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12月月考试题(学考)(无答案)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1726932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12月月考试题(学考)(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12月月考试题(学考)(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12月月考试题(学考)(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12月月考试题(学考)(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12月月考试题(学考)(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12月月考试题(学考)(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12月月考试题(学考)(无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12月月考试题(学考)(无答案)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下列不属于人体内分泌腺的是 ( )A甲状腺B唾液腺C垂体D肾上腺2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为森林。在此过程中A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群落的优势种未发生明显变化 D草本植物在森林形成后逐渐消失3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C迁入率和迁出率 D出生率和死亡率4下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间的关系示意图,、和依次表示的种间关系是A捕食、寄生、竞争B寄生、捕食、互利共生C互利共生、捕食、寄生

2、D互利共生、捕食、竞争5某种群以J型曲线增长,充分且必要的条件是( )A该种群比其他种群更适应环境 B环境资源是无限的C环境资源是有限的 D在环境中只有该种群6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在树干上寻找食物,环颈雉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A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的水平分布C群落的物种组成 D群落的物种丰富度7下图表示的是四个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ABCD8森林中的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A光照强度 B食物种类 C湿度 D温度9每一种生物在自然界中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下图1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数量

3、变化关系,图2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可能存在的四种营养关系,“”表示营养物质或能量的流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为图2中的bB图1中乙是消费者,甲不是消费者C图2中a可表示捕食、b可表示寄生、c可表示竞争,d可表示互利共生D所有食物网中都存在a、b、c代表的种间关系10调查某片林地中马尾松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A样方法B标志重捕法C黑光灯诱捕法D取样器取样法11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下列有关群落演替说法错误的是A光裸的岩石上发生的演替中地衣往往是群落演替的先驱物种B自然条件下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一般增加C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任意改变

4、群落演变的速度、方向和演替程度D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外界环境变化也常成为引发演替的条件1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性别比例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B出生率、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C迁入率、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D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13下列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的是A从火山口开始的演替 B沧海变桑田C火灾过后的草原恢复演替 D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1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B乙烯可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合成C赤霉素能促进果实成熟D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15下列不属于群落水平研究范畴的是A池塘中

5、有多少种群,哪些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B池塘中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C池塘中鲫鱼种群的种群密度D池塘中各个种群分别占据什么位置16下列化学物质中,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A乙烯B生长素C细胞分裂素D2,4D17下列生态系统中最稳定的是A沙漠 B苔原 C草原 D热带雨林18把未成熟的青香蕉和一个成熟的黄香蕉共同放入一个封口的塑料袋内,青香蕉较快成熟,导致该现象的激素是( )A赤霉素B细胞分裂素C乙烯D生长素19下列有关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生态系统中,N、P等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往返B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方向是可逆的C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

6、力稳定性大小都是呈负相关的D人为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对演替方向的影响是相反的20用含甲状腺激素的饲料喂养的蝌蚪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变成小青蛙。这说明甲状腺激素能A促进新陈代谢B促进动物幼体发育C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D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2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各种信息中,属于行为信息的是A萤火虫发出的光B鸟类的叫声C孔雀开屏D昆虫释放的性外激素22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血糖平衡受神经-体液调节B血糖的含量升高可以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岛素C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只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D尿液中只要检测出葡萄糖,就是患有糖尿病23“落花本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分析

7、,能把“落花”转化为“春泥”的生物属于( )A生产者B初级消费者C次级消费者D分解者24下列关于湖泊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静水层的湖水温度变化最大B浮游生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层C动植物残体的分解主要发生在底泥层D芦苇等植物的斑块状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25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A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B初级消费者得到的全部能量C生产者和消费者体内的全部能量D照射到地球上的全部太阳能26植物果实从开始发育到完全成熟,是植物体内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列哪项与之无关( )A萘乙酸B吲哚丁酸C细胞分裂素D乙烯27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之间B分

8、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C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D研究能量流动,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28下列属于种群的是A同一块地里的红花豌豆和白花豌豆B同一个池塘里的鱼C一片森林里的植物D同一湖泊里的水生动物29下列各组生物,全部属于生产者的一组是A硝化细菌、苔藓、地衣 B蘑菇、团藻、白菜C衣藻、小麦、乳酸菌 D海带、苹果树、酵母菌30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物种丰富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D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二、非选择题(共5题,40分)31(10分)回忆课本基础知识,回答下

9、列问题:(1)渗透压是指溶液中_对水的吸引力。(2)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_状态变为_状态的过程。(3)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_。(4)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和高效;_;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5)免疫系统的功能有防卫功能,监控功能和_功能。(6)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_。(7)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_,主要作用是_。(8)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_中的个体数。32(6分)下图甲为人体反射弧模式图,图乙为突触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1)图甲中标号_代表感受器;当图中神经纤维某处受刺激产生

10、兴奋时,膜内外电位表现为_,与邻近未兴奋部位形成了_,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2) 图乙是图甲中结构_的放大,该结构决定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只能是_。图乙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_,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33(9分)根据人体免疫细胞的相关概念图回答问题:(1)填写图中字母所代表的细胞名称,完成概念图:a_,b_ _,c_(2)当相同的抗原再次侵人人体后,_(记忆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更强的免疫效应,消灭该抗原。(3)既能参加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加特异性免疫的是_(2分)细胞,c和d细胞的形成需要_的刺激。c能产生_(抗体/淋巴因子),d_能使靶

11、细胞裂解,使抗原释放出来。34(9分)下表是植物不同部位各种激素的相对浓度,请分析回答:(1)目前公认的植物激素共有五大类,除上表中的四大类外,植物体内还有一类物质也属于植物激素,该激素的主要作用是 (2分)(2)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3)由表中可知植物成熟叶含有较多的 ,其作用是 。(4)幼叶和伸长茎中都不含有细胞分裂素,而含有较多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则对幼叶和伸长茎的生长的合理解释是:他们的生长主要是通过细胞的 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 实现的。(5)以上可以看出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由多种激素 (2分)的。35(6分)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下图。请回答:(1)该食物网有_条食物链,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_的渠道。蛇在该食物网中处于第_个营养级。(2)除图1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有分解者、_。碳从无机环境进入草的物质形式是_。(3)为了解某种鼠对草原的危害程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鼠的_,以对该种群特征的大小进行评估。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