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方法和主要危害

上传人:ap****ve 文档编号:121725225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2.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方法和主要危害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方法和主要危害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方法和主要危害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方法和主要危害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方法和主要危害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方法和主要危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方法和主要危害(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方法和主要危害 内容 什么是职业病危害因素 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 物理 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它职业有害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 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下列三类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生产性粉尘 矽尘 石棉尘 煤尘等 化学毒物 铅 汞 苯 甲醇等 物理因素 噪声 高温 低温 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等 生物因素 炭疽杆菌 布氏杆菌 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原体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园分会 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 劳动强度过大 例如 富士康2010年上半年十连跳 过度精神或心理紧张 劳动时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 视力紧张 长时间不良

2、体位 劳动工具不合理等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 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 来自其他生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在实际生产场所中 职业性有害因素常不是单一存在的 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职工的健康产生联合影响 如何识别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identificationofoccupationalhazards 是根据人群证据和实验数据 通过科学方法辨别和认定职业活动中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 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 识别的内容 发现 确定未知或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辨别找出已知或确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未

3、知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和鉴定方法 临床病例研究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和判定的起点和线索 实验研究识别和判断职业危害因素的有效手段 职业流行病学识别和判断职业危害因素的最有力证据 已知职业危害素的识别和筛选方法 类比法利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资料进行类推的识别方法 检查表法为了系统地识别工厂 车间 工段或装置 设备及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事先将要检查的内容 以提问的方式编制成表 以便进行系统的检查 工程分析法对识别对象的生产工艺流程 生产设备布局 化学反应原理 所选原辅材料及其所含有毒杂质的名称 含量进行分析 经验法依据其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 借

4、助自身经验和判断能力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是识别的方法 检验 检测法采用仪器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现场采样分析的方法 此外还可结合工作需要采用理论推算法 文献检索 专家论证等方法进行识别 调查工艺流程 逐步确认生产物料 职业卫生防护措施 了解分析劳动过程 制定实施毒物检测 毒物的识别 噪声的识别 主要包括对声源 噪声强度 噪声频率分布 噪声暴露时间特性等的识别 高温作业的识别 是根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中关于高温作业的定义 分析确定作业条件而识别鉴定是否为高温作业 作业场所有生产性热源 其散热量大于23W M3 h 或84KJ M3 h 作业场所有生产性热源 以本地

5、区夏季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 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 或2 以上的作业 非电离辐射的识别 关键在于详细了解生产设备运行时的电磁辐射状况 充分考虑作业工人的接触情况 通过对不同频率 不同波长电磁辐射的辐射强度测定进一步识别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的识别 除了明确放射源以外 进行个人暴露剂量测定 环境电离辐射检测 放射性核素的分析测量等 物理性有害因素的识别 粉尘的识别 了解生产过程 分析产生或存在粉尘的生产过程 检测作业环境空气中粉尘浓度 分散度及二氧化硅含量等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主要危害 粉尘 一 定义 能够较长时间浮游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叫做粉尘 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粉尘叫做生产性粉尘 直径一般为0

6、 1 10 m 二 来源传统行业 矿山开采 隧道开凿 建筑 运输 冶金行业 矿石粉碎 筛分 配料 运输等 机械制造业 原料破碎 配料 清砂等 化工行业 固体颗粒原料的加工处理和包装等 玻璃 水泥 陶瓷等工业原料的加工 打磨 包装 打磨作业 采掘作业 焊接作业 三 分类根据生产性粉尘的性质 可分以下三类 无机性粉尘金属性粉尘 例如铝 铁 锡 铅 锰等金属及化合物粉尘 矿物性粉尘 例如石英 石棉 滑石 煤等 人工无机粉尘 例如水泥 玻璃纤维 金刚砂等 有机性粉尘植物性粉尘 例如木尘 烟草 棉 麻 谷物 茶 甘蔗等粉尘 动物性粉尘 例如畜毛 羽毛 角粉 骨质等粉尘 人工有机粉尘 橡胶 人造有机纤维粉

7、尘 混合性粉尘在生产环境下 多数情况下为两种以上混合物存在 如皮毛加工的皮毛和土壤粉尘等混合性粉尘 四 粉尘的职业危害 健康危害尘肺中毒致敏致癌非特异性炎症粉尘沉着症皮肤 黏膜 上呼吸道的刺激作用 法定职业病 尘肺 尘肺是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引起的 以肺组织纤维化病变为主的疾病 粒径在7微米以下的颗粒物能够进入肺脏深层 并永久停留 长期吸入大量呼吸性粉尘最终可导致尘肺病 症状 咳嗽 咳痰 胸痛 呼吸困难 咯血 职业性疾病中影响面最广 危害最严重尘肺病例占我国职业病总人数的70 以上 尘肺的发展不可逆 预防是关键 同样暴露情况下部分人发病 个体敏感性 劳动强度 粉尘浓度 工作时间 潜伏期

