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游记的奇幻美和诙谐性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121796222 上传时间:2020-02-2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西游记的奇幻美和诙谐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论西游记的奇幻美和诙谐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论西游记的奇幻美和诙谐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论西游记的奇幻美和诙谐性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论西游记的奇幻美和诙谐性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西游记的奇幻美和诙谐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西游记的奇幻美和诙谐性(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西游记的奇幻美和诙谐性作 者 张开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职称 教授 邮 编457000 联系电话 论西游记的奇幻美和诙谐性张开摘要: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它又是一部神魔小说。以其生动的形象、奇幻的境界、诙谐的笔调,怡神悦目、启迪心志,一直被读者所珍视。诙谐性是其一大艺术特色,其不仅在形象描绘中表现出丰富多彩的诙谐性,同时其中穿插的大量游戏笔墨,使全书充满着奇幻美以及喜剧色彩和诙谐性,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格调。通过古怪鲜明的人物形象,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而表现出了一个带有现实主义意味的神话世界。小说在浓郁的浪

2、漫主义色彩背后所透射出的正是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关键词:西游记; 奇幻美; 诙谐性; 人生哲理 西游记是一部老少欢迎、妇孺皆爱的作品,面对各种层次的欣赏者,尤其能体现出其多重价值。在我国丰富的古典文学遗产中,没有一部作品能像这部巨著这样拥有广泛的喜爱者,特别是受到少年儿童的欢迎。多少年来,人们对西游记的研究可谓详尽矣!从小说来源及作者的考证,小说的社会意义,小说的主题,到小说的艺术成就,小说的人物形象,小说的情节结构,一直到小说的神魔结构,小说的世俗化,小说的幻想艺术,小说的宗教色彩等,可谓形形色色、林林总总,从各方面对西游记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它作为一部累积型的长篇小说,其整体内含十分丰富的。

3、它有总体性的寓意,也有局部性的象征。一 、 诡异想象极度夸张的奇幻美儒家文化向来以入世为宗旨。“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求实精神,影响了人们对神话的理解。道教兴起之后,对中国神话又进行了一番改造。一些神话人物又成为道教的崇信神。然而,奇幻文学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1奇幻描写不是为了渲染耳目,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而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美猴王通过各种艺术载体的传播,早已誉满全球,风靡不衰,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脍炙人口的童话艺术形象相媲美。西游记所以能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效应,不仅是因为它将故事人物作了神怪化、动物化的处理,而且是由于作者在虚拟广阔而庞杂的艺术世界时,表现了超凡的艺术

4、想象力。这就是一部属于儿童的、充满童话色彩的、也能够吸引成年大众的“西游”。也就是说,从艺术表现形式和大众在接受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兴趣来看,它首先是一部神话的“西游”。在这里,环境是天上地下、龙宫冥府、仙地佛境、险山恶水;形象多身奇貌异,似人似怪,神通广大,变幻莫测;故事则上天入地,翻江倒海,兴妖除怪,祭宝斗法;作者将这些奇人、奇事、奇境熔于一炉,构筑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展现出一种奇幻美。这种奇幻美,看来“极幻”,却又令人感到“极真”。因为那些变幻莫测、惊心动魄的故事,或如现实的影子,或含生活的真理,表现得那么入情入理。那富丽堂皇、至高无上的天宫,就像人间朝廷在天上的造影;那等级森严、昏

5、庸无能的仙卿,使人想起当朝的百官;扫荡横行霸道、凶残暴虐的妖魔,隐寓着铲除社会恶势力的愿望;歌颂升天入地、无拘无束的生活,也寄托着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理想。小说中的神魔都写得有人情,通世故。像“三调芭蕉扇”写铁扇公主的失子之痛;牛魔王的喜新厌旧;铁扇公主在假丈夫面前所表现的百般无奈,万种风情;玉面公主在真丈夫面前的恃宠撒娇,吃醋使泼,真是分不清是在写妖还是写人,写幻还是写真。这正如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的批语所指出的:西游记中的神魔都写得“极似世上人情”,“作西游记者不过借妖魔来画个影子耳”(第七十六回总批)。这部小说就在极幻之文中,含有极真之情;在极奇之事中,寓有极真之理。他就是一孙悟空在取经

