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其对策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1786004 上传时间:2020-02-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得体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其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心得体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其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心得体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其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心得体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其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心得体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其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得体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其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得体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其对策(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得体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其对策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人才流失的原因主要是在落实人才培养、吸收、使用三个环节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认识不全面,缺乏科学合理的定位,整体谋划、协调发展不够。突出表现为六重六轻:一、重使用轻培养。相对于物力资本投入来说,人力资本投入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力度普遍较弱。有资料显示:美国人力资本投入和物力资本投入分别占GDP总量的%和17%,两者之间的倍数为倍;韩国人力资本投入和物力资本投入分别占GDP总量的%和30%,两者之间的倍数为倍;中国人力资本投入和物力资本投入分别占GDP总量的%和30%,两者之间的倍数为12倍。由于人力资本投入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的

2、力度较弱,直接带来两个后果:一是人才总量不足,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二是队伍素质偏低,国家公务员队伍中有近40%的人达不到大专文化水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达到大学本科文化水平的不足20%,19901999年间新增劳动力中受教育程度达不到中等教育水平的占82%。重使用轻培养问题,在宏观国家层面和微观企事业单位层面都普遍存在。只有不断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才能实现社会发展良性循环。世界历史上三次成功的经济追赶雄辩证明,人才资本追赶是经济追赶的先导。新加坡的经验也值得借鉴。新加坡是亚洲第三个最小的国家,400万人口,626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在物力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凭借着对人力资源的高额注

3、入,实现了国家迅速崛起。二、重学历轻水平。有不少单位在用人问题上重学历学位轻能力水平,人为地抬高进人的门槛,人才高消费随处可见、水涨船高。人才浪费是最大的浪费。直接结果是:大学生特别是大专和中专生的就业率逐年在降低,一些自学成才的人更是就业无门。在招聘广告中先后出现过:擦鞋匠要求中专,家庭保姆要求大专,食品营销员要求大本,殡仪馆人员要求具有高级职称等现象。而韩国却出现了与此截然相反的人才低消费现象。据该国抽样调查显示,85%的企业不喜欢高学历的人,更加看重大专和职高毕业的人,理由:知识够用;薪水较低;相对好使;大多勤奋。三、重年龄轻能力。一些单位在人才引进和使用方面过分强调年轻化,这不仅仅是年

4、龄歧视问题,更重要的是对人才的作用认识不全面。社会对人才需求任何时候都是多样性的,包括各种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年龄段的。一味强调年轻化,忽视中老年人才的作用,只讲年龄不讲能力,是对年轻化的曲解。有一家跨国公司曾发出专门招聘5070岁人的招聘广告,有的猎头公司还开展了夕阳红工程,美国、英国等国家都有相当数量的“终生教授”、“终生专家”。因为有的职位对阅历、经验、学识有特别的要求。四、重知识培训轻能力建设。当今世界,知识爆炸,信息瞬息万变,科学技术的周期在日益缩短。更新知识在现代培训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科技的普及,人们对知识获取日益便捷。未来人与人之间区别已经不再完全取决于知

5、识拥有量的多少,而主要取决于知识转化能力的高低。培根先生“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正在受到时代的质疑。以能力建设为主题将成为未来人力资源开发的主旋律。五、重培养引进轻留人留心。我国的人才资源相对不足。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只占总人口的%,相当发达国家的1/4,专业技术人才占从业人员的%,高级专家占专业技术人才%。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在持续上升,中国也不例外。人才流失严重,这是中国潜在的最大危机。人才得而复失,这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最大困惑。有专家指出,人才合理流动的比例应控制在2:1以内,而我们国家现在是4:1。中科院物理所近几年人员由700多人减少到400多个,大多流向美国。目前社

6、会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叫做“中国忙兴教,美国忙兴国”,意思是中国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多都流到美国去了,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深思。入世后人才竞争进一步加剧,人才资源占有上的马太效应有可能会更加凸显。六、重引才轻引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地区和单位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着重人才引进轻智力引进问题,热衷于刚性流动、人走家搬。随着资讯发达、时空压缩、地球村形成,人才所处的地理位置已日渐淡化,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已经成为可能。未来人才流动的趋势是:刚柔相济,以柔为主。如今北京、上海等地实行的“人才绿卡制度”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但仍然带有刚性流动的性质。如何使身居世界各地心系中华的各类人才智力回归、报效祖国,应当成

