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观后感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1881154 上传时间:2020-02-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服装观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服装观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服装观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服装观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服装观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服装观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服装观后感(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服装观后感上海博物馆之行历代服饰观后感何佳仪 服表0801 080630110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收藏有满、维吾尔、蒙、苗、朝鲜、土家、彝、藏族等40余种服饰,其中50年代觅来的一套维吾尔族毛织、衣禅衣帽,即使在当地也很难见到,还有彝族的彩漆皮甲、土家族的妇女绣服等,也可以说是当今绝无仅有的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各民族传统服饰绚丽多彩、工艺独特、款式别致。下面跟随我一起参观绚丽多彩的历代服饰吧!中国少数民族分布辽阔,在生活的自然环境、民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经济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因而就其服饰来说,不仅不同民族其服饰不相同,就是同一民族内部,因为支

2、系的不同而具有服饰的差异。北方气候寒冷,风雪交加,森林草原丰厚,居住在这一地域的少数民族,如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 赫哲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锡伯族 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裕固族、撤拉族、保安族、土族、回族、俄罗斯族,他们多靠狩猎、畜牧业、渔业为生,其服饰多有防寒保暖及适应马上生活的功能,款式多为袍式。通常以宽袍大袖,厚实庄重概括其特 。而 居住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如苗族、彝族、藏族、布依族。门巴族、珞巴族、土家族、毛南族、京族、仫佬族、仡佬族、哈尼族、白族、傣族、黎族、僳僳族、壮族、瑶族、佤族、德昂族等,由于气候炎热,服装款式风格

3、多为衣裙式或衣裤式。式样繁多,各不相同。有的民族分布较广,如彝族,分布在四川凉山、云南宁蒗 峨山、江城、巍山、路南,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彝族,服饰也不同。80年代末,云南,分布在西双版纳的潦族只穿小上衣和筒裙,但是在其他地区,如瓤平、元江地区,却有花腰傣、汉傣、水傣、傣卡、傣雅、傣仲等不同支系的傣族之分。其服饰也不相同。在这些风格不同的服饰中,长款比人高如藏袍。短款则只有l520厘米,如峙尼族的叶车人支系所穿的短裤。由于自然、经济环境的影响 各民族衣料质地不一。北方的少数民族衣料有兽皮、毛、鱼皮、丝绸各种特色材料。由于受丝绸之路文化的影响。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旅多采用丝绸做夏装,显得神秘浪漫。赫哲族

4、善用鱼皮制皮,具有耐磨、保暖、不透水、不挂霜的特点。藏族、裕固族,普米族用羊毛织物氆氇做衣料。侗族苗族善于用鸡蛋清、牛皮汁、猪血浆染而成的亮布制衣。彝族的火草布也独具有特色,透气性强、保暖、柔软、舒适、光泽好姑娘们往往将其衣做为“定情衣”。少数民族服饰的另一特点在于他们的制作工艺非常之精美。有些地区的民族逐步接受现代缝纫技术。大多数民族和地区仍然保持古老的染织绣和揉皮工艺。一件绣花衣、一条百褶裙、一顶花帽,就是一件极精美的工艺品。反映着少数民族妇女很高的审美情趣和精湛的工艺水平,倾注了她们的全部的心血。如布依族苗族的蜡染、白族的扎染。中国的织锦艺术起于汉代,流行南北朝至宋代。我国南方少数民族,

5、如壮、土家、傣、黎族等都有卓越的织锦才能,而且历史久远流传至今的光色迥异的图案不下百种,如桌子花、大白梅花、韭菜花、棱罗花、荷叶花、狮子花、燕子花、虎皮花、牛脚迹花、鱼尾花。海南岛黎族织锦也很有影响,传说早在夏禹时黎族人民已经学会种棉纺纱。尽管不能把传说当成史实,但却说明黎族人民纺织技术历史很长。这种技术影啊到中原。元代棉纺革新家黄道婆远道来黎族地区,岳又将学就的棉纺技术带回长江下游一带,推动了汉族地区纺织业的发展刺多,俗称“绣花”。针法有错针、锁针、乱针、剩针、洒针、挑针、锁丝、纳丝、纳金、平金、盘金、铺绒、戳纱、堆花、雏绣等。各民族的刺绣品充分表现出本民族刺绣艺术的潜能。北方民族的挑花、刺

