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真题】宁夏省情攻略【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各省历年真题系列】【GHOE]

上传人:东****0 文档编号:121778580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1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业单位考试+真题】宁夏省情攻略【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各省历年真题系列】【GHOE]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事业单位考试+真题】宁夏省情攻略【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各省历年真题系列】【GHOE]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事业单位考试+真题】宁夏省情攻略【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各省历年真题系列】【GHOE]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事业单位考试+真题】宁夏省情攻略【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各省历年真题系列】【GHOE]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事业单位考试+真题】宁夏省情攻略【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各省历年真题系列】【GHOE]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事业单位考试+真题】宁夏省情攻略【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各省历年真题系列】【GHOE]》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业单位考试+真题】宁夏省情攻略【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各省历年真题系列】【GHOE](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夏回族自治区概况宁夏公考必备一、概况宁夏全称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宁夏位于“丝绸之路”上,历史上曾是东西部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作为黄河流经的地区,这里同样有古老悠久的黄河文明。早在三万年前,宁夏就已有了人类生息的痕迹,公元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并形成了独特的西夏文化。宁夏,位于北纬35143923、东经1041710739之间,处在中国西部的黄河上游地区。宁夏东邻陕西省,西部、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自古以来就是内接中原,西通西域,北连大漠,各民族南来北往频繁的地区。宁夏深居西北内陆高原,属典型的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雨季多集中在69月,具有冬寒长

2、,夏暑短,雨雪稀少,气候干燥,风大沙多,南寒北暖等特点。由于宁夏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所以夏季基本没有酷暑;1月平均气温在零下8以下,极端低温在零下22以下。宁夏气候的最显著特征是:气温日差大,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大部分地区昼夜温差一般可达1215。所以即使在夏季去宁夏,也应该准备几件厚衣服。每年5月10月,是最佳旅游季节。宁夏疆域轮廓南北长、东西短。南北相距约456公里(北起石嘴山市头道坎北2公里的黄河江心,南迄泾源县六盘山的中嘴梁),东西相距约250公里(西起中卫营盘水车站西南10公里的田涝坝,东到盐池县柳树梁北东2公里处),宁夏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区之一,总面积为6.6万多平方千米

3、。在中国自然区划中,宁夏跨东部季风区域和西北干旱区域,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区域,大致处在我国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过渡地带。在中国国土开发整治的地域划分上,宁夏位于中部重点开发区的西缘或西部待开发区的东缘,是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黄河上游水能矿产开发区的组成部分,北部和中部系“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的重点地段,南部属于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区和“三西”地区的范围。二、地理地形宁夏地处我国地质、地貌“南北中轴”的北段,在华北台地、阿拉善台地与祁连山褶皱之间。高原与山地交错带,大地构造复杂。从西面、北面至东面,由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相围,南面与黄土高原相连。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西

4、部高差较大,东部起伏较缓。南部的六盘山自南端往北延,与月亮山、南华山、西华山等断续相连,把黄土高原分隔为二。东侧和南面为陕北黄土高原与丘陵,西侧和南侧为陇中山地与黄土丘陵。中部山地、山间与平原交错。卫宁北山、牛首山、罗山、青龙山等扶持山间平原,错落屹立。北部地貌呈明显的东西分异。黄河出青铜峡后,塑造了美丽富饶的银川平原。平原西侧,贺兰山拔地而起,直指苍穹。东侧鄂尔多斯台地,高出平原百余米,前缘为一陡坎,是宁夏向出的灵盐台地。地貌复杂,山地迭起,盆地错落,大体可分为:黄土高原,鄂尔多斯台地,洪积冲积平原和六盘山、罗山、贺兰山南北中三段山地。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按地表特征,还可分为南部暖温带平

5、原地带,中部中温带半荒漠地带和北部中温带荒漠地带。全区从南向北表现出由流水地貌向风蚀地貌过渡的特征。根据自然特点和传统习惯,一般把银川市、石嘴山市、中卫市和吴忠市的利通区、青铜峡市的引黄灌溉区称为宁夏北部;把吴忠市的盐池、同心两县和灵武市、中卫市的山区以及中卫市海原县的北部称为宁夏中部;把固原市的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及中卫市海原县的南部山区称为宁夏南部。宁夏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从地貌类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蚀的黄土地貌为主,中部和北部以干旱剥蚀、风蚀地貌为主,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境内有较为高峻的山地和广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于地层断陷又经黄河冲积而成

