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概述和作用

上传人:ap****ve 文档编号:121726127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3.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系统概述和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神经系统概述和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神经系统概述和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神经系统概述和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神经系统概述和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概述和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概述和作用(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神经系统概述和作用Chapter3Nervoussystem 你昨晚睡了多久 你做梦了吗 第一节概述 一 神经组织 p49 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细胞也称神经元 neuron 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接受刺激 整合信息和迅速传导冲动的能力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把接受的信息加以分析或贮存 并可传递给骨骼肌 内脏平滑肌和腺体等 以产生效应也是意识 记忆 思维和行为调节的基础神经胶质细胞 对神经元起支持 保护 营养和绝缘等作用 一 神经元有胞体 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一个神经元可有一个或多个树突 但只有一个轴突胞体 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中心树突 接受刺激轴突 传导神经冲动 二 神经纤维

2、神经纤维主要由轴突或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 二者统称轴索 及包在外表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 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或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根据包裹轴突的胶质细胞是否形成髓鞘 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1 有髓神经纤维每隔一定的距离髓鞘便有间断 此处变窄称神经纤维节或郎飞结 两个郎飞结之间的一段称结间段构成髓鞘的细胞膜没有钠泵和离子通道 使有髓鞘包裹的轴突部分离子不能通过 有髓神经纤维神经冲动的传导是从一个郎飞结跳到相邻的另一个郎飞结 呈跳跃式传导 传导速度快2 无髓神经纤维无髓鞘 无郎飞结 神经冲动只能沿轴膜连续传导 故传导速度慢 三 突触 p54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

3、 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称为突触突触也是一种细胞连接方式 最常见的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 轴突或胞体连接 分别形成轴 树突触 轴 轴突触或轴 体突触突触可分成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类 前者以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 是一般所说的突触 后者则是缝隙连接 以电流作为信息载体 突触由突触前成分 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三部分组成 突触前 后成分彼此相对的胞膜 分别称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突触前 后膜较一般神经元膜稍增厚 约7 5nm 突触间隙宽20 50nm在形成突触时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支 膨大形成突触小体 突触小体内分布有大量的小泡 称为突触小泡 内含化学性神经递质小

4、而清亮透明的小泡 内含乙酰胆碱或氨基酸类递质小而具有致密中心的小泡 内含儿茶酚胺类递质大而具有致密中心的小泡 内含神经肽类递质 二 神经系统的分布 p84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一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脑干 小脑 间脑和大脑四部分 二 周围神经系统主要是指由脑和脊髓发出的各类神经及神经节外周神经包括12对脑神经 31对脊神经和一定数目的内脏神经神经节是周围神经中神经元胞体聚集形成的形状较膨大的部位 包括脑神经节 脊神经节和自主神经节 三 常用术语 一 灰质和白质灰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 神经元的胞体及其树突聚集的部位 在新鲜标本时色泽灰暗大脑半球和小脑的灰质均分布于表

5、面 分别称为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白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 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 由于轴突表面具有髓鞘而使颜色呈现苍白色 故称为白质大脑半球和小脑的白质位于皮质下的深部 称为髓质 脑 外灰内白脊髓 内灰外白 脊髓灰质炎病毒 二 神经核和神经节神经核 在中枢神经内 除皮质外 一些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而形成的集团如 三叉神经核等神经节 在周围神经中 神经元胞体聚集形成形状较膨大的部位如 脑神经节 脊神经节和自主神经节等 三 神经纤维束和神经神经纤维束 也称神经传导束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质内 由起止 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而形成的传导束 主要功能是传导神经冲动如 脊髓丘脑束 丘脑皮质束等神

6、经 在周围神经中 先由许多神经纤维集合形成粗细不同的神经束 再由数目不等的神经束集合在一起 外面包上结蒂组织被膜 组合形成神经如 脑神经 脊神经等 第二节神经元的信息传递 一 递质和受体 一 神经递质 Neutotransmitter 在化学性突触传递过程中由神经末梢释放 作用于支配神经元或效应细胞膜上的受体 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的特殊化学物质 也就是由一个神经元释放并作用于另一神经元或效应细胞膜受体而引起特定化学反应的特殊化学物质 1 神经递质的特点突触前神经元应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物质和酶系统递质合成后储存于突触小泡内 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能被释放入突触间隙递质通过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

7、应细胞膜上的受体 激发产生突触后电位而发挥其传递信息的作用突触部位存在消除递质作用的机制递质直接外加于突触间隙也能产生突触后效应 此效应与神经冲动传递引起的突触后效应相同存在着受体激动剂或阻断剂加强或抑制递质传递信息的作用 2 神经递质的分类根据化学组成不同 可分为胆碱类 乙酰胆碱等 单胺类 多巴胺等 氨基酸类 谷氨酸等 根据作用效应不同 可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 谷氨酸等 抑制性神经递质 氨基丁酸等 3 神经调质 neuromodulator 除递质外 神经元还能合成和释放一些化学物质 它们并不在神经元之间直接起信息传递作用 而是增强或削弱递质的信息传递效应 这类对递质信息传递起调节作用的物质称

8、为神经调质如 内啡肽 4 神经递质的共存一个神经元内可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调节物 这种不同神经调节物共同存在于同一个神经元的现象 称为神经递质的共存如 交感神经节发育过程中 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可以共存递质共存的意义在于协调某些生理过程 二 受体 Receptor 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些特殊生物分子 这些分子能识别并特异结合化学信号分子 引起特定的反应 从而改变细胞的生理功能能够与受体特异结合的化学信号分子称为配体高度的选择性可逆性饱和性存在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 1 细胞内受体 2 细胞表面受体 三 神经系统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1 乙酰胆碱2 儿茶酚胺类递质 1 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

