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参考题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121796891 上传时间:2020-02-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参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参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参考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参考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参考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参考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参考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李小融)题库第一章1学校教育心理学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学习基本理论;各种类型的学习;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学习的影响因素;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与评定。3简述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5-8)概括而论,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具体来说,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B、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C、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D、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教育

2、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开始。5简述现代西方学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10-11)A、学与教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研究的中心问题。B、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之中,比较重视研究较为复杂的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方法越来越先进。C重视研究教学的心理学问题,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习得个别指导(因材施教)问题。D、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对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增多,对学习的条件也有较系统的研究。E、人本助于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第二章1个体社会化(20)是指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

3、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使人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2现代教育表现出两条最基本的发展趋势:形成终身教育制度;以使学生“学会学习”为主要任务。3(学会学习)是现代人个体发展的关键。4学生个人心理的发展目标是要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5课(23)课的含义: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它包括三个要素,即一定时间、教师和学生及师生相互作用。课的组成:(1)内容输入(2)师生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3)经验输出6(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7简述有效教学的指标。(23-24)A、清晰而明确地组织教材。B、清晰

4、地阐述学习目标。C、有目的地选择和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D、学生从事创建性的活动。E、师生均有方向感。F、有令人愉快的气氛。G、有对工作的认真严肃感。H、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相互尊重。I、个人学生得到照顾。8最为重要的学生集体是(班集体)。9学生班集体具有育人的目的性、组织的指令性、成员发展的相似性、活动的整体性与独立性相结合、伙伴关系的平等性和教师的影响性等特征。10学生班集体的形成要经历组建阶段、形核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11简述教师应该在哪些方面指导与运用班集体。(27-28)A、利用教师对班级的期望,使学生加强对自己班级的期望B、利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C、利用

5、教师对学生的接纳与爱护,促进学生自建的友爱与团结D、利用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发展与修正学生的共同行为标准E、利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增强学生间彼此沟通的能力F、利用师生和班级共同奋斗的目标,加强学生间相互合作、团结一致的精神。12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内部一致性、情感依赖性、有突出的领袖人物。13(社会测量法)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若提出。14简述教师承担的多重角色。(35-38)A、教员B、学生模仿的榜样C、课堂的管理者D、办事员F、团队活动领导者E、公共关系人员G、学者与学习者H、社会心理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I、父母J、权威人物15简述教师管教学生过程中的误区。(41-42

6、)16简述我国教师的心理特征。(44-45)A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B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情感C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D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E观察锐敏,善于了解学生17简述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45-47)(一)教师应具备的能力:A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B还应有组织班集体,了解或研究学生以及进行家长工作的能力。(二)表现在情感和意志以及其他方面的心理品质:A忠于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B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C要有耐心和信心D乐观、活泼的性格E公正不自私18课堂师生交往的特点:正式交往;代际交往;“一对多”式交往。19课堂交往障碍包括:语言障碍;心理障碍;角色地位

7、障碍;交往技能障碍;课堂结构障碍。第三章1(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2简述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观。(61-62)3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包括三个基本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4简述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64-65)5中小学教师职业最重要的专业特征是:懂孩子、爱孩子;会教书;会育人。6教师发展的两大方向:专业化;人性化。7学习目标(71)8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泰勒)是当今学习目标之父。9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启动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聚合功能。10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价值性标准;可能性标准;低耗性标准;丰富性标准;就高性标准。11简述教育目标分类理论。(81-85)

8、(一)认知的教育目标分类:布鲁纳A知识B理解C应用D分析E综合F评审(二)情感的教学目标:柯拉斯沃A接受B反应C评价D组织E价值的性格化(三)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齐卜勒A整个身体的运动B协调细致的动作C非语言交流D言语行动第四章1发展(87)2发展的方向:头尾梯度;近末梢梯度。3发展的最本质的倾向表现为(分化与整合的过程)。4发展的一般趋势:综合的分化;平衡化;概念化;社会化;个性化。5简述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92-96)6儿童心理年龄特征(96)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感觉运动阶段;思维准备阶段;思维阶段;抽象思维阶段。8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观点与(蒙台梭利)的思想类似。9皮亚杰和蒙

9、台梭利的思想已经体现在英国小学或幼儿学校;开放教室;自由学院。10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核心原理是(新生论原理)。11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13-114)第五章1(学习理论)是学校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2人类的学习(119)3学生学习的特点:间接性;组织计划性;有效性;年龄差异性;面向未来特性。4简述日常对学习的片面理解。(131-133)5试误说(135)6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7条件反射学说是由(巴甫洛夫)创立的。8操作条件反射概念是由(斯金纳)提出的。9社会学习(143)10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156-157)11简述布鲁纳的

10、认知发现学习理论。(158-167)12布鲁纳认为,学习包含三种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换,检查知识是否恰当和充实。13布鲁纳认为(语言学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14布鲁纳提出三种表征模式:动作性模式;肖像性模式;符号性模式。15发现学习(164)16简述发现学习的定义与作用。(164-165)17奥苏贝尔指出,(有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18有意义学习(168)19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标准和条件。(169-172)20有意义学习的类型: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21概念学习可分为(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形式。22概念形成(174)23年幼儿童获得概念的典型方式是(概

11、念形成)。24奥苏贝尔认为,同化模式包括: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并列结合学习。25布鲁姆提出(掌握学习)的概念。26加涅的五阶段学习分类:智慧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27加涅认为,课堂教学应以(智慧技能)为中心。28简述加涅指导学习的程序。(198-199)29(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30简述人本主义的教育主张。(204-205)第六章1学习迁移(209)2根据迁移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3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以把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4根据前后学习的难度差异,可以把迁移分为(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

12、。5形式训练说(214)6共同要素说(215)7(桑代克)提出了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8(贾德)提出了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9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217-219)10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措施。(221-225)11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12(艾宾浩斯)发现了(遗忘曲线)。13遗忘曲线(226-227)14记忆恢复(229)15遗忘产生的原因:生理原因;记忆痕迹衰退;干扰说。16简述克服遗忘的传统策略。(231-233)17过度学习(233)18动机性遗忘理论(236)19根据阿特金森希弗林模式,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部分组成。20短

13、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转化存在三个关键环节:复述、编码和检索。21影响编码的因素:学生特征;刺激模式;学生已有知识和教学任务;教材内容和结构;教学辅助手段。22有意义遗忘理论揭示出两条原则:新的观念向旧的稳定观念还原;较具体的观念向概括程度高的观念还原。23认知结构(255)24在有意义学习中,(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始终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25认知结构的变量:可利用性;原有观念的稳定性与清晰性;新旧观念的可辨别性。26先行组织者(258)27组织者可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类。第七章1知识掌握的过程包括: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2知识理解的水平包括:字面理解;解释性理解;

14、批判性理解;创造性理解。3简述促进学生理解效果的教学措施。(269-276)4技能(280)5根据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6简述技能形成的影响因素。(282-283)7智力活动的阶段:活动定向阶段;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阶段。8高原现象(292)9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知识和方法障碍;思维障碍;情绪和身体障碍。10简述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方法。(299-300)11简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300-302)12创造性思维(303)13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关系最为密切。14发散思维(303)15发散思维的特征:变通性;独创性;流畅性。16简述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和培养方法。(303-305)17隐蔽课程(311)第八章1学习动机(315)2(学习动机)是学习积极性的核心内容。3(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4学生成就动机的来源:认知需要;自我提高需要;附属需要。5结合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31-342)6简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335-336)7简述学习评定中的注意事项。(337-338)8直观教学(349)9直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