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芜市第十七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21850457 上传时间:2020-02-2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莱芜市第十七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十七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十七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十七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山东省莱芜市第十七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莱芜市第十七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莱芜市第十七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莱芜市第十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京剧表演的是中国的故事,京剧摄影是将表演的精彩瞬间生动而完美地呈现出来。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剧中人在舞台上,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人一动,则水袖翩翩,及至扇子、髯口、帽翅的开合、抖动、高扬,以及打出手、云里翻等,都刻画着人物性格,演绎着剧情。那刚柔相济的飘逸之美,流动着艺术的韵律,恰似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摄影家在构思中,以此抓拍而完成的二度创作,源于舞台,又高于舞台,可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动态的瞬间是形,传神的瞬间是眼。京剧演员的

2、眼睛,经过长期的训练,灵动有神,顾盼生辉,因而在剧中优秀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细腻的感情、性格、思想与意念等。这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俗称“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全在眼上”。摄影家要把京剧的拍摄提升到一个新的创作境界,应在动态抓拍中以人物为中心,画龙点睛,以眼传神。果如此,自觉抓拍的人物眼睛喜怒哀乐悲恐惊的变化,或是忧愁思忆病醉疯的状态,会有神来之笔,提挈全片,摄影作品自会有了灵魂、灵动和灵气。剧场抓拍,并非易事,除了摄影者要具备专业的摄影技术外,还需要他们能够多做功课,包括多读剧本、熟悉剧情、了解人物以及知道一场文戏或武戏的表演特点和出彩在何处,即哪时眼睛最传神,哪时

3、表演的神与情独具魅力等。同时,进行抓拍创作时,又不可按预想刻舟求剑,要手握相机随表演的新变化盯住剧中人,用虚实、远近、渲染、衬托、对比、夸张、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方可从容得神来之笔。京剧艺术荟萃中华艺术之美。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伦理道德,以及对圣君贤相、清官廉吏的尊崇,对公平正义、美好生活的追求,融会贯通为舞台上的真善美,抽象幻化出内化心灵、外愉耳目之美。单从表演之美观察,它是写意之美、虚拟之美、程式之美与夸张之美的集成,是京剧摄影艺术丰富多彩的素材,激发创作灵感的要素,也是对京剧摄影艺术如何升华的挑战。京剧摄影艺术和其他文艺创作相类,虽然工具是相机,是快门,但一样“

4、功夫在画外”。有志于京剧摄影艺术的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需要向京剧演员学习,以他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信念为鞭策,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冲动,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摘编自靳国君京剧摄影也需画外功)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京剧舞台上,剧中人表现的美就像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拓宽了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B. 京剧演员在舞台上通过眼睛来传神,再由形体来配合,从而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的感情。C. 技术精湛的摄影家也需要多做功课并且随机应变,方可从容得神来之笔。D. 京剧艺术真实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真善美的文化传统,可以净化人的心灵。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

5、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京剧摄影要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也需画外功。B. 文章立论的前提是,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C. 文章在论证中用较多文字阐述京剧表演形和眼的瞬间,突出了剧场抓拍的难度。D. 文章最后两段分别将两种艺术之美进行类比论证,强调京剧摄影不能急于求成。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摄影家需抓拍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才能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B. 京剧摄影家需向京剧演员学习,学习他们刚柔相济的表演美,这也是“画外功”。C. 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的运用,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技术并不属于“画外功”。D.

6、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京剧摄影家抓拍京剧表演形的瞬间和眼的瞬间也需一种“画外功”。【答案】1. C 2. D 3. 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选项中,A项,由原文第三节“摄影家在构思中,以此抓拍而完成的二度创作,源于舞台,又高于舞台,可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可知,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空间的是摄影者的抓拍;B项,由原文第四节“京剧演员的眼睛,经过长期的训练,灵动有神,顾盼生辉,因而在剧中优秀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细腻的感情、性格、思想与意念等。”可知,优秀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D项,由原文倒数第二节“京剧

7、艺术荟萃中华艺术之美。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伦理道德,以及对圣君贤相、清官廉吏的尊崇,对公平正义、美好生活的追求,融会贯通为舞台上的真善美”可知,“真实展现”不当。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的论证方式和效果的考查。题中D选项“文章最后两段分别将两种

8、艺术之美进行类比论证”错误,原文最后一节中“京剧摄影艺术和其他文艺创作相类”可知,最后一节运用了类比论证;但原文倒数第二段只是阐述京剧艺术的美,没有采用类比论证。【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中D项“学习他们刚柔相济的表演美”错误,由原文最后一节“京剧摄影艺术和其他文

9、艺创作相类,虽然工具是相机,是快门,但一样功夫在画外”可以知道,京剧摄影家并不需要学习京剧刚柔相济的表演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回家过年东方晓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田野一片银白。她伫立在村口,睁大双眼向远方瞭望。北风像无数只利爪,无情地撕扯着她的衣服。鹅毛般大小的雪片,一个劲儿地往她的脖子里钻。她紧了紧棉衣外边黛青色的围腰,又围了围那条深蓝色的头巾,继续瞭望。她在等待当兵的儿子回来。进腊月时,儿子就来信说打算回家过年,可究竟哪天回他却说不准。今天是三十,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她相信儿子今天一定能回来。她已经成了雪人,但她并不愿拍去身上的积雪。身为农民,她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可这会儿她又担