9、素 2 多巴胺 3 5 羟色胺 4 组胺3 氨基酸类递质 谷氨酸 GABA4 神经肽类 阿片肽 血管紧张素II等5 嘌呤类 腺苷 ATP等6 其它 NO等 二 突触与突触传递 一 突触的类型根据突触接触的部位分类轴突 树突式突触 最常见轴突 胞体式突触 较常见轴突 轴突式突触 构成突触前抑制的重要结构基础 二 神经冲动的传递1 经典的突触传递 1 突触传递过程包括 神经递质的释放 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及突触后电位的产生等三个基本环节神经冲动传导到神经元轴突末梢细胞膜局部去极化Ca2 通透性增加突触间隙Ca2 进入突触小体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之接触融合化学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递质弥散至突触后膜与

10、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2 突触后电位及产生机理在突触传递过程中 产生在突触后膜上局部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根据突触后膜上产生的去极化或超极化的电位变化 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根据电位时程的长短 可分为快突触后电位和慢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 EPSP 当突触前神经元发生兴奋时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 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 使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 这种去极化电位就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原理 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提高了突触后膜对多种离子 包括Na K Cl

11、尤其是Na 的通透性 使Na 的内流比K 的外流速度快 从而在突触后膜出现去极化的电位变化 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nhibi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 IPSP 当突触前神经元发生兴奋时 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 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 这种去极化电位就是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原理 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使突触后膜对K 和Cl 的通透性升高 尤其是Cl 但不包括Na Cl 的内流和K 的外流导致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的电位变化 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慢突触后电位 了解 潜伏期长 100 500ms 持续时间长 数秒 慢EPSP 由于膜

12、的K 电导降低所致迟慢EPSP 潜伏期1 5s 持续时间可达10 30min 原因部分是由于膜的K 电导降低 还涉及到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P物质等递质的作用慢IPSP 由于膜的K 电导增高所致 3 突触后传递的可塑性 了解 突触的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 主要由以下几种形式 强直后增强 Post tetanicpotentiation 突触前末梢在接受一短串强直性刺激后 突触后电位发生明显增强 持续时间可长达60s 的现象机制 强直性刺激作用使突触前神经元内Ca2 浓度持续升高 使突触前末梢持续释放神经递质 导致突触后电位增强 长时程增强 long termpoten

13、tiation LTP 突触前神经元受到短时间的快速重复性刺激后 在突触后神经元快速形成的持续时间较长的突触后电位增强的现象持续时间比强直后增强要长的多机制 突触后神经元胞质内Ca2 增加而引起的LTP是学习与记忆的神经基础 长时程抑制 long termdepression LTD 与LTP相反 指突触传递效率的长时程降低机制与生理机制尚不明 2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non synapticchemicaltransmission 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许多分支 在分支上形成串珠状的膨大结构 称为曲张体曲张体内含有大量小而具有致密中心的突触小泡 内含有高浓度的去甲肾上腺素曲张体并不与

14、突触后成分形成经典的突触联系 而是沿着分支位于突触后成分的近旁当神经冲动到达曲张体时 递质从曲张体释放出来 以扩散方式到达突触后成分上的受体 使突触后成分发生反应非突触性化学传递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 主要见于一些单胺类递质神经纤维的信息传递 与经典突触传递相比 非突触化学传递具有以下特点 突触前成分和突触后成分并非一一对应 无特化的突触前膜和后膜结构曲张体与突触后成分之间的距离较大一个曲张体释放递质可作用于较多的突触后成分 即作用部位较分散而无特定的靶点递质扩散的距离较远 且远近不等 因此突触传递时间较长且长短不一释放的递质能否产生信息传递效应 取决于突触后成分上有无相应的受体 3 电突触传

15、递 了解 结构基础 缝隙连接在两个神经元紧密接触的部位 两层膜间隔2 4nm 连接部位的细胞膜并不增厚 膜两侧近旁胞质内不存在突触小泡 两侧膜上有沟通两细胞胞质的水相通道蛋白 电突触部位兴奋的传递不依赖于神经递质 是以一种电传递方式进行 生物电冲动的传导和离子交换可以通过此间隙传递速度很快 几乎不存在潜伏期与化学性突触传递的单向性相比 电突触无突触前膜和后膜之分 一般为双向性传递电突触传递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和视网膜上广泛存在 主要发生在同类神经元之间功能 具有促进神经元同步化活动的功能 第三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 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p144 在外周神经系统中 一部分传出神经支配平滑肌

16、心肌和腺体 参与调节内脏器官的功能活动 由于这部分传出神经对内脏反射的调控通常不受意志控制 因而称为自主神经系统指调节内脏活动的传出神经 不包括传入神经根据结构与功能特点 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1 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 1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中枢起源不同交感神经起自脊髓胸腰段灰质的侧角 兴奋时产生的效应较广泛副交感神经起自脑干的脑神经核和脊髓骶段灰质相当于侧角的部位 兴奋时的效应相对比较局限 2 自主神经由节前神经纤维和节后神经纤维组成由中枢发出在抵达效应器之前 先在自主神经节内交换神经元 而后由节内神经元发出纤维支配效应器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短而节后纤维长副交感神经节前现为长而节后纤维短 3 交感神经分布较广泛 几乎支配全身的内脏器官 而副交感神经则分布较局限如 汗腺 竖毛肌 肾上腺髓质等只有交感神经支配 4 刺激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 产生的反应比较弥散 而刺激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 产生的反应较为局限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与数量较多的节后纤维形成了突触联系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仅和少数节后神经元相连 2 自主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自主神经系统的节前纤维与节后纤维之间 以及自主神经与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