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21829034 上传时间:2020-02-26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2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18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18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18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18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福建教师招考材料整理(二)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模块1教育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实施时间:1995.9.1立法宗旨: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原则: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继承和吸收优秀文化成果的原则,教育公益性原则,教育和宗教分离的原则,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帮助特殊地区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原则,鼓励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推广普通话的原则,奖励突出贡献原则。基本制度:学校基本制度,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扫除文盲教育制度,教育督导制度。)(

2、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实施时间:2006.9.1。性质: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公共性,基础性)(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实施时间:1994.1.1。权利和义务: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得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遵纪守法义务,教育教学义务,教书育人义务,尊重人格义务,保护学生合法义务,提高业务水平义务。)(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时间:1992.1.1。基本原则: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政治权利,受教育权,诉讼权。)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教育和保护相结合。)(5)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令第10号)(实施时间:2000.9.23。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时间:2001.6.8。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方针: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强大动力),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之列。战略主题

4、: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8)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强化教育保障,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9)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标准的基本内容包含“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三个层次,即“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六十一项基本要求”。“三个维度”是“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10)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制定和颁布纲要有三个方面的需要。一是贯

5、彻落实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需要。二是规范和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的需要,三是构建中小学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的需要。纲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公共安全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第二部分是“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是“实施途径”,第四部分是“保障机制”。)(11)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3号)(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一)构建学校安全工作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保障学校安全工作规范、有序进行;(二)健全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事故预防措施,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不断提高

6、学校安全工作管理水平;(三)建立校园周边整治协调工作机制,维护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四)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五)事故发生后启动应急预案、对伤亡人员实施救治和责任追究等。)2教师职业道德(1)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作用:对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对教育对象的教育作用,对社会文明的示范作用,对教育修养的引导作用。基本内容: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对待学生的道德,对待教师集体的职业道德,对待自己的道德。)(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加强学习(必要途径),躬身实践(基础),树立榜样(重要方法),学会反思(重要方法),努力做到慎独(最高层次)。)(3)

7、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爱国守法(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本质要求),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内在要求)终身学习(不竭动力)。)(4)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对象: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的在职教师。内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程序和方法:成立考核小组(教师代表人数不少于考核小组成员的一半)组织评议,综合评定,确定等次。考核等次:优秀,合格,不合格。)(三)教育学模块1教育学及其发展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当代教

8、育学理论的新发展:赞科夫的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的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2.教育及其发展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联系;具有自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2)古代社会的教育: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出现了专

9、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a.古代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形成了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春秋私学的发展;宋代产生的程朱理学经元到明清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五经”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b.古印度:和宗教紧密相关;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c.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d.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古雅典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军事训练和政治道德为主。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3)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10、: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天文,音乐,几何,算术(4)近代社会的教育:16-19世纪末,世界进入到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育世俗化。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5)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d.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a.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

11、需要的人。b.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c.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a.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c.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选择d.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a.教育再生产劳动力b.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教育与社会的科学技术的关系教育和科学技术a.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b.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c.科学技术影响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d.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a.

12、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b.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c.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d.教育具有推进科学研究成果的开发利用。(4)教育和文化文化对教育的影响a.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b.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c.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教学的文化功能)a.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b.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的作用c.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d.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4.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概念: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个体身

13、心发展具有社会实践性和能动性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a.内发论: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威尔逊、格塞尔弗洛伊德)b.外铄论: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荀子、洛克、华生)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a.顺序性(如身体发展由中间到四肢,心理发展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不可陵节而施)b.阶段性(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分阶段进行,儿童,少年的教育方式要不同,最近发展区)c.

14、不平衡性(发展速度(身高体重、生理方面)在各个时间不同。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d.互补性(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e.个别差异性(男女性别、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a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b.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c.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d.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

15、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内因和动力)5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概念对受教育者的总体要求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各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狭义: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的作用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指出在制定教育目的以个人为出发点,强调发展自我;(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社会本位论,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为出发点;(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