10、心雪下得太大,会阻断道路。心里默默念道:儿子你在哪儿呀?是在部队,还是在路上?这天气你还能回来吗?老天爷啊,给我儿子留下回家的路吧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她就开始等啊,盼啊,盼着儿子早点回来。年根里事情多,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备年货,她的老伴儿有病,她家自然比别人家忙。可即便这样,她还是每天都到村口瞭望一会儿,一天不落。但直到现在,还是没看到儿子的身影。昨夜又下起了大雪。她知道,儿子今天要是再回不来,可能就不会回来了。是阻在了路上,还是部队突然有了任务?先前,儿子写信告诉过她,军令如山倒,一旦有命令,任何个人的事情都必须放下。但她依然满怀希望,在她看来,这么太平的世道怎么会有什么重大事情呢?肯定是被

11、阻在了路上,这该死的大雪!今天吃过早饭,她把大年夜要吃的肉炖上,又吩咐女儿剁饺子馅儿,然后就冒着大雪到村口去瞭望。雪不停地下,风使劲地吼。她的脚早已冻得麻木,不停地跺地驱寒。跺着跺着,脚下成了一对儿冰砣窝子,但她决不挪开地方,她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等到儿子回来。“娘,回家吃饭吧!”她以为是儿子在唤她。回头一看,却是女儿。她才意识到已过了中午。吃过午饭,她又来到村口。洁白的雪路上,又留下她一串深深的脚印。而那脚印很快就像先前的脚印一样,被大雪盖得无影无踪了。来到村口,搜寻到自己踏过的雪窝子。雪窝子已被大雪盖住,但还是留下了浅浅的痕迹。她依然站在那对雪窝子上,生怕不能连续似的。她坚信站在老地方等,肯定

12、能等到儿子。两个小时过去了,她什么也没等到。又过了两个小时,她仍然什么也没等到!天渐渐黑下来,家家户户挂起了红灯笼,鞭炮声也在四面八方响起。她才失望地对来唤她回家吃饭的女儿喃喃地说,你哥今年可能回不来了。晚上,她还不死心。老伴儿和孩子们都睡了,她还坐在炕沿上,等着儿子回家。直到凌晨,鞭炮声再次响起。她才自言自语地说:“看来真的回不来了!”然而大年初一的清晨,一家人正要开始吃饺子,一封信送到她的手里。是儿子写来的!爹,娘:儿不孝,让你们失望了。儿原本要回家过年,但临行前突然接到命令,我们驻地附近发生特大雪灾,积雪超过30厘米,灾区牧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上级命令我们马上赶往灾区救灾。时间紧急,不能

13、多写,请爹娘安心过年,不要牵挂我。儿拜上1988年1月5日随信寄上我新近照的照片,就先让它陪爹娘过年吧。她拿起照片认真端详:穿着厚厚棉军装的儿子戴着像雷锋那样的帽子,双手端着枪笔直地站着,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脚下是厚厚的积雪,身后是碧蓝的天空和皑皑的雪山。眼泪一下子就溢满她的眼眶他把儿子的照片装进相框,端正地放在桌子的一边,又在照片后面放上凳子,然后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前文的叙述看,母亲对儿子不能赶回家是有一定心理准备的,这既表现了她的深明大义,又为儿子因突然有任务不能回家做了铺垫。B. 小说很注重

14、通过细节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文中两次写到主人公执意要站在雪窝子上等儿子,反映了她对儿子回家的真诚期盼。C. 结尾处的“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是母亲的一种自我宽慰,也表现出不能与儿子团聚的痛苦与无奈。D. 在读者都认为主人公因儿子不能回家只好在遗憾中过年的时候,却收到了儿子的信和照片,这样的结尾既在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5. 开头写大年三十母亲在大雪中等当兵的儿子回家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6. 当兵的儿子过年时没能回家,但小说却以“回家过年”为题,你认为这样拟题有什么合理性?【答案】4. C 5. (1)在结构上: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做

15、铺垫;(2)在人物塑造上: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深情,侧面表现了军人在家也是一个好儿子;(3)从主题表达上:通过母亲在风雪中的焦灼与失望,表现军人付出的巨大牺牲,赞美了军人的无私奉献。 6. 从内容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故事的主体,主体部分写母亲盼儿回家过年,结尾部分写儿子的照片“回家过年”。从结构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情节贯穿全文,使叙事结构严谨。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讲是合理的:母亲盼儿回家过年,表现的是浓浓的母爱;儿子只有照片回家过年,表现的是军人为国奉献的精神。从主题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愿望与最终未能回家的结局,形成矛盾,突出了军人为了国家舍小家的精神之伟大。【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内容,B项考核手法,CD项考核结尾,其中C项,认为母亲的心情“痛苦与无奈”分析不恰当。应该是对儿子在极为紧张的情况下,还用这种方法表达孝心感到十分欣慰。【5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能力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答出情节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内容和读者的角度分析其作用。此题注意从情节结构上看,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在人物塑造上看,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深情,侧面表现了军人在家也是一个好儿子;从主题表达上看,通过母亲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