6、的冲积平原,还有台地和沙丘。地表形态复杂多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条件。据2004年初统计数据显示,宁夏地形中丘陵占38%,平原占26.8%,山地占15.8%,台地占17.6%,沙漠占1.8%。1.天然屏障与高原“绿岛”宁夏有名的山地有贺兰山和六盘山。贺兰山绵亘于宁夏的西北部,南北长200多公里,东西宽1560公里。山地海拔多在16003000米,主峰达3556米。古人称之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山势巍峨雄伟,既削弱了西北寒风的侵袭,又阻挡了腾格里沙漠流沙的东移,成为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山中有丰富的煤炭等矿产资源。山麓部分,1500米以下为荒漠草原带;1500米以上出现覆盖度较大,草本

7、植物生长较高的山地草原及旱生灌丛带。大约2000米以上,有以云杉、油松等为主要成分的森林。森林带以上,有一定面积的高山灌丛草甸带,是较好的夏季牧场。贺兰山的山脊是我国荒漠草原与荒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分界线。山岭中间,也有一些较低矮的山口,成为东西交通要道。其中三关口是银川通往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重要通道。六盘山古称陇上,位于宁夏的南部,耸立于黄土高原之上,是一条近似南北走向的狭长山脉。主峰位于和尚辅以南的美高山,海拔2942米,山势高峻。山路曲折险狭,须经六重盘道才能到达顶峰,六盘山因此而得名。山腰地带降雨较多,气候较为湿润,宜于林木生长,有较繁茂的天然次生阔叶林,使六盘山成

8、为突起于黄土高原之上的一个“绿岛”,也是宁夏重要的林区之一。2.宁夏平原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海拔11001200多米,地势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黄河自中卫入境,向东北斜贯于平原之上,河势顺地势经石嘴山出境。平原上土层深厚,地势平坦,加上坡降相宜,引水方便,便于自流灌溉。所以,自秦汉以来,劳动人民就有这里修渠灌田,发展了灌溉农业。2000多年来经劳动人民的辛勤开发,这里早已是渠道纵横、阡陌相连的“塞上江南”。现为宁夏的商品农业基地。宁夏平原以青铜峡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青铜峡口以南叫卫宁平原比较狭窄,宽仅210公里。坡度较大,不仅有利于灌溉,排水也比较方便。地面径流及地下水均可顺利排入

9、黄河。地下水位较低,土壤盐渍化现象较少。青铜峡以北的银川平原,地形开阔,有的地方竟达40公里以上。尤以黄河以西的地区。平原面积较广。这里坡度较小,引水虽便,排水欠佳,过去缺乏良好的排水系统,积水汇集于注地。人为地增加了许多湖泊。由于排水不畅,地下水位抬高,土壤的盐渍化现象严重。建国后加强了排水措施,盐碱滩被改造成为沃土,很多湖泊被排干,垦为农田。现在平原上还有不少湖泊,这些湖泊已成为今日发展淡水养鱼的重要场所。3.丘陵起伏的黄土高原区宁夏南部为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其上黄土覆盖,厚的地方可达100多米,大致由南向北厚度渐减。六盘山主峰以南,流水切割作用显著,地势起伏较大,山高沟深。六盘山以北的地区

10、,由于降水少,流水对地表切割作用较小,除少数突出于黄土瀚海之上、状如孤岛的山峰之外,一般为起伏个大的低丘浅谷,相对高度在150米左右。凡有河流流过的地方,经河流的冲积,形成较宽阔的河谷山地,宜于发展农业生产,是重要的粮油产地。许多低丘缓坡也多开垦成农田。丘陵坡下,开挖一排排窑洞,是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建造的住房,是这里普遍的、具有自然地理特色的人文景观。在人们对黄土丘陵地区长期垦殖过程中,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使这里的生态环境逐年恶化,破坏了植被,水土流失严重,农作物产量下降。根治的出路在于大力植树种草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广辟水源。4.风沙侵袭的灵盐台地在黄土丘陵区以北、银川平原以东,即灵武市东部和