7、为今后吸引人才的战略性课题。根据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对策:总的建议是:要切实把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提高到事关现代化兴衰成败的战略高度,从长计议,整体谋划,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着力优化用人环境,不断创新用人机制,合理使用各类人才,始终坚持三个环节一起抓,不断强增强人才队伍竞争力,使人才能够提得高、引得来、留得住、用得活,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真正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的社会氛围,把各类人才都聚集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把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都发挥出来。具体对策按照三个环节加以分述:一、在人才培养方面1要树立人才培养新

8、理念。人才培训与基础教育同等重要的理念;人力资本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的理念;培训是最大福利、最高奖赏、最有营养丰富大餐的理念;培训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理念;培训要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的理念;能力提升是现代培训核心内容的理念;能力通过建设才能提高的理念;能力建设需要持续进行的理念;蓄电池理论取代干电池理论的理念。2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人才培养包括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两个方面。要改变以往人才培养主要由国家投入的做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举办人才培训事业,尽快建立起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投资体制,不断加大人才培养投资力度。要建立人才培养相关机制,包括人才培养投资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机制,

9、国家、单位、个人合理分担的“三位一体”经费保障机制,投入产出良性循环机制等。要借鉴美、英、日、法、德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加快人才培训投资立法。3要贯彻集约化的培养方针。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抓好重点人才的开发,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重点培养六类人才:党政领导人才、高新技术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创新人才、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化复合型人才。4要实行多样化的培养方式。把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专门培训和个人自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社会化的人才培训网络,构筑终身化的教育体系。5要坚持复合化的培养标准。包括思想水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专业知识;创新能力。今日的专家与往日的专家也不能同日而语

10、,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6要着力抓好人才资源能力建设。要依据人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等特点,构筑能力建设分类体系,如国家公务员能力体系、领导干部能力体系、人事工作能力体系和管理者队伍能力体系等。要实施能力建设四大战略,即人力资本投入优先战略、素质教育战略、终身教育战略、建设学习型社会战略。二、在人才吸引方面1要树立人才吸引新理念。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念;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理念;刚柔相济、以柔为主的理念;既要引才、更要引智的理念;用才不养、不养也用、非我养之才也能为我所用的理念。2要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引进智力比引进人才更为有利,也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新加坡

11、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政策创新的重心应当从促进人才刚性流动转向促进人才柔性流动。要建立一种让海内外所有热爱中华的志士仁人的聪明才智充分涌流、陆续回归的良性机制。3要优化人才生态环境。环境建设对于吸引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环境是吸引力,环境是凝聚力,环境是竞争力,环境是生产力。环境优、人才聚、事业兴;环境劣、人才散、事业衰。人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应当放在优化软环境上,包括法制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等。充分发挥人才高地对人才的聚集和辐射作用。4要建立人才流动调控机制。在市场机制还不够健全的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好政策对人才流动的向导作用,做到有序进出、合理流动、大致平衡。5要做好留人工作,谨防人才反弹。目

12、前在我国人才反弹现象十分普遍,去了又回来,回来的又走了,人才得而复失。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地区和单位只重视对人才培养和引进,而忽略了做好留人留心工作。要想留住人才,必须坚持多招并用、综合治理、因人而异。要用火红的事业留住人,温馨的环境留住人,先进的制度留住人,良好的待遇留住人,真挚的情感留住人。三、在人才使用方面1要树立人才使用新理念。培养是开发,使用也是开发,而且是更重要的开发的理念;培养人才成本最高,引进人才成本居中,使用人才成本最低的理念;用进废退的理念。2要创新人才使用政策。人才使用政策要切实体现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平台,鼓励人们干事业、

13、支持人们干成事业。3要优化结构,合理配置,切实解决好人才短缺与积压并存问题。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的现象目前还比较普遍,使得一个单位苦乐不均、牢骚满腹,要通过政府发布政策和市场信息的作用,引导人才向西部流动、向农村流动、向企业流动、向第三产业流动、向基层单位流动。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实现人才科学配置,让各类人才在合理有序的流动中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4要打破论资排辈,不拘一格用人才,创造一种平等的用人环境。首先要用好自有人才,这是人才使用的基本出发点。其次是用好外来人才,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落实国民待遇。最最重要的是用好各领域的领军人才,发挥他们的骨干和中坚作用。5要培养和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以能力和工作业绩为导向的用人机制,逐步做到由强调知识化社会向能力化社会转型。 精品办公范文集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