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理解性默写汇编(超详细)

上传人:cbx****17 文档编号:121747652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理解性默写汇编(超详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师说》理解性默写汇编(超详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师说》理解性默写汇编(超详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师说》理解性默写汇编(超详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师说》理解性默写汇编(超详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师说》理解性默写汇编(超详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理解性默写汇编(超详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品原文】师说 韩愈古之学者(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传道(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广泛指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解惑(疑难问题)也。人非生而知之(知识和道理)者,孰能无惑?惑(形容词作动词,有疑难问题)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相当于“于”)吾前,其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跟随)而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名词作动词,学习)道(道理)也,夫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2、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名词作动词,从师)道(传统)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超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一般人、普通人),其下(名词作动词,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学于师。是故圣(形容词做名词,圣人)益圣,愚(形容词做名词,愚人)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对)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糊涂)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使动用法,使学习)其句读(句子停顿的地方)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通“否”)焉,小学(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一般指研究文

3、字、训诂、音韵的学问。)而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遗(丢弃,放弃),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名词作状语,成群地)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谄媚,奉承)。”呜呼!师道之不复(恢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名词作动词,并列、排列),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ji等语气)!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tn)子、苌(chng)弘、师襄、老聃(dn)。郯子之徒(类),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如是而已。李氏子蟠(pn),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被)时,学于余。余嘉(赞许,嘉奖)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y,赠给)之。注: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大家。)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从,并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4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初等教育阶段。)5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不一定。今义:常用作副词,表事理上或情理上的不需要。)6圣人之所以为圣(古义:相当于“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

5、关系的连词。)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9.不拘于时,学于余。(前一句为被动句,前一个“于”表被动;后一句为状语后置,应为“于余学”。)【白话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

6、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

7、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

8、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作品简析】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全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

9、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理解背诵】(1)韩愈在师说中用 “_ ”一句开门见山,亮明了自己的观点。以士大夫对待孩子和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_”的糊涂做法。(古之学者必有师,小学而大遗)(2)在韩愈的心目中,老师的职能应该是如师说中所说的:“_,_”。(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韩愈在师说中说明教师职责的句子是“_,_”。(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_”是一致的。(人非生而知之者

10、,孰能无惑)(6)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一个反问句说明每个人都会有疑惑的句子是:“_,_”。(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师说中韩愈认为人生来都有疑惑,因此,强调从师学习的必要性的句子是“_,_,_”。(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8)师说中,韩愈认为,学者若不肯择师求教的话,其结果是“_,_”。(其为惑也,终不解矣)(9)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如果人有了疑惑却不去向老师请教,最终的后果将会是:“_,_”。(其为惑也,终不解矣)(10)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说明了自己择师的标准是不分年龄大小的,除了“年纪比自己大的、懂得道理本来就比自己早的”这一类人,还包括“_,_”。(生乎吾后,其闻道也

11、亦先乎吾)(1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无论“他”生在“我”的前面还是后面,“我”都把“他”当成自己的老师,其前提是“_”。(其闻道也亦先乎吾)(12)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_,_,_”。(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13)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4)韩愈师说中“_,_ ”两句,表明学者不管师者年龄大小,而向其专心学道的立场。(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5)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_,

12、_,_,_。(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6)师说中,韩愈在总结了从师无须分贵贱、论长幼后,提出了“_,_”的择师准则。(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7)韩愈在师说中对如何择师提出了独到见解,他表明选择老师的标准与地位、年龄无关,而应该是“_,_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8)韩愈师说中“_,_”写出了正确的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9)韩愈的师说中,作者阐述了择师的标准,除了对地位和年龄不作要求外,更重要的是:“_,_”。(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0)韩愈在师说中用“_,_”两句分析人们在学习中存在很多疑难问题的原因,并深深叹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

13、人之无惑也难矣)(21)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_,_,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2)韩愈在师说中用“_,_”两句来说明“古之圣人”在才智上与一般人的差距以及他们对从师的态度。(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23)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对比手法解释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有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 _”;“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24)韩愈在师说中“_,_,_”古今对比,批判了当下人们不良的学习风气。(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2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造成如今“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除了“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还能虚心拜师求学”外,还包括如今的一般人“_,_”。(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