6、绣、风格粗犷、奔放,尤其一些皮革服饰的装饰工艺,别具一格。有极浓的特色,如鄂伦春族的孢皮手套、女袍、皮荷包,蒙古族的皮靴。哈萨克、柯尔克孜族的的男、女皮衣和皮裤等,都绣有精美、简洁的图案。颇为精彩的是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的女靴,它用各种彩色皮革相拼接镶嵌,组成各种精致图案,异常美观、大方 南方民族的挑花刺绣风格显得细腻规范。在众多的刺绣品中,尤以苗绣最引人人胜,苗绣用色大胆,图案夸张得当一针法特跌,富于巧夺天工之魅力,受到了海内外收藏家的青睐。在我们注意少数民族服饰的款式千姿百态的同时,一定也会注意到它的鲜艳夺目、层次丰富的色彩。这些色彩同样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上的丰富的色

7、彩感。少数民族服饰之所以具有这样大的魅力,其色彩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色彩习俗,如蒙古族尚蓝、白色,彝族尚黑色。普米族尚白包,在他们对色彩的追求中,有的明快素雅,秀丽和谐,有的喜欢鲜艳斑斓,对比强烈,还有的凝重深沉,庄严朴实。如朝鲜族善于装饰也是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之。有华贵典雅、珠光宝气的饰品。如苗族、蒙古族、藏族、侗族等民族。用银最多的是苗族,居全国各民旋首位,一套婚礼服的银饰品多达20多斤,价值人民币2 3万元。也有简洁、朴实的装饰,如基诺族用鲜花作耳饰,独龙族、佤族、德昂族等民族用山中的藤条作饰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服饰是一个五彩斑斓的王国,为我们的陈列提供了丰富的内

8、容,同时也由于其展品之丰富给我们在有限的空间中陈列设计上带来了困难,要从几千件展品中选出几百件,既有代表性,又要有典型性。不仅要突出中华民族服饰整体美,又要体现每一个单元每一个民族的特色之处。东北地区陈列着蒙古族、满族、朝鲜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赫哲族等7个民族的服装及饰品 由于这个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款式都以长袍为主。在中东南地区陈列了土家族、壮族的织锦工艺品。展出的一床壮族织锦被面,一床水族的马尾背带,其花色别致,工艺精美。在西南地区重点突出蜡染、刺绣工艺,陈列了侗族的亮布,布依族的蜡染服装,苗族的刺绣、银饰品,藏族宝石饰品。服饰是人的第二皮肤。是人类物质文明的标志,是一个民族的

9、标记,也是一种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除汉民族外,还居住着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包括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它以种类繁多的款式、特殊的面料质感、鲜艳夺目的色彩审美、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它所蕴含着的深沉凝重的文化内涵。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引起了世界服装界、美术界、民族学界的极大关注。中国服装史学后感衣食住行,衣是人类生存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需求之一,对服装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衣服,从人类服装的发展史来看,从最原始的功能蔽体保暖到现代主流的社会时尚个性,历朝历代报装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而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各朝代传承和各民族融合形成了悠久而独特的中

10、国服装。原始社会,由于没有纺织技术,兽皮作为原材料,由骨针缝投制而成的衣服是最早的制作方式。其作为蔽体保暖的工具作用表现得十分明显,也就是说服装产生最根本的目的是蔽体,这是一种天然的需要。当然那时的人们也开始用美石、兽齿、鱼骨、贝壳等作为装饰品也体现了人类的另一种天性:对美的追求。在我看来,也正是有了这种天性,服装的文化、艺术内涵才有了发展的空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纺织技术的发明,布逐渐替代兽皮成为主要是的服装原材料,也就开启了服饰多样化发展之门。而中国服装样式发展的脉络也相对比较清晰。从最早的上衣下裳,到战国时期的胡服的盛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化,再到秦汉时期的深衣,汉时的袍服,深衣在