6、过程中,仍然保持着鲜明的桀骛不驯的个性特点。这正如在第二十三回中猪八戒对他的评价:“我晓得你的尊性高傲。”他不愿处于“为奴”的地位(第七十一回),从不轻易地对人下拜,“就是见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我也只是唱个喏便罢了”(第十五回)。至于一般的神灵更是不放在眼里,稍不称意,就要“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同上)作为一个皈依教门的和尚,却还把闯地府、闹天宫当作光荣的历史屡加夸耀;对于那个专用来“拘系”、“收管”他,不让他“逍遥自由耍子”的紧箍儿,则一直念念不忘能“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第一百回)。这都表现了取经路上的孙悟空还是那样的反对束缚、尊重自我

7、和向往自由,具有一种强烈的个性精神。但是,这时的孙悟空毕竟不同于先前的齐天大圣,他已肩负着协助唐僧去西天取得真经的崇高使命。这八十一难有不少是模式相同的,前后很难找到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因而给人以一种循环往复的感觉。这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是用来作为修心过程中障碍的象征。它是一只石猴在神化与人化的交叉点上创造出来的“幻中有真”的艺术典型。西游记中的神魔形象之所以能给人以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很重要的一点是注意把人物置于日常的平民社会中,多色调地去刻画其复杂的性格。比如孙悟空身上也有诸多凡人的弱点,言谈中时见市井粗话、江湖术语和商人行话。但他主要作为一个理想化、传奇性的英雄,作者让

8、他超越了凡人的感官欲望。他的弱点一般是气质性的,而不是出于个人感官的贪求。与孙悟空不同,猪八戒尽管是天蓬元帅出身,长得长喙大耳,其貌不扬,却更像一个普通的人,更具浓厚的人情味。他本性憨厚、纯朴,在高老庄上干活“倒也勤谨”,帮高家“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耕田耙地,种麦插秧,创家立业”。在取经路上,一担行李,始终由他挑着。在斩妖除怪的战斗中,他是悟空的得力助手。初入取经队伍,就一钉钯把虎怪的头颅筑了九个窟窿。大战流沙河时,他“虚幌一钯,佯输诈败”,在勇敢中也常耍一点聪明。在顽敌面前,从不示弱,即使被俘,也不屈服,虽受气而“还不倒了旗枪”,不失为英雄本色。八百里荆棘岭,仗他日夜兼程开道;七绝

9、岭稀柿同,靠他顶着恶臭拱路。十万八千里取经道上,他有苦劳,也有功劳,最后理所当然地取得了正果。但是,他的食、色两欲,一时难以泯灭;偷懒、贪小,又过多地计较个人的得失。看到美酒佳肴、馒头贡品,常常是流涎三尺,丢人现眼,还多次因嘴馋而遭到妖怪的欺骗。遇见美色,就更是心痒难挠,出乖露丑,乃至快到西天了,还动“淫心”,扯住嫦娥道:“姐姐,我与你是旧相识,我和你耍子儿去也。”(第九十五回)他偷懒贪睡,叫他去化斋、巡山,却一头钻进草丛里呼呼大睡。一事当前,不顾同伴的安危,先算计自己不要吃亏,有时因此而临阵逃脱。他还偷偷地积攒“私房”钱,有时还要说谎,撺掇师父念紧箍咒整治、赶走大师兄,或者自己嚷着“分行李”

10、,散伙回高老庄。他的这些毛病,往往是出于人的本能欲求,反映了人性的普遍弱点。这无疑有落后、自私、狭隘的一面,但同时往往能获得人们的理解和同情。他不忘情于世俗的享受,但还执著地追求理想;他使乖弄巧,好占便宜,而又纯朴天真,呆得可爱;他贪图安逸,偷懒散漫,而又不畏艰难,勇敢坚强;他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英雄,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显然,西游记用多角度、多色调描绘出来的猪八戒这一艺术形象,充满了童话中天真烂漫的乐观情调。 可以说,整部小说夸张到极致,奇幻到极致。可是人们长久以来却爱不释手,那是因为虽真真切切,极幻极真,却奇寓有实,幻源于真。天宫亦朝廷,神仙即百官;妖魔是恶霸的幻影,取经人秉英雄的本性

11、。二、滑稽诙谐的艺术风格很多人对小说中体现出的“亦谐亦谑,寓嘲寓讽”的风格并不大重视,例如胡适。他经过考证和研究,认为:“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着一点诙谐意味,能使人开口一笑”,“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它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全文以诙谐滑稽为宗旨”。这种看法诚然有它的一定道理,但却有失偏颇。在今天看来,玩世主义并不一定是西游记诙谐滑稽的准确概括。因为,玩世主义是以消极的态度轻蔑世事、游戏人生的,而西游记的社会态度和人生哲学却是积极向上的。它不只是对社会生活作旁观的、不负责任的挖苦和批评,而且对理想人物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实际上,西游记的诙

