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病变的CT诊断和措施

上传人:ap****ve 文档编号:121726344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PPT 页数:104 大小:2.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脾脏病变的CT诊断和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脾脏病变的CT诊断和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脾脏病变的CT诊断和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脾脏病变的CT诊断和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脾脏病变的CT诊断和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脾脏病变的CT诊断和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脾脏病变的CT诊断和措施(1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脾脏病变的CT诊断和措施 1 01 55 30 内容提要 检查方法脾脏正常解剖的CT表现脾脏先天性变异的CT表现脾脏外伤脾脏炎性病变的CT诊断脾脏囊肿脾脏肿瘤的CT诊断脾梗塞 2 01 55 30 检查方法 检查前30分钟口服1 2 泛影葡胺500 800ml 上检查床前再口服300 500ml 扫描体位 常规取仰卧位 扫描范围 从膈顶至脾脏下极 扫描方法 常规层厚 层距10mm 小病变处加薄层扫描 CT平扫 为常规检查方法 CT增强 平扫诊断不明时需增强扫描 最好能做双期螺旋扫描加延迟扫描 3 01 55 30 脾脏正常解剖的CT表现 脾脏位于左上腹 外表面隆凸光滑 与膈肌和腹壁相贴 内缘与

2、胃 胰尾和肾脏相邻或受压形成分叶状切迹 脾动 静脉进出脾脏处为脾门 脾切迹在不同的断面有不同的形状 脾的形态 大小个体差异很大 一般长径为12cm 宽7cm 厚度3 4cm 脾脏密度均匀一致 低于正常肝脏密度 增强扫描早期因皮质强化程度高于髓质 可表现为密度不均 随后为均匀性强化 4 01 55 30 正常脾脏的增强表现 5 01 55 30 正常分叶脾 6 01 55 30 副脾 副脾是先天性异位脾组织 呈轮廓光滑的球形肿块 部位 多见于脾门附近 胰尾 数目 可单个或多个 大小 由数毫米至数厘米 多为2cm左右 血供 由脾动脉供血 7 01 55 30 副脾的CT表现 副脾在主脾的附近 呈单

3、发或多发的圆形或卵圆形块 边缘光滑 密度与脾相似 动态CT增强扫描二者同时增强和消退 CT值也相同 有时可见脾门血管进入副脾 8 01 55 30 脾先天性变异 副脾 9 01 55 30 副脾 10 01 55 30 游走脾 游走脾也是一种先天性异位脾或脾蒂过长使脾活动增加 可位于腹内任何位置 常因脾蒂扭转或腹部包块而就诊 11 01 55 30 游走脾CT表现 正常脾位置脾缺如 腹内见密度均匀性肿块 增强前后的CT值变化符合正常脾规律 脾蒂扭转性游走脾表现部分或整个脾呈低密度 提示脾梗塞 12 01 55 30 脾脏感染性炎病变 13 01 55 30 脾脓肿 病因与病理 35 来自血行感

4、染 15 伴有外伤 10 有脾梗死 邻近组织炎症直接蔓延导致脾脏炎性浸润 组织变性 坏死 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生 临床表现 腹痛 发烧 寒战和脾大 14 01 55 30 脾脓肿CT表现 早期脾弥漫性增大 密度稍低 脾内单个或多个局限性密度减低区 边界清或模糊 CT值20 40Hu 脓肿内可见液平面或液液平面 脓肿可被分隔成单腔或多腔 增强扫描脓肿壁及分隔强化明显 脓腔中央有致密中心 称 靶征 脓肿壁可不完整 脾周或包膜下继发积液或积脓 15 01 55 30 脾脏脓肿 16 01 55 30 脾脏脓肿 17 01 55 30 脾外伤 病理与临床脾是腹部钝挫伤最常受累的脏器 直接引起脾撕裂血

5、肿和包膜下血肿 CT检查是发现脾损伤最好的方法 准确 可靠 并可同时发现肝 肾损伤和腹腔出血 18 01 55 30 脾外伤CT表现 脾包膜下血肿 脾影增大 沿脾一侧边缘见半圆形突出的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 有时平扫难以发现 但增强扫描血肿无增强而正常脾增强才被发现 随时间延长 红细胞破坏 血红蛋白减少 血肿密度降低 呈新月形低密度带 脾受压边缘变平直 血肿可持续数月 形态和大小不变 19 01 55 30 脾外伤CT表现 脾内血肿 新鲜血肿呈圆形或卵圆形等密度或稍高密度 血肿周围被脾实质包绕 增强扫描正常脾增强 而血肿无强化被识别 陈旧性脾内血肿CT平扫为低密度灶应与脾囊肿区别 20 01 55