11、中国服装店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深远的影响,时代的烙印,到魏晋南北朝时,大袖衫,垂髯服,女衫裙又成为该时代主要服饰,深衣渐废;到隋唐时,男子以幞头袍裳为尚,而后又引进回鹘女服。由此可见,一个繁盛的时代 ,对服装业的迅速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而到后期,无论是元朝还是清朝,都是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下,其服饰都明显融入了异域服饰特点,对原来的服装样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后来的旗袍,就是非常典型的一种。通过对中国服装史的生产力的概述,我们不难发现,服装的发展方向是沿着手实用美观实用美观实用地位 这个方向发展的。而在其中,有多种因素在制约或影响着其发展的,有历朝历代的封建思想,不同地域的不同审美文化,

12、不断进步的制作工艺,社会分工的不同需要,由于这些的制约,我们可以客观地说,中国服装业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繁荣,而只是一定意义的文化象征和带有各个朝代政治标签。接下来会有具体阐述。首先,从服装的材料来看说。我们知道,兽皮时代以后,以麻为代表的人造材料出现了。逐渐有了麻、绢、罗、锦、纱、丝、绸、棉等材料,这也让人们穿衣有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普通人民被规定只能穿麻布衣服,而王公贵族能穿上绸缎。我觉得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服装的发展,因为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造力被束缚了,而历史发展变化推动力量的恰恰就是人民;同样,这同样的表现在颜色的限制上。由原始社会的开放,到后来君王的限制,我

13、们知道如暖色调红黄,已经成为了御用色调;而一般老百姓往往只能穿素衣,比较单一,也就没有了特色可言。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被皇帝赐予一件黄马褂是一份多么了不起的荣誉。当然,也有一些对颜色放开的朝代,如唐朝,经济的繁荣,文化的繁荣,思想上的繁荣,社会的繁荣,也成就了一代的服装繁荣。在中国的服装史上,还有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那就是图案。古代天子祭祀冕服上有十二章纹: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那时人们对天地自然特别敬畏,有固定的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民间有了人在服装上刺花虫鸟兽,福禄寿辰等。我觉得这也是显示出真正意义上的繁荣,从各个时代出土的

14、雕塑,衣服可以反映出家个时代人们的生活面貌和文化印记。而代表皇权的龙袍,其上的龙图案,确实是华美无比,统治阶级把它虚构描绘成中华民族的图腾,用来维护其统治,对于这个最“神圣”的图案我认为 这只是一个政治标签而已,是统治者的对其自身合理性的自我标榜。但从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服装上的图案对于服装的意义是多么重大。服装史的进程,也就是四种人服装史的进程 :帝王,贵族王侯,平民百姓,征战将士,而在这四类人中,既有严格的区分,也有相互渗透:帝王服装的奢华和象征,王侯贵族的华丽,平民百姓的朴素和简单,征战将士的实用,尽管一直在变化,但都是在各自的轨道沿着各自的特点发展,很少有逾越,这也就是国什么中国

15、古代服装虽说有发展,但有难突破的原因。在鞋子和帽子的发展中,也有很多次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发现,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我想谈谈民族融合对服装发展的影响。中国古代在商周很长时期内,传统的上衣下裳一直是社会的主要服饰,战国时,赵武灵王引进胡服,最早是因国打仗骑马的方便,但后来流传到民间,被人民普遍接受,成了主流的服装。原因什么?舒适方便。而先前传统的服装,袖长,长裤至足,行动并不方便。也就是说人们忽略了服装最基本用途为人们带来舒适。像这样的融合,无疑对服装发展是一次飞跃。而后来的蒙古人和女真人统治中国时。元朝地域辽阔,种族混杂,各种文化交相辉映,既有农耕文化,也有草原文化,既有中土文化,又有西亚伊斯兰文化

16、,欧洲基督教文化,这就造成了元朝服饰的多样化。也使得服装又有了一次大的发展。女真族的服饰装束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生动,纤弱柔美的的汉族传统遭到破坏和变革。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衣袖短窄,素朴肃穆的满族旗装取得了统治地位。旗装以用料节省、制作简便、穿着便利为其特点。清代服装尽管在外观形式上拼弃了许多传统的基本形制,但它内在的东西却没有改变,其精神实质与整个中华民族服装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它既体现了本民族的习俗特征又保留了数千年遗留下来的等级制内容,然而其条文的庞杂、章规的繁缛,却超过了历代。所以民族融合对服装的发展是具有非常重大意义的。通过对中国服装史课程的学习,我了解了中国服装史的辉煌灿烂。同时,我也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未来,结合这段生长在封建王朝的服装史,我谈谈我理解的未来服装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