12、谐性是一大特色。所以说,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能“以戏言寓诸幻笔”(任蛟西游记叙言),中间穿插了大量的游戏笔墨,使全书充满着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这种戏言,有时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无关乎作品主旨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只是为了调节气氛,增加小说的趣味性。西游记的形象描绘中所体现的诙谐性是丰富多彩的。就其表象内容,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滑稽意味。胡适西游记考证说西游记的长处“就是它的滑稽意味”。古人解释“滑稽”,训“多智”,复训“俳谐”。没有微言大义的谐语和科诨式的描写在作品当中普遍存在。如第二十六回,福、禄、寿三星来五庄观,八戒上前取笑寿星,把自己的僧帽套在寿星的头上笑说“加冠进禄”,

13、寿星、福星骂他是“夯货”,他倒说人家是“奴才”。随意点染,却处处妙趣横生。又如第三十六回,取经投宿宝林寺,五百和尚排队出门迎接唐僧师徒,也非常滑稽。“有的披了袈裟;有的着了偏衫;无的穿着个一口钟直;十分穷的,没有长衣服,就把腰裙接起来两条披在身上”,悟空便问和尚穿什么衣服,那和尚道没有裁缝是自家做的“一裹穷”。这些笔墨,多是据情节的发展和内容的变化信笔穿插,随意发挥,却往往能引发许多诙谐性意趣,能给读者以感染,使读者自然产生愉悦之情。第二,幽默感。幽默感和滑稽意味不同在于,滑稽意味偏重于外在表现形式,而幽默感则是一种精神现象,它既有滑稽意味的诙谐风趣,又有滑稽意味所没有的某些深邃和含蓄。西游记

14、的幽默感最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两个光彩夺目的幽默人物形象,悟空和八戒的共同性格特征是幽默感。鲁迅关于猪八戒一文,说“猪八戒真是懒汉的代表人物”。7八戒也承认自己“贪闲好懒”,然在西游记里八戒懒得可笑而不是可恶,原因在于他既虚伪又天真。如第三十一三回平顶山巡山一节,是其懒得最风趣的一回。妖怪当前,八戒挑肥拣瘦,自愿巡山,却又一路走一路发恨:“大家取经,都要成正果,偏是教我来巡甚么山!哈!哈!哈!晓得有妖怪,躲着些儿走。还不够一半,却教我去寻他,这等晦气哩!我往那里睡觉去,睡一觉回去,含含糊湖的答应他,只说是巡了山,就了其帐也。”后找了个山凹睡觉却被悟空作弄了一番。这里八戒的发牢骚,充分地流露了他内

15、心深处的某种不良习气,使诙谐性更浓厚,读者看罢更觉可笑。第六十一回,悟空从罗刹女手中骗得芭蕉扇,回来时,不知牛魔王变成八戒出现在他面前,结果被骗。如被骗的大八戒,那诙谐意味就大为逊色了,因八戒本就是一个呆头呆脑容易上当的角色,而这里恰是常喜作弄人的鬼灵精悟空上了当,使这一形象更完美、更饱满。第三,冷嘲热讽。冷嘲热讽的锋芒指向是具有社会性原因的弊病,其是对这种弊病和产生这种弊病的社会根源的斥责和批判。第十一回,唐王入冥的故事中,怨魂索命的呼声,揭穿了封建帝王“受命于天”的谎言,嘲讽了封建社会残酷的王位之争和纠缠整个社会的人情恶俗。这是一则讽时政的政治笑话,第四十四回车迟国灭僧佞道,兴建三清观,供奉三清“以祈君王万年不老”。而悟空却引八戒、沙僧闯三清殿享受供养。八戒用嘴拱下三清塑像,丢到“五谷轮回之所”“做个受臭气的天尊!”悟空等又变危三清塑像等国师鹿力大仙来礼拜扬尘,拜求“圣水”以便“进与朝廷寿比南山。”而“圣水”却是“一溺之尿”。这幽默而辛辣的情节,类似恶作剧,但浓烈的诙谐意味中渗透着深刻的含意,绝妙的嘲讽了明代君王佞道的现实,调侃了所谓金丹圣水可以延年益寿的神话,实质上是对社会弊病的批判。第六十九回中,朱紫国王哀求悟空救出皇后,并愿以王位相让,八戒就在旁边大笑道:“这皇帝失了体统,怎么为着老婆,就不要江山,跪着和尚。”其嘲讽诙谐而深刻。在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