6、 30 脾外伤CT表现 脾撕裂 脾光滑锐利的边缘变为模糊不清或连续性中断 破裂处充满血凝块 脾周有密度不均影 造成实质分离 增强扫描脾实质内有低密度线 愈合时形成边缘清楚的裂隙 类似脾切迹 本症均有外伤史 平扫结合增强扫描脾外伤诊断正确率达96 以上 21 01 55 30 脾脏包膜下血肿 慢性期 22 01 55 30 脾脏撕裂并包膜下血肿 23 01 55 30 脾脏撕裂并包膜下血肿 24 01 55 30 脾囊肿 病理与临床脾囊肿分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 后者又分含有上皮的真性囊肿和无上皮的假性囊肿 假性囊肿占80 大多与外伤 梗塞 感染有关 25 01 55 30 脾囊肿的CT表现 脾囊

7、肿多为单发 也可多发 呈圆形囊性低密度区 CT值0 15Hu 轮廓光滑 边界清楚 增强扫描囊肿无强化 少数囊肿壁见弧形钙化 后天性钙化厚而规则 先天性囊肿可伴有肝 肾囊肿 26 01 55 30 脾脏巨大囊肿 01 55 30 27 脾脏囊肿 28 01 55 30 脾肿瘤 29 01 55 30 脾血管瘤 病理与临床血管瘤是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分海绵状瘤和毛细血管瘤 大小多 2cm 呈圆形或椭圆形 瘤中央可有纤维疤痕呈星状或不规则形 可有钙化 多为查体发现 30 01 55 30 脾血管瘤CT表现 脾内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或等密度影 边界清楚 瘤内囊变时表现为混合不均密度 灶内钙化呈斑点 放

8、射状排列或边缘弧形钙化 增强扫描病灶呈持续性边缘强化 向瘤中心扩展 延迟扫描瘤灶与正常脾组织呈等密度 血管瘤因囊变或血栓形成而致血管组织机化者 瘤中心可见星状或不规则状低密度影 31 01 55 30 脾脏海绵状血管瘤 01 55 30 32 脾脏血管瘤 33 01 55 30 脾脏血管瘤 34 01 55 30 脾错构瘤 病理与临床由异位的正常组织构成的肿瘤样病变 多为单发灶 呈球形 边界清楚 无包膜 灶内可见钙化 无症状 偶伴脾亢进 35 01 55 30 脾错构瘤的CT表现 脾内多发低密度灶 边界清楚或模糊 以脂肪为主 CT值可为负值 瘤灶中央或边缘可有钙化灶 脾脏可大或不大 增强扫描肿

9、瘤呈不均匀性强化 实质部分强化明显 36 01 55 30 脾脏错构瘤 37 01 55 30 脾恶性淋巴瘤 病理与临床脾脏是恶性淋巴瘤常见受累部位 且是何杰金氏病最早受累的器官 脾原发性淋巴瘤罕见 病理上分四型 弥漫型 粟粒结节型 巨块型和多肿块型 临床表现 脾大 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38 01 55 30 脾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 脾肿大及轮廓不规则性隆起 可有或可无脾实质内低密度灶 脾内低密度灶呈粟粒 结节 肿块状 脾淋巴瘤侵及周围脏器时 脾周脂肪线消失或伴脾门 腹腹后淋巴结肿大 增强扫描淋巴瘤增强程度和速度低于正常脾组织 有助于发现病灶提示诊断 39 01 55 30 脾脏非霍奇金氏淋巴

10、瘤 病理证实 01 55 30 40 脾脏淋巴瘤 41 01 55 30 脾脏非霍奇金氏淋巴瘤 42 01 55 30 脾转移瘤 病理与临床脾血管丰富但少发生转移 多来自恶性黑色素瘤以及肺 乳腺 胰腺 胃肠道 卵巢和骨癌等 多数为血行转移 少数为直接侵润和种植 脾转移多见于晚期癌 应注意肝 胰和淋巴结受累情况 43 01 55 30 脾转移瘤的CT表现 脾转移瘤表现多种多样 脾大小正常或增大 内有大小不等低密度灶 边界清楚或模糊 瘤内坏死液化时表现边缘不规则水样密度区 少数转移瘤呈等密度 平扫正常 增强扫描可见略低密度灶 脾转移瘤又可向邻近组织侵犯致脾边缘脂肪线消失 44 01 55 30 脾

11、脏转移瘤 45 01 55 30 脾脏转移瘤 46 01 55 30 脾脏转移瘤 47 01 55 30 请找出原发肿瘤 48 01 55 30 脾梗塞 病理与临床脾内动脉或分支阻塞 造成脾组织局部缺血而引起 原因多见于心脏病附壁血栓脱落 肝动脉栓塞术后 动脉粥样硬化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以及镰状细胞性贫血所致微循环内凝血和血液停滞 栓塞灶可单发或多发 多见于脾前缘 大多数无症状 也可有左上腹痛 49 01 55 30 脾梗塞的CT表现 脾梗塞典型征象为三角形或楔形低密度灶 基底部位于脾包膜下 尖端指向脾门 少数梗塞灶呈不规则形或多发的大小不等斑片状低密度影 边缘模糊 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 陈旧性梗

