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重点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21835723 上传时间:2020-02-2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吉安市重点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西省吉安市重点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西省吉安市重点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西省吉安市重点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西省吉安市重点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吉安市重点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吉安市重点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安市重点高中2020届高二年级联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载: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因不肯对楚成王的军队“半渡而击之”导致惨败。然公羊传对此事的评价是:“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由此可见A. 宋军军事实力不如楚军B. 周礼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C. 春秋时对礼制的敬畏D. 宋军乎师出有名以避免树敌【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体现的是公羊传对宋襄公在战争中的君子行为的赞同,强调的是春秋时对礼制的敬畏,C选

2、项符合题意;宋军军事实力不如楚军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宋国国君对楚军的礼让导致整个战斗的失败,A选项排除;周礼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未涉及,B选项排除;材料并未强调宋军作战的借口,D选项排除。2.中国历史中有一个重要的历史概念“封建”。下列有关“封建”的叙述错误的是A. 封建制度是古汉语“封建”的原始含义B. 古文献中的“封建”即分封制,指封“土”而建“国”C. 现在所说的封建多半是贬义词,是保守与落后的代名词D. 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封建”的含义最早的含义是封邦建国,也就是分封制,A选项错误,符合题意;结合上

3、述分析可知B选项正确,排除;现在强调的封建是针对近代化而言的,体现的是保守和落后,C选项正确,排除;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说法正确,D选项排除。3.“太尉”始于秦朝,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是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但秦朝实际上并没有人担任太尉。其原因可能是A. “太尉”可能会对皇权构成威胁B. 秦朝改变了“重文轻武”的政策C. “太尉”在秦朝主要由皇帝兼任D. 长期兼并战争导致军事人才匮乏【答案】A【解析】由于太尉是掌管军事的最高中央官员,所以对于刚刚通过战争而建立的秦朝皇帝秦始皇而言,如果任命一个军事才能高的人来担任太尉,将会有可能威胁到自身至高无上的皇权,故选A;BC

4、D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4.史载唐高宗在位时期处理的政务,将近300件,发现其中20多件有武则天参加,但大多是有关外戚和后宫的事务,而任命宰相、将领等重要事务,都由唐高宗亲自处理,材料主要表明A. 武则天干预朝政较为合理B. 唐高宗临朝主政不决事C. 武则天政绩实在乏善可陈D. 国事政务由唐高宗主导【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武则天处理大多是有关外戚和后宫的事务,由此可见,武则天干预朝政较为合理,但不是材料主旨信息,故A项错误;唐高宗临朝主政也决断大事,故B项错误;武则天的政绩不是材料信息的主旨,故C项错误;唐高宗在位时期处理的政务,将近300件,发现其中20多件有武则天参加,其余由高宗

5、处理,故D项正确。5. 八世纪初中期,唐朝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背景是( )A. 平定“安史之乱”的影响B. 军政合一地方机构设置的影响C. 对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政策所致D. 加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所致【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八世纪中期,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事件就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节度使把持地方大权,它的平定并没起到实质作用,所以A选项排除。B选项不是主要因素;C选项是客观因素,是外部因素。D选项是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即节度使拥有大权是出于加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的需要,所以本题选择D选

6、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安史之乱【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6. 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并且还有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由此可见,宋代通判A. 兼有地方行政权和垂直监察权B. 拥有对地方守臣的领导权和司法权C. 资料不可靠,通判只在唐朝存在D. 单独掌握地方军政财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指的是通判具有部分地方行政权,“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可以

7、得出其具有垂直监督权,故选A项。BD不符合题中材料本意,C不符合史实,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官制7. 柏拉图认为,让哲学家的智慧受缚于法律僵硬的形式和教条,就等于让真知识服从于“意见”,让大智慧屈从于习俗与偏见。法律是因为一般人固有的缺陷而设立的,而哲学家却没有这样的缺陷。柏拉图的上述观点A. 提倡哲学家主导法律的制定B. 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威C. 表达对现实不良政治的不满D. 开创理性主义的传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法律是因为一般人固有的缺陷而设立的,而哲学家却没有这样的缺陷”。一定的政治学说都是受现实政治和文化背景制约的。柏拉图认为,哲学家不应该受到

