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西校区)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21847454 上传时间:2020-02-2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西校区)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内蒙古(西校区)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内蒙古(西校区)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内蒙古(西校区)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内蒙古(西校区)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西校区)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西校区)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避,那就是浮躁的风气。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其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

2、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用心躁”而无法“用心一”。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

3、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上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

4、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本脱俗雅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厚的修行。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浮躁是当今社会上的一种风气,这种风气几乎让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这也是许多人欲言难言的一种困惑。B. 浮躁是喧嚣的本质,它会让人们内心失衡、不沉稳,失去定力,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C. 一些地方的工程出现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又劳民伤财的现象

5、,是因为工程负责方一心求快而忽视了施工的细节和质量。D. 如果社会上浮躁风气盛行,那么这就会使社会中多个行业的人们变得急于求成,最终结果却往往是大事难成。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具有辩证的色彩,作者引用了社会上的某种说法,认为“这话虽有些偏激”,既表明了对这种说法的态度,也自然地引出了话题。B. 文中多处使用引用论证,如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形象地讽刺了表面勤奋忙碌的人,新颖生动,简洁凝练,具有感染力。C. 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如段“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就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D. 文章结尾的一句话深化了

6、中心论点,得出“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这一结论,号召人们应在喧嚣之中保持内心的宁静。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 面对浮华世界,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人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无可非议的追求和欲望,而且这种追求和欲望也会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B. 尽管今天的社会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但人们不应忘掉的是“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这一恒定不变的规律。C. 作者引用道德经“静为躁君”、“躁则失君”,是为了证明静与躁有着一种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D. 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是一种能穿越世俗、撇开浮躁,进而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的宁静心态。【答案】1. D 2. C 3. C【

7、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考生要注意将原文内容和选项进行仔细的比对分析。选项D,“如果就”表意过于绝对。原文内容说的是: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故答案选D。【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考生要注意将选项的内容

8、和论述方法放在原文中进行理解和分析。选项C,“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没有使用排比。故答案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内容,然后将文本内容与选项进行比对分析。选项C,“是为了证明静与躁有着一种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理解有误。作者引用道德经的话是为了证明“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故答案选C。【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

9、、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葛市长家的草莓“知道不?这次人代会上,老葛转正了!”方凯来电话,话里话外都透着开心,仿佛A市新提拔的市长不是葛亚楼,而是他方凯。“真的?那咱可得借机宰他一回。”我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在人脉为王的今天,有个有实权的官同学,后面的省略号就太多了。不过,我心里也有点儿酸酸的。作为大学里上下铺的兄弟,我们三个当年一个起跑线

10、,只不过毕业时拼爹,我和方凯因此留城,葛亚楼被完璧归赵。当时听说他进了最基层的镇政府,干了最基层的秘书工作,没想到十年打拼,人家浮上来了,我们却依旧原地踏步。领导的电话,一个字,忙!多次占线,终于打进去时,葛亚楼语气中透着一份惊喜:“尖子?老K?有日子不见了。什么?请客?好说,好说!哎,下什么饭店!家里去,你嫂子这两年厨艺见长,来尝尝她的糖醋鲤鱼!”葛亚楼还像当年一样,亲亲的。方凯大大咧咧地称他“老葛”,我则恭恭敬敬地称他“葛市长”。“什么长不长的,还是叫我楼子吧!”葛亚楼重新翻出了那个打着时光烙印的雅号。我和方凯“哈哈哈”地笑起来。周末,我们去了一个很普通的小区,葛亚楼住在那里。我们把车停好

11、,正要上楼时,一个人骑着一辆旧“飞鸽”叮儿当地过来。咦,那不是我们的大市长吗?他把车锁好,从车筐里掏出一瓶干红葡萄酒,冲着我笑:“尖子不喝白酒,我差点儿把这事儿给忘了呢。”他真是细心!我的心一暖,贴身衣兜里装的东西就有点儿硌得慌。那是一枚价格不菲的祖母绿戒指,准备放长线钓大鱼的诱饵。“老葛,这些琐事,还用你亲力亲为?还有啊,现成的红旗不用,骑这辆破飞鸽。知道的,你艰苦朴素惯了;不知道的,人家不说你作秀吗?”方凯竹筒倒豆子,还是当年那个直筒子脾气。葛亚楼挠挠头:“这事儿,我还真没想过那么多。这车子还是我妈留下的,一直不舍得扔,偶尔搬出来骑骑,活动活动筋骨,挺好的!”进了门,我环顾四周,这套两居室