12、塞灶的纤维疤痕收缩导致轮廓变形 缩小 也可囊变或合并钙化 50 01 55 30 脾梗塞 51 01 55 30 脾脏梗塞 52 01 55 30 胃肠道病变的CT诊断 53 01 55 30 食管检查方法 病人禁食6h以上 检查前口服1 5 泛影葡胺300 500ml 必要时在检查前30min口服654一2两片 使食管处于低张状态 扫描时取仰卧位 扫描范围自胸骨切迹至肝脏下缘 食管下段贲门癌可自主动脉弓下缘扫描至肝脏下缘 根据需要可静脉注入60 泛影葡胺l00ml作增强扫描 扫描层厚10mm 层距10mm 54 01 55 30 正常解剖 食管的全长大部被脂肪所包绕 易与邻近结构区别 中等度

13、扩张的食管壁厚5mm异常 上段食管位于中线 与气管后壁紧密相贴 可在气管后壁产生压迹 颈段食管周围脂肪很少 边界常不清楚 中段食管起自胸骨切迹 食管移向气管左侧 后方紧贴胸椎 食管后方无任何结构 在主动脉弓平面食管位于气管的左后方 下段食管起自左主支气管下方 食管位于左心房后方 相当于左肺静脉进入左心房的水平 在左心房的下方食管移向左侧 位于降主动脉前方 食管穿过横膈转向左行 以水平位与胃贲门交接 55 01 55 30 食管癌 esophagealcarcinoma 病理与临床食管癌好发于40 70岁男性 多为鳞状上皮癌 少数为腺癌 好发于食管中段 中下段次之 颈段上胸段少见 肿瘤生长缓慢

14、病理分型浸润型 管壁呈环形增厚 管腔狭窄 增生型 肿瘤向腔内生长 形成肿块 溃疡型 肿块形成一个局限性大溃疡 深达肌层 混合型 主要症状为进行性吞咽困难 如肿瘤穿透食管 可进入纵隔 甚至穿透气管形成瘘 56 01 55 30 食管癌 CT表现管壁增厚 管腔狭窄或闭塞 梗阻以上食管扩张是食管癌的主要征象 一般食管壁厚度超过5mm为异常 可显示病变食管长度 邻近纵隔脂肪受侵 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突入邻近纵隔脂肪内 或食管周围脂肪层消失 气管支气管受侵 CT表现为气管 左主支气管受肿瘤推压移位 管腔变扁或管壁向内突入 57 01 55 30 食管癌 CT表现主动脉受侵 以主动脉横断面为一圆周 肿瘤和

15、主动脉接触面超过90 应高度怀疑受侵 45 以下者主动脉未受侵 45 90 之间不能确定有无受侵 其他邻近结构受侵 如心包 肺静脉 纵隔胸膜等 表现为肿瘤以较宽的接触面同这些结构直接相连 淋巴结转移 食管旁淋巴结大于10mm提示肿瘤转移 同时也应注意观察膈下淋巴结 胃周 腹腔干 肝十二指肠韧带 增强扫描后肿瘤边界显示更清楚 有助于肿瘤同邻近淋巴结和血管性结构的区别 58 01 55 30 食道癌并肝血管瘤 典型病例 59 01 55 30 食管癌 01 55 30 60 食管平滑肌 肉 瘤 病理与临床占食管良性肿瘤的45 73 无蒂 膨胀性生长 大小形态不一 圆形或椭圆形 单发或多发 可向腔内

16、或腔外生长 致管腔偏心性狭窄 CI表现突入腔内外的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 小者表面光滑 大者可呈分叶状 可有钙化 边界光整 对侧管壁柔软 可有钙化 肿瘤大而且中心坏死液化明显者 多为恶性 增强扫描有轻度均一强化 61 01 55 30 食道平滑肌肉瘤伴肺转移 01 55 30 62 胃 检查方法常规空腹 可少量饮水 扫描前30min口服1 泛影葡胺或清水500ml 上检查床前再服200ml 使胃适度扩张 扫描时取卧位 仰卧位 侧卧位 俯卧位 层厚 层距10mm 扫描范围自剑突至脐 63 01 55 30 胃的正常解剖 胃的形状变化较大 充盈良好时胃底后壁紧贴横膈 脾位于其外侧 胃体伸向前腹壁 幽门和十二指肠环绕胰头 适度扩张的正常胃壁厚度胃底部小于6mm 胃体部小于5mm 胃窦部小于4mm 收缩状态的胃壁厚度可达10mm 胃壁厚度基本是均匀一致的 局限性增厚意义较大 增强扫描胃壁细节显示更清楚 胃壁呈均一强化 胃粘膜皱襞易与低密度胃腔区分 64 01 55 30 正常胃壁 65 01 55 30 胃癌 gastriccarcinoma 病理与临床胃癌发病率居消化道肿瘤第三位 主要为腺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