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安徽省中考化学模拟试卷13套(附答案解析)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21871930 上传时间:2020-02-27 格式:DOC 页数:154 大小:3.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安徽省中考化学模拟试卷13套(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4页
2020年安徽省中考化学模拟试卷13套(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4页
2020年安徽省中考化学模拟试卷13套(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4页
2020年安徽省中考化学模拟试卷13套(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4页
2020年安徽省中考化学模拟试卷13套(附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安徽省中考化学模拟试卷13套(附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安徽省中考化学模拟试卷13套(附答案解析)(1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题号得分一二三四总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共 20.0 分)1. 下列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B.煤的干馏C.D.生石灰做干燥剂用明矾净水2. 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稀释浓硫酸B.配制 NaCl 溶液C.测定溶液的 pHD.过滤3. 2017 年 10 月 27 日央视财经报道:王者归“铼”,中国发现超级金属铼,制造出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如图是铼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第 1 页,共 15 页 A. 铼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 75C. 铼的元素符号是 ReB. 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86.2gD. 铼原子的核

2、外电子数为 754.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采用步行、骑自行车等外出是较为低碳的出行方式B. 防止“白色污染”,将废弃塑料集中到野外焚烧C. 熟石灰可以改良酸性土壤,又能和硫酸铵混合使用D. 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应尽可能多吃含微量元素的营养补剂5. 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癌新药“西达本胺”已全球上市。西达本胺的化学式为C H FN O ,下列有关西达本胺的说法正确的是()22 1942A. 西达本胺由碳、氢、氟、氮、氧五种原子构成B. 一个西达本胺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分子C. 西达本胺由五种元素组成D. 西达本胺中 C、H、F、N、O 元素的质量比为 22:19:1:

3、4:26. 2017 年 5 月,中国科学家取得了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制取化工原料乙烯的重大突破。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化学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生成物有 3 种物质B. 从微观角度看,该化学变化改变的微粒是原子C. 反应前后所有元素化合价都没有发生改变D. 反应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和是 137. 推理和归纳是化学学习和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 稀有气体可做保护气,可做保护气的一定是稀有气体B. 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C. 厨房洗涤剂对油污有乳化作用,汽油去油污利用的也是乳化作用D.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只

4、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8. 下列应用对比科学思想设计的实验方案中,设计不正确的是()A.区分软水和硬水B.比较温度对微粒运动速度的影响第 2 页,共 15 页 C.比较气体中 CO2 含量D.研究 MnO2 的催化作用9. 归纳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图示正确的是()A.B.分子的特征化石燃料C.D.地壳中元素含量碱的化学性质10.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第 3 页,共 15 页 A. 要配制相同质量分数的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应该将温度控制在 t1B. t1时,将 30g 甲物质加入到 50g 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5、是 37.5%C. 要从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获得晶体甲,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D. 将丙物质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加水或降温的方法二、计算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0 分)11. 将 40g 稀盐酸逐滴加入到 20g 溶质质量分数为 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加边搅拌。随着稀盐酸的滴加,溶液的 pH 变化如图。试回答:(1)从 B 到 C 过程中,溶液的酸性逐渐_(填“增强”或“减弱”)。(2)表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_(填字母)。(3)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9.0 分)12. 打火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如图为打火机的示意图,请回答下

6、列问题(1)打火机偶然未打着火时,会闻到一股异味,说明分子具有_的性质(2)丁烷(C H )属于_(填字母序号)410A化合物 B酸 C有机物(3)打火机挡风罩上通风孔的作用是使空气流通,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13. 矿山废水中含有大量的 H SO 和 CuSO ,直接排放会影响水体酸碱性,并造成重金244属污染。通过处理可以回收金属铜,并使废水 pH 和重金属含量达到排放标准。第 4 页,共 15 页 已知:步骤无蓝色沉淀生成。(1)步骤和步骤都需进行的操作是_。(2)步骤得到金属铜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该反应能发生的原因是_。(3)加入 Ca(OH)2 可以降低铁屑的消耗量,原因是_

7、。(请用文字解释)(4)步骤需加入 Na2S,由此推测废水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是其中含有_。四、探究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5.0 分)14.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设计了一下实验。甲乙均为软塑料瓶改装的气体发生装置,无纺布包内放有一定量的固体试剂丙中放有左右两处大小相等、质量相等的红磷,且与热源距离相同。(1)该装置中,丁的仪器名称是_;甲中无纺布包内为二氧化锰,其下端溶液中溶质为_(化学式)。乙中制的气体不可燃,也不助燃,其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_。(2)通过对软塑料瓶的捏放瓶身,可随时控制反应的_;用力捏压瓶身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并增加液体反应物的量,从而控制_。为了探究

