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过高或过低的护理及正确测量方式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121844823 上传时间:2020-02-26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温过高或过低的护理及正确测量方式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体温过高或过低的护理及正确测量方式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体温过高或过低的护理及正确测量方式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体温过高或过低的护理及正确测量方式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体温过高或过低的护理及正确测量方式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体温过高或过低的护理及正确测量方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温过高或过低的护理及正确测量方式(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第四节 体温的监测体温的监测 学学 习习 目目 标标 1 1 掌握掌握体温正常值体温正常值 2 2 掌握掌握发热的热型和处理要点发热的热型和处理要点 3 3 掌握掌握体温过低的护理体温过低的护理 4 4 熟悉熟悉测温的部位和方法测温的部位和方法 5 5 了解了解测温计的种类测温计的种类 复习相关知识 一 体温的形成 一 体温的形成 体温体温 指身体内部的温度 由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调节 维指身体内部的温度 由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调节 维 持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 持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 产热散热 营养物质营养物质 糖 脂肪 蛋白质 糖 脂肪 蛋白质 氧化分解氧化分解 释放能量释放能量 产热

2、产热 1 1 产热产热 增加产热因素 故 热主要是由于人体新陈代谢和骨骼 肌运动产生 二 产热与散热 二 产热与散热 复习相关知识 a a 交感 交感N N兴奋兴奋 代谢率上升代谢率上升 b b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代谢率上升代谢率上升 c c 骨骼肌运动 骨骼肌运动 寒冷环境中寒冷环境中 寒战寒战 产热产热 体温升高体温升高 故 散热器官是皮肤 呼吸 排泄 2 2 散热 散热 1 1 辐射 在低温环境中的主要散热方式 辐射 在低温环境中的主要散热方式 2 2 传导 传导 4 4 蒸发 在环境温度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的主要散 蒸发 在环境温度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的主要散 热方式 热方式 二 产

3、热与散热 二 产热与散热 复习相关知识 人体以物理方式散热人体以物理方式散热 3 3 对流 对流 第一节 体温监测的方法 一 测量方法 可弃式体温计 化学指示点 以最后变蓝色点可弃式体温计 化学指示点 以最后变蓝色点 1 1 体温计的种类 体温计的种类 电子 体温 计 或弃式 体温计 水银体温计 腋表 口表 肛表水银体温计 腋表 口表 肛表 电子体温计 电子感温探头电子体温计 电子感温探头 一 测温方法 体表温度 指人体的外周组织的温度 足手躯干 27 3032 头肝脑 333838 中心温度 指机体内部的温度 较稳 定 舌下 热窝 闭口 勿咬 l l方法 方法 l l时间 时间 3min3m

4、in 二 测量部位 口温口温 l l注意 注意 1 1 婴幼儿 精神异常 昏迷 口腔疾患 口鼻手术 呼 婴幼儿 精神异常 昏迷 口腔疾患 口鼻手术 呼 吸困难者不宜测口温吸困难者不宜测口温 2 2 如有进食 冷热敷 间隔 如有进食 冷热敷 间隔30 30 再测再测 3 3 咬破体温表 清除玻璃碎屑 口服蛋清 牛奶 摄 咬破体温表 清除玻璃碎屑 口服蛋清 牛奶 摄 入入 粗纤维食物粗纤维食物 先擦干腋窝 再放体 温计水银端置腋窝 屈臂过胸 夹紧 腋温 l l方法 方法 l l时间 时间 7 10min7 10min l l注意 注意 1 1 腋窝疾患 出汗较多 肩关节受伤 过度消瘦 腋窝疾患 出

5、汗较多 肩关节受伤 过度消瘦 不宜测腋温不宜测腋温 2 2 如洗澡 腋部做冷热敷 间隔 如洗澡 腋部做冷热敷 间隔30 30 再测再测 二 测量部位 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 肛温肛温 l l方法 方法 l l时间 时间 3min3min l l适用 小儿 昏迷 适用 小儿 昏迷 润滑 将肛 表水银端插 入3 4cm 手 扶 l l注意 注意 1 1 新生儿 新生儿 直肠肛门疾患 手术 腹泻 心肌直肠肛门疾患 手术 腹泻 心肌 梗塞病人不宜测肛温梗塞病人不宜测肛温 2 2 坐浴 灌肠后间隔 坐浴 灌肠后间隔30min30min 二 测量部位 vv鼻咽或深部鼻腔鼻咽或深部鼻腔 常用 随血温变化迅速 受