11、盐池县北部的广大地区,为鄂尔多斯高原的一部分,是海拔12001500米的台地。台面上固定和半固定沙丘较多。西部,低矮的平梁与宽阔谷地相交错,起伏微缓。谷地里散布有面积不大的盐池、海子,生产食盐、芒硝等盐类矿点。台地区降水少,地下水埋藏深。水质差,水分条件不好。风沙侵袭严重,沙荒多,农田少。天然植物主要是早生草类和低矮的灌木丛,这里是生态比较脆弱的天然牧场在宁夏不大的版图上,包含了类型多样的地貌:山脉、高原、平原、丘陵、河谷一应俱全,使宁夏呈现出丰富的自然景观。三、经济发展1949年全区只有10家破烂的厂矿,农业生产水平很低,自然灾害频繁。1949年后,特别是自治区成立以后,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

12、设,宁夏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电力工业和煤炭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自治区的重点工业部门。宁夏已拥有煤炭、电力、冶金、石油、机械、化工、建材、纺织、化纤、医药、塑料、日用硅酸盐、制糖、电子、仪表、皮革、造纸、卷烟、食品等多个行业的工业体系,能生产近百种列入国家计划的重点工业产品,而且拥有一批列入国家重点的大中型企业。宁夏有青铜峡、引黄新灌区等水利枢纽工程,使农业发展很快。农产品产量高,质量好,是中国河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治理水土流失累计达9162万平方千米,其中八五期间治理2672平方千米。山区粮食产量一直保持稳定增长,80年代平均3.59亿公斤,90年代连年干旱,

13、年均仍达4.87亿公斤。农产主要有小麦、稻、黍、谷子、高粱、玉米、胡麻、油菜籽等。畜牧业也较发达,以羊毛皮著称。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98.44亿元。宁夏是内蒙和甘肃之间的重要通道,有纵贯宁夏西北的包兰铁路。即将兴建的中(卫)宝(鸡)铁路,将穿越宁夏南部与陇海线相连。公路以银川为中心,在区内可达各县,主要干线通车里程达7000多千米。此外,银川还有直达北京、包头、西安、太原等地的航班。八五期间宁夏农民人均收入由594元增到1050元。1994年平均每百个农民家庭拥有电视机80.6台,居全国第4位。至2008年11月,宁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显示,从总体上看,规划实施进

14、展基本顺利,各项主要任务目标达到或者超过了预期进度。预计到2010年,24个主要指标中地区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可提前超额完成任务,绝大多数指标可以如期完成任务。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自治区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两年多来,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调整、公共服务水平、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等6大目标,均取得积极进展,实施情况良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24个主要指标,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21个进展顺利;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主要污染物

15、排放减少、森林覆盖率等3个进展滞后。在列入考核的9个约束性指标中,全区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耕地保有量等6个进展顺利,3个指标完成滞后。“十一五”前两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2.7%,高于规划目标2个百分点以上,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大关。2007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1.8亿元,“十一五”前两年平均增长17.5%,高于“十一五”规划平均14%-16%的增速。2008年上半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0.5亿元,同比增长45.7%。“十一五”前两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9.5%,高于规划12.2%的预期目标,2008年有望实现95亿元,可提前实现“十一五”规

16、划目标。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11.946.441.7调整为2007年的1150.838.2。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0859元和3181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2.0%和8.4%,均高于“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6.5%和5%的目标。四、人口民族1.人口2002年末,宁夏人口为571.54万人,比1949年末净增451.6万人。2000年11月,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宁夏总人口为561.55万人(其中回族人口190.23万人,占33.88),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465.55万人相比,增加96.00万人,增长20.62,年平均增长率为1.82。新中国建立以来,宁夏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人口的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区人口中,接受大学教育的20.75万人,占4.11;接受初、高中教育的21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科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