄子大宗师20.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家与道家不同的生死观。(2分)22. 结合材料,简要谈谈儒家生死观或道家生死观的现实意义。(4分)答案:21.儒家的生死观是以道德为核心的,认为生命固然珍贵,但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仁义或道义。道家的生死观是以自然为追求的,生死都是自然规律。22.儒家道德主义的生死观有助于人们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积极进取,赋予有限的生命以无限的价值;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道家的观点闪耀着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辉;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生命现象,正确处理生死问题,消除对死亡的
7、焦虑,坦然面对死亡。四、(衢州市2017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5分) 材料一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 材料二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 材料三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8、。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注】路,辛苦劳碌。21孔子为什么说樊迟是“小人”?(2分)2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请谈谈儒家对“稼穑”的态度。(3分)21答案:樊迟问的是种稻种菜的事;种稻种菜是“小人”(农民、农耕者)所从事的(2分,每点 1分)22答案:儒家是敬重(重视)稼穑(农业)的,对生产劳动的态度都是积极而又肯定的;儒家强调社会分工不同,应各司其职;“小人”从事“稼穑”,“君子”宜“为政”,儒家主张解决问题要先抓主要矛盾,认为治理国家,当务之急不在于当政者参加生产劳动,而在于“好礼”“好义”“好信”,在于
9、德行修养。(每点1分)五、(2017届宁波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论语乡党)【注】齐:通“斋”,祭祀时的斋戒。饐而餲:噎与啈同义,指食物腐败变味。食气:气同“饩”,食气指主食。21小如饮食者也常蕴含着大道理,如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孔
10、子认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简析其中蕴含的孔子的思想。(3分)22 上述材料中,孔子一方面明确批判“耻恶衣恶食者”,大加赞赏颜回“箪食瓢饮”;另一方面又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饮食极为讲究。你认为这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21中庸(2分)。席上肉虽多, 但不要比饭吃得多;只有酒不限量, 不要醉就可以了。这体现了孔子折中、适当、不走极端的处世原则。(1分)22不矛盾。(1分)前者孔子之所以反对讲究吃穿,是对“道”的强调。他认为作为君子应该追求正道(“志于道”),即便是粗茶淡饭也能如颜回一般“安贫乐道”。(1分)后者孔子之所以对饮食极为重视,则是对“礼”
11、的强调。(“礼”是用以区分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祭祀斋戒是重要的礼,自然要讲究相应的饮食。(1分)译文:斋戒时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住处也要变动,不要和妻妾住在一起。食物不嫌做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食物变质馊臭,鱼肉腐烂,不吃。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火候不当,不吃。不是时候,不吃。切得不合刀法,不吃没有合适的调味酱,不吃。肉虽然吃得多,但不超过主食。酒不限量,但不要喝醉。六、(2017届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期末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
12、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论语阳货)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为莫逆之交)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助治丧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庄子大宗师)21.概括孔子对丧礼的要求(不得摘引原句),并分析提出这种要求的原因有哪些。(3分)22.孟子反、子琴张在丧礼上的表现有何特点?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有哪些?(3分)21.【答案】居丧期间,生活上戒除享受,尤其要停止娱乐活动。(1分)亲人去世理应悲伤(1分);享乐会导致于心不安(1分)。 【解析】 共3分。对丧礼的要求赋1分,原因赋2
13、分。“对丧礼的要求”这个方面,答“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不给分,因为孔子这样讲是分析人之常情,而不是提出这样的要求。原因方面回答“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也不给分,这只是具体的表现,回答原因需要提炼出“悲伤”。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评价言说者观点态度的能力。22. 【答案】他们临尸鼓琴而歌,并无悲伤(答“不拘形迹”“放浪不羁”亦可)。(1分)他们认为死亡是返回真境(或“反真”),是一种大解脱,所以泰然、欣然面对死亡,超脱地看待生死。(2分) 【解析】共3分。表现赋1分,原因赋2分。原因方面,答“反真”得1分,再答出“解脱”、“泰然面对死亡”“超脱地看待生死”中任意一种均可
14、再得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七、(2016学年杭州市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论语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述而:“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墨子耕柱:“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也。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2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墨子的义利观。(2分)22、 在当今经济社会背景下,你怎么评价孔子、墨子的义利观?(4分)答案:(1)孔子不反对富贵,但强调义的重要,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墨子以利人、利民为义,主张义与利统一,义利并举(2分,每点1分)(2)孔子的义利观有现实意义:我们要守法致富,在义与利矛盾时要先义后利,重义轻利;防止见义忘利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所以这些都不是天下的良宝现在用义在国家施政,人口必然增多,刑政必然得到治理,社稷必然安定之所以贵重良宝的原因,是因为它们能利人民,而义可以使人民得利,所以说:义是天下的良宝八、(2017届建人高复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