6、呼吸气常用 随血温变化迅速 受呼吸气 流温度影响 可损伤鼻粘膜流温度影响 可损伤鼻粘膜 vv食管食管 探头在食管下探头在食管下1 31 3时靠近心房 随血温变化迅速 尤时靠近心房 随血温变化迅速 尤 适应于适应于CPBCPB时时 vv鼓膜鼓膜 靠近体温调节中枢 反映中心温度最准确靠近体温调节中枢 反映中心温度最准确 vv皮肤皮肤 各部位温差大 求平均数 反映外周灌注各部位温差大 求平均数 反映外周灌注 二 测量部位二 测量部位 三三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 1 集体测温前后清点数目 集体测温前后清点数目 2 2 根据病情选择测温部位 根据病情选择测温部位 3 3 排除影响因素 排除影响因素 4

7、4 为婴幼儿 危重病人测温时护士应守护 为婴幼儿 危重病人测温时护士应守护 5 5 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符时应监测或测另一部 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符时应监测或测另一部 位作对照位作对照 6 6 不慎咬破体温表要妥善处理 不慎咬破体温表要妥善处理 第二节第二节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 一 正常体温及生理波动一 正常体温及生理波动 F F 9 5 32 9 5 32 F 32F 32 5 9 5 9 部位部位 平均温度平均温度 正常范围正常范围 口温口温37 037 0 98 6 F 98 6 F 36 3 37 236 3 37 2 97 3 99 0 F 97 3 99 0 F 肛温肛温

8、37 537 5 99 5 F 99 5 F 腋温腋温36 736 7 97 7 F 97 7 F 36 5 37 536 5 37 5 97 7 99 9 F 97 7 99 9 F 36 0 37 036 0 37 0 96 8 98 6 F 96 8 98 6 F 一 正常体温 一 正常体温 二 生理变化 体温波动 二 生理变化 体温波动0 5 10 5 1 内内 一 正常体温值及生理变化一 正常体温值及生理变化 1 1 昼夜 昼夜 2 62 6时最低 时最低 14 2014 20时最高时最高 2 2 年龄 年龄 婴幼儿 成年 老年婴幼儿 成年 老年 3 3 性别 女性 男性 女性排卵后

9、 排卵前 性别 女性 男性 女性排卵后 排卵前 4 4 运动 进食后体温升高 运动 进食后体温升高 5 5 其他 环境 情绪 其他 环境 情绪 异常体温异常体温 二二 体温过高 体温过高 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 点上移 产热增加 散热减少 导致体温超过正点上移 产热增加 散热减少 导致体温超过正 常范围 常范围 体温过高 又称发热 体温过高 又称发热 异常体温异常体温 发热发热 原因原因 临床上分为两大类 感染性 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 真菌感染 非感染性 肿瘤 血液病 变 态反应疾病 产热 与散热异常及体 温调节中枢障碍 分为四种 分

10、为四种 以口温为标准 以口温为标准 异常体温异常体温 发热发热 分度分度 u u 低热低热 37 5 37 937 5 37 9 u u 中热中热 38 0 38 9 38 0 38 9 u u 高热高热 39 0 40 939 0 40 9 u u 超高热超高热 41 41 人体最高耐热为40 6 41 4 高达43 则 很少存活 直肠温度持续超过41 可引起永 久性脑损伤 异常体温异常体温 发热发热 过程过程 高热持续期高热持续期 体温下降期体温下降期 分为三个阶段 分为三个阶段 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期 特点特点表现表现 产热 散热 体产热 散热 体 温上升 温上升 皮肤苍白 干皮肤苍白 干

11、 燥 畏寒燥 畏寒 寒战 寒战 产热产热 散热 体温维散热 体温维 持在较高水平持在较高水平 热性面容 心率增加 头热性面容 心率增加 头 痛 惊厥 昏迷 恶心 痛 惊厥 昏迷 恶心 便秘 腹胀 口干 尿少便秘 腹胀 口干 尿少 散热 产热 体散热 产热 体 温下降 温下降 大量出汗 皮肤潮湿 皮肤温大量出汗 皮肤潮湿 皮肤温 度降低度降低 防止虚脱防止虚脱 异常体温异常体温 发热发热 热型热型 稽留热稽留热 特点特点 T T 持续在持续在39 4039 40 持续数天持续数天或数周或数周 24h24h波动范围不波动范围不 超过超过1 1 常见病常见病 急性传染病急性传染病 如 伤寒如 伤寒