8、可燃物的燃找条件,请选择相应的序号进行排序_(每个序号只选一次)。a捏压甲一段时间b捏压乙一段时间 c使瓶复原 d加热仪器丁丙中燃烧时的现象是_。(3)丙中红磷的总质量为 6.2g,请问为使红磷完全燃烧,至少需要多少氧气?第 5 页,共 15 页 15. 某兴趣小组利用传感器二氧化碳性质再探究。实验步骤如下:(1)如图 1 所示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三瓶 250mL 的烧瓶内收集满 CO2,三个注射器内各装有 85mL 的液体(分别是水、饱和石灰水、40%的氢氧化钠溶液)。连接好装置和压强传感器。(2)三位同学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 85mL 的液体(水、饱和石灰水、40%的氢氧化钠溶液)注入各自烧瓶

9、中,关闭活塞。(3)一段时间后,同时震荡烧瓶。观察传感器定量实时地传回烧瓶内气压变化形成的图情况如图 2 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导致曲线 1 中 CD 段气压“急速”减少的操作是_。不改变装置药品情况下,进一步降低 E 点的方法是_。2)曲线 2 代表加入的是_。3)曲线 3 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_。曲线 2 与曲线 3 差异较大的原因是_。4)对比曲线 1、2、3,不能得出的结论是_。CO 能与水发生反应吸收 CO 用 NaOH 溶液比较合适22CO 能与 NaOH 溶液反应检验 CO 用饱和澄清石灰水较合适2216. 化学兴趣小组用图 1 装置进行实验,发现镁片完全溶解、石灰水浑浊。(

10、一)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1)镁和盐酸的反应_(填“吸热”或“放热”)。(2)_。(二)甲同学测得反应后试管内溶液 pH7,该溶液 pH7 的可能原因是:MgCl2 溶液的 pH7; _。(三)乙同学将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冷却,加入镁粉并滴入酚酞,溶液颜色无变化,再加热,发现溶液慢慢浑浊且变红。【猜想】对实验中“溶液慢慢浑浊且变红”的原因,乙同学提出猜想:MgCl +2H O=Mg(OH) +2HCl,大家都认为此猜想不合理,理由是_。222【查阅】资料 1:Mg(OH)2 难溶解于水,升高温度可加大其在水中的溶解度。资料 2:K、Ca、Na、Mg 等活泼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水反应,产生碱和气体

11、。【实验】乙同学重新在滴有酚酞的热水中加入镁粉,观察到液体慢慢变红并浑浊,镁粉表面产生气泡。收集并点燃气体,发现能燃烧。乙同学实验中“溶液慢慢浑浊且变红”的原因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四)丙同学在做实验时,不小心将镁条掉入到碳酸氢钠溶液中,发现产生大量的气泡和白色不溶物。他非常好奇,进行了如下探究。【提出问题】镁条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产生的气体和白色不溶物分别是什么?【查阅资料】Mg(OH)2MgCO3第 6 页,共 15 页 溶解性难溶于水微溶于水热稳定性受热易分解,能生成两种氧化物受热易分解,能生成两种氧化物实验探究一:镁条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产生什么气体呢?猜想实验方法现象结论二氧化 收

12、集气体于集气瓶中,而后将气体通入澄清猜想不成立无明显现象碳石灰水中;收集气体于集气瓶中,而后将 _ 放入瓶猜想不成立氧气无明显现象中;氢气猜想气体能被点燃;第一步,点燃产生的气体;_ 成立_烧杯内壁无现象;第二步,在火焰上罩内壁涂有石灰水的烧杯。甲烷(填序号)实验探究二:【提出问题】镁条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产生的白色不溶物是什么?【作出猜想】丙同学根据资料分析认为白色不溶物可能是 Mg(OH) 和 MgCO 中23的一种或两种。【进行实验】(如图 2)(1)根据实验的现象,写出加热白色不溶物时一定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_;(2)实验中 称量“干燥的晶体”质量为 2.85g,由此通过计算确定白色

13、不溶物是成分是_。(请你写出计算过程)第 7 页,共 15 页 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解: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煤的干馏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生石灰做干燥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用明矾净水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A。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答案】D【解析】解:A、

14、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配制 NaCl 溶液,应在烧杯中进行,不能在量筒中配制溶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用 pH 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 pH 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 pH 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 pH不能将 pH 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选:D。A、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溶解操作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用 pH 试纸测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