12、实在简朴至极。葛亚楼看出了我眼里的困惑:“嘿嘿,这房子是小了点儿,不过,住着温馨。市政家属院那边给配了一套,我没要。我和你嫂子舍不得周围这些老邻居,人是群居动物,日久生情啊!”市长夫人,是一个贤淑女人,从事幼教工作,在一所幼儿园,陪着那些花儿、朵儿一起成长。她把自己的拿手菜端上桌,笑着说:“今天一定要多喝几杯,老葛在我耳边没少念叨你弟兄两个。”家里的便宴跟饭店就是不一样。阻隔在我们之间的鸿沟顿时灰飞烟灭,我们好像又回到了那些青葱岁月,大声地笑着,大口地吃着,大杯地喝着。在这种情形下,我若掏出那枚祖母绿,岂不是太煞风景?酒足饭饱,我手插衣兜里,刚要行动,葛亚楼左扯一个,右拽一个,把我们拖到阳台上

13、:“来,来,跟我来,看看我种的草莓!”那个不大的阳台上,摆满了黄泥花盆,里面的草莓郁郁葱葱,挂满了果实,红艳艳的。市长夫人手脚麻利地摘了一盘草莓,放在茶几上:“两位兄弟,快来吃,咱自家种的,绿色、环保、无污染。”“不养花草,种草莓!你这市长,雅兴不小!”方凯讥讽地拍着老葛的肩。“别小看这小小的草莓!是它激励着我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葛亚楼凝视着手中的一颗草莓,给我们讲了一段往事。“二十年前,一场瘟疫夺去了父亲的生命,母亲带着我和小妹搬到了小城。她租了一间破旧的阁楼,用拾荒的钱,供我们兄妹上学。邻居的孩子吃草莓,不懂事的妹妹也吵着要。那时的草莓要20块钱一斤,对于一个贫寒的家庭来说,实在是可望而不

14、可即。妹妹大哭了一场,睡着了,母亲也下了楼。母亲再回来时,一头长长的秀发不见了,头发短得如同男人的板寸。她的手里多了两个花盆,两颗草莓苗。她说:记着,自己种的草莓最香甜。那年初夏,那两株草莓开花、结果,我和妹妹吃到了这世上最好吃的水果,同时也将母亲的话铭记在心。”葛亚楼说。面对一个喜欢吃自己种的草莓的人,我知道,那枚祖母绿掏出来也是白掏。告别时,葛亚楼握着我和方凯的手说:“谢谢你们把我当兄弟!”他永远不会知道,那天,他眼神里的那份真诚,是怎样让两个老同学落荒而逃的。几年后,班里搞了一次同学聚会。说起副省长葛亚楼,很多同学跟我们一样,吃过葛家的糖醋鲤鱼,尝过葛家阳台的草莓,还听过那段与草莓有关的

15、往事。(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与方凯、葛亚楼一起毕业,由于拼爹,葛亚楼进了镇政府干了秘书,十年之后当上了市长,而“我”与方凯却无奈留城原地踏步走。B. “我”认为在人脉为王的今天,有个手握实权的官员同学,对自己会有很多好处,所以葛市长刚刚转正,“我”与方凯就急忙去拜访他。C. 小说中的“我”之所以没有送出那枚祖母绿,一是因为市长家的便宴气氛融洽,二是有感于葛市长讲的那段与草莓有关的往事。D. 语言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这篇小说在塑造葛亚楼这个艺术形象时,就善于抓住典型语言来表现他的美好心灵和高尚人品。5. 小说中的葛亚楼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6. 小说通过葛市长之口叙述草莓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4. A 5. 廉洁正直;重情重义,看重同学情、邻里情;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平易近人,不摆官架,不打官腔。 6. 有利于增强小说故事情节的真实性,有较强的说服力;体现出母亲的坚强和教诲对他的人生影响,有利于更好地凸显主人公的清廉正直和艰苦朴素的作风;体现了主人公的自诫、自律,同时也是对同学的诫勉,能够更好地表现“靠双手获得的果实才是最香甜的”这一小说主题;使故事情节更加简洁紧凑。【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