8、法律教条的束缚,要追求真理,坚持自己的看法,主张由知识与道德贵族等少数人统治城邦,重正义尚知识,重视人治贬斥法治。材料表达了柏拉图对雅典不良政治的不满。因此选择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弊端8.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的世界与伊斯兰教的世界持续敌对。但是自从欧洲开辟直接驶往东洋的航路后,发现了第三个世界。对于因为宗教争端而长期感到无益之苦恼的欧洲人来说,这个世界所推行的儒教世界观是值得羡慕的。于是,他们把它理想化、空想化,让它承担起打破欧洲现状的革命的角色。”作者这里主要是分析:A. 儒教推动欧洲近代化B. 欧洲殖民扩张的动力C. 人文主义发展的因素D. 宗教对抗的历

9、史渊源【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依据材料文字“这个世界所推行的儒教世界观是值得羡慕的”可知,欧洲学习的是儒家思想的世界观,儒家思想宣传“仁”的思想,肯定人的价值,再依据材料文字“它承担起打破欧洲现状的革命的角色”可知,欧洲人用儒家思想进行了思想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思想革命指的是文艺复兴运动,宣传的是人文主义思想,儒家思想在欧洲的传播有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C正确。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其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儒家思想显然不能直接推动欧洲的近代化,A项排除。题干信息与欧洲殖民扩张的动力无因果关系,B项排除。材料体现

10、的意思是儒家思想是欧洲人解决宗教对抗的良方,而不是宗教对抗的原因,D项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的发展影响9.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梁启超一生“有定则,无定见,无定行”。定则是爱国之心、立宪之志和新民之道,在此定则下,其见解、行动是不断流变的:维新-保皇-君主立宪-护法-民主共和。这一事例主要体现了A. 近代救国道路曲折探索B.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C. 近代中国新旧交替特征D. 近代政界政客投机钻营【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及材料可知,梁启超为了达到救国的目的,随着形势的变化其见解和行为也有所变化,即“维新保皇君主立宪制护法民主共和”,体现了梁启超对近代救国道路的曲折探索,故A项

11、正确;材料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没有体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近代中国新旧交替特征,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梁启超思想的进步,而不是投机钻营,故D项说法错误。10.1938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发表告全国学生书,指出:“国防之内涵,并不限于狭义之军事教育,各级学校之课程不为必须培养之基本知识,即为所由造就之专门技能,均各有其充实国力之意义。纵在战时,其可伸缩者亦至有限,断不能任意废弃,致使国力根本动摇,将来国家有无人可用之危险。”材料表明国民政府战时教育的基本方针是A. 为中华民族持久抗战储备人才B. 与国民政府的抗战路线相呼应C. 强化国民政府在大学的党化教

12、育D. 战时抗敌教育与战后建国教育相统筹【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国防之内涵,并不限于狭义之军事教育”“各级学校之课程不为必须培养之基本知识,即为所由造就之专门技能,均各有其充实国力之意义”表明战时教育不仅仅需要满足抗战救国,更需要满足战后建设,故D正确;A不符合材料“各级学校之课程不为必须培养之基本知识”,排除;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抗战路线是片面抗战路线,材料无法体现国民政府战时教育的基本方针具有片面性,B错误;C与材料无关,排除。11.1958年7月,红旗杂志报道,“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以供给制为主,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几个月后,原来宣传的许多优越性开始走向

13、反面。“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 各阶层组合为一体与专业化分层相背离B. 农民身份固定化与社会身份流动相背离C. 社会生活单一化与多样发展方向相背离D. 公社忽视了农民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材料“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以供给制为主,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初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政社合一”、“一大二公”的管理体制,忽视了人民的个人需求,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导致人民公社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D选项符合题意;人民公社内部分有工、农、商、学、兵等不同专业,可以体现专业化分层,人民公社分为城市人

14、民公社和农村人民公社,市民阶层和农民阶层有分层,A选项排除;BC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不是导致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排除。12.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上述历史现象实质上反映了A. 民族国家利益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B. 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C. 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D. 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之间分歧严重【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体现了

15、超越国家倾向,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体现了对国家利益的维护,故D项正确。AB材料没有体现,C是现象,排除。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欧共体【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3.德国分裂后,联邦德国期望依靠美国和北约组织的支持来实现统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主动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以“缓和、均势与联盟”为基础的新东方政策逐渐成熟。导致这一外交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苏联对外扩张的加剧B.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C. 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D. 欧洲国家逐步走向联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对材料进行解读、分析、判断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新东方政策反映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和经济 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70年代初,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苏联实力增强,欧洲伴随经济地位提升谋求政治外交独立的相关史实。A项非主要因素,C项表述错误,D项反映史实为50年代。故选B。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