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供热计量收技术考察报告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1871425 上传时间:2020-02-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供热计量收技术考察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城市供热计量收技术考察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城市供热计量收技术考察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城市供热计量收技术考察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城市供热计量收技术考察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城市供热计量收技术考察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供热计量收技术考察报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供热计量收技术考察报告建设部城建司助理巡视员xxx等10人于1999年12月15日至30日赴德国、法国进行城市供热按热量计量收费技术考察。考察团先后访问巴黎,汉堡.杜塞尔多夫.斯特拉斯堡等城市,与若培卡彻能源服务公司(德).斯龙贝谢公司(法)进行了技术交流,并参观了两公司所属的供热计量仪表生产厂,培训中心和有关住宅热计量现场等。通过参观考察和座谈交流,知道德.法国从七十年代就实现了供热收费由按面积收费和按热量计量收费的转变,发展到现在已是设备与技术十分先进,管理水平也很高。现将考察的主要收获报告如下。一、此次考察最大的收获就是;东.西德合并后,东德由原计划经济的福利取暖如何实现市场经济的按

2、热量计量收费的转变,借鉴其经验对我国刚刚起步的供热按热量计量收费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1、首先应该肯定原东德实现按热量计量收费是彻底市场化的。原东德城市供热按面积收费,室内采暖系统为单管垂直系统,要实现按热量计量收费,必须对住宅的原室内采暖单管垂直系统进行改造。要进行改造,资金问题就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在西德的推动下,国家和城市政府一分钱也不给,由西德的能源服务公司投资70%,房管部门从房租中出30%,将投资进入供热成本,通过热价补偿,偿还年限不超过五年。因此,针对我国旧有住宅量大,投资太多的实际情况,可以推广长春市经验,由供热企业全部投资,通过热价逐年补偿。因为我国房改速度较快,房屋产权

3、已归个人所有,不存在房租问题了,能不能搭物业管理费的车,还须探讨。2、原东德实现按热量计量收费,通过一段时间过渡期与西德接轨。由于原东德住宅供热面积较多,虽然彻底实现市场化,但投资也是分步到位的。因此,政府规定从1990年12月1日开始,到1995年12月31日用五年的时间完成旧有住宅实现按热量计量收费的改造。3、原东德以工资化方式替代取暖费福利制。来比锡供热公司负责人以自己的住宅为例说明这个问题,他的住宅面积为81平方米,在东德时房租、水、电、气、热费等总共交纳67马克,其他绝大部分由国家补贴包下来,而他现在交热费1250马克。这些资金是由工资不断增加后支付的。4、国家和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法

4、规来支持供热按热量计量收费的实现。包括制定过度期,改造资金筹集,增加工资中取暖费比例等。5、技术上主要采取了按楼计量按户分配热量的方法;对旧有住宅改造以改造单管垂直系统为跨越式为主。二、关于德、法两国现行的按楼计量按户分配热量的计量方法。可以说欧州采暖的国家普遍采用这种方法,即将总的供热费用根据每个楼的总热表的读数,分摊到各个楼,然后再根据各户的热分配表把各个楼的供热费用分摊到各户。在这方面他们举了实例,作了详细介绍。三、热费的构成。按户分配的热费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住户实际消耗的热量费,即热分配表的读数,这部分费用取决于住户的消费行为,是浮动的,约占70%左右;二是固定费用即为基本消费的取

5、暖费,取决于住宅面积,约占30%左右。固定费用的构成因素主要有公共建筑部分,用热与不用热墙壁的传热,热网建设投资,楼层位置和阴阳面等。欧州各国对以上比例无统一规定,一般在30%-50%之间进行选择。刚刚开始实行热量计量收费时,固定费用取得比例较高,但不得超过50%。四、关于适应供热按热量计量收费值得引起注意的几个问题。1、实行分户计量,住户室内采暖系统管道较多,影响房间内美观;德、法两国均采取室内管道为暗管的作法。2、为了实现房间内温度舒适的自动控制,每组散热器必须安装温控阀,目前此阀国内产品较少,要加快研制开发并投入生产,当然过渡阶段可以使用手动阀代替。3、欧州属于发达地区,国家和个人都十分富裕,但他们节能意识特别强,房间内所有的散热器都没用暖气罩装饰,因为他们知道散热器被罩上后要浪费10-30%的能源。因此,这个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一要加快研制生产简单、廉价、美观、大方的散热器;二要加强节能宣传,提高节能意识,处理好节能的装修的关系。 精品办公范文集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