12、肺炎球菌性肺肺炎球菌性肺 炎炎 异常体温异常体温 发热发热 热型热型 弛张热弛张热 特点特点 l l高温在高温在39 39 以上以上 l l24h24h波动范围波动范围 超过超过1 1 以上以上 l l最低最低T T仍高于仍高于 正常正常 常见病常见病 败血症败血症 化脓性感染化脓性感染 异常体温异常体温 发热发热 热型热型 间歇热间歇热 特点 特点 l l高热与正常体温高热与正常体温 交替有规律地交替有规律地 反复出现反复出现 l l高温在高温在3939 以上以上 数小时或几天数小时或几天 l l低温在正常范低温在正常范 围或以下数小围或以下数小 时或几天时或几天 常见病 常见病 见于疟疾见

13、于疟疾 异常体温异常体温 发热发热 热型热型 不规则热不规则热 特点特点 l l发热无规律发热无规律 l l持续时间不定持续时间不定 常见病常见病 流感流感 肿瘤肿瘤 病情观察病情观察 异常体温异常体温 发热发热 高热病人处理高热病人处理 测量体温 测量体温 高热病人高热病人每每4h4h测测T T一次一次 T T恢复正常恢复正常3d3d后后改为改为每日每日4 4次次 物理降温物理降温30min30min后测后测T1T1次次 观察观察P P R R BPBP 伴随 伴随 症状 发热的原因及治疗症状 发热的原因及治疗 效果效果 异常体温异常体温 发热发热 采取药物和物理降温采取药物和物理降温 较好

14、的是物理降温 较好的是物理降温 T T 3939 冰敷冰敷 T T 39 539 5 酒精擦浴酒精擦浴 异常体温异常体温 发热发热 异常体温异常体温 发热发热 高热病人处理高热病人处理 降温降温 异常体温异常体温 发热发热 高热病人处理高热病人处理 补充营养 水份补充营养 水份 高热量 高蛋白 高维生素高热量 高蛋白 高维生素 易消化流质或半流易消化流质或半流 少量多餐少量多餐 多饮水 每日多饮水 每日3000ml3000ml 必要时按医嘱静脉补液必要时按医嘱静脉补液 异常体温异常体温 发热发热 高热病人处理高热病人处理 促进舒适促进舒适 休息 减少消耗 高热者卧床休息 休息 减少消耗 高热者

15、卧床休息 口腔护理 唾液分泌减少 抵抗力差 口腔护理 唾液分泌减少 抵抗力差 易发生口腔感染 保持口腔清洁 易发生口腔感染 保持口腔清洁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 干燥 防压疮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 干燥 防压疮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 经常探视病人 耐心解释 安慰 经常探视病人 耐心解释 安慰 异常体温异常体温 三 体温降低三 体温降低 体温过低体温过低 T 36T 36 体温不升体温不升 T T 35 35 以口腔温度为例 轻度低温 亚低温 中度低温 深度低温 致死温度 35 33 32 28 28 23 25 分度分度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减少或散热产热减少或散热 增加增加 体温调节中枢尚未

16、发育成熟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 疾病或创伤疾病或创伤 低温环境低温环境 低温麻醉和药物中毒低温麻醉和药物中毒 2 2 病因病因 三 体温降低三 体温降低 体温降低对机体不良影响体温降低对机体不良影响 外周血管收缩 诱发心律失常 心肌抑制 诱发寒战并增加耗氧量 改变血液粘稠度 加重脏器缺血 影响凝血机制 讨论 体温过低时患者 会有哪些表现呢 u u皮肤 白 紫 凉皮肤 白 紫 凉 呼吸心率减慢 血压降低呼吸心率减慢 血压降低 意识改变甚至昏迷意识改变甚至昏迷 异常体温异常体温 三 体温降低三 体温降低 处理处理 1 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生命体征每小时监测生命体征每小时1 1次次 2 2 保暖 新生儿置暖箱中保暖 新生儿置暖箱中 3 提高室温22 24 4 4 热饮 输注温暖溶液热饮 输注温暖溶液 5 营养支持 6 维持循环稳定 降低氧耗 提高缺氧耐受性降低氧耗 提高缺氧耐受性 减轻脑水肿和肺水肿减轻脑水肿和肺水肿 提高血氧含量提高血氧含量 改善心功能改善心功能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 1 1 目的目的 心搏骤停后脑复苏心搏骤停后脑复苏 颅内大手术后颅内大手术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