8、 数年 数十年 一般10年以上 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 案例 陶瓷制品加工企业矽肺 2004年5月6日晚 中央电视台 焦点访谈 栏目播出温州市龙湾区陶瓷制品加工企业矽肺事件造成数十名工人患矽肺 1993年泰顺县496名职工承包沈阳至本溪高速公路吴家岭隧道的南北段工程 因工作场所无任何防护措施 致使196名职工患尘肺 已死亡10人 年龄最小的22岁 工龄最短的为1个月 2005年泰顺县某叶腊石矿455名工人体检发现约有90名矽肺病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园分会 五 粉尘危害治理预防措施 宣 革 湿 风 密 护 管 查 宣 加强宣传教育 使防尘工作成为員工的自觉行动 革 即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 这是消除粉尘

9、危害的根本途径 湿 即湿式作业 可防止粉尘飞扬 降低环境粉尘浓度 风 加强通风及抽风措施 将工作面的含尘空气抽出 并将新鲜空气送入工作面 密 加装防尘罩 把生产性粉尘的发生源密闭起来 护 即个人防护 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和增强体质 管 维修管理 加强技术管理 建立必要的防尘制度 查 定期检测环境空气中粉尘浓度 对接触者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 八字方针 化学毒物 一 定义 凡少量化学物质进入肌体后 能与肌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 破坏正常生理功能 引起肌体暂时的或长期的病理状态的 称为毒物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 生产或使用的毒物称为化学毒物或有毒化学毒物 二 化学毒物的分类1 金属及其化合物 主要包括铅

10、及其化合物 不含四乙基铅 汞及其化合物 锰及其化合物等 2 类金属及其化合物 主要包括磷化锌 磷化铝 氰化钠 氰化钾 砷及其化合物 不含砷化氢 等 3 刺激性气体 主要包括甲醛 氮氧化合物 二氧化硫 氨气 氯气等 4 窒息性气体 主要包括硫化氢 磷化氢 磷 一氧化碳等 5 酸 碱 主要包括硫酸 硝酸 盐酸 氢氧化钠等 6 有机溶剂 主要包括苯 甲苯 二甲苯 正己烷 汽油等 7 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 主要包括N 甲基苯胺 N 异丙基苯胺 对硝基苯胺 对硝基氯苯 二硝基氯苯 二苯胺等 8 酚 醇 醚类化合物 主要包括酚 苯酚 对苯二酚 多氯酚 含五氯酚 等 9 多环芳烃类化合物 主要包括氯化萘 多氯

11、萘 醌 蒽醌等 10 油类 合成树脂 主要包括柴油 煤油 蒽油 木酚油 松节油等 11 农药及药物 主要包括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杀虫脒 溴甲烷 六氯苯 氯丙嗪等 12 其他 主要包括丙烯酰胺 丙烯腈 肼类化合物 含肼 二甲基甲酰胺等 三 吸收途径呼吸道呈气态 蒸汽 气溶胶的毒物 毒作用发生快 大部分职业中毒都是毒物由此途径进入体内引起的 皮肤有机磷 芳香族的氨基 消化道经消化道进入体内而致职业中毒的事例甚少 个人卫生习惯不好和发生意外时可经消化道进入体内 进食被污染的食物或饮水及误服毒物 四 影响化学毒物作用的因素化学结构 毒物的化学结构对其毒性有直接影响 在各类有机非电解质之

12、间 其毒性大小依次为芳烃 醇 酮 环烃 脂肪烃 同类有机化合物中卤族元素取代氢时 毒性增加 物理特性 毒物的溶解度 分解度 挥发性等与毒物的毒性作用有密切关系 毒物在水中溶解度越大 其毒性越大 分解度越大 不仅化学活性增加 而且易进到呼吸道的深层部位而增加毒性作用 挥发性越大 危害性越大 一般毒物沸点与空气中毒物浓度和危害程度成反比 毒物剂量 毒物进人人体内需要达到一定剂量才会引起中毒 在生产条件下 与毒物在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浓度和接触时间有密切关系 毒物联合作用 在生产环境中 毒物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 而是与其他毒物共存 对人体产生联合毒性作用 可表现为 相加作用 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 生产环境与

13、劳动条件 生产环境的温度 湿度 气压 气流等能影响毒物的毒性作用 高温可促进毒物挥发 增加人体吸收毒物的速度 湿度可促使某些毒物如氯化氢 氟化氢的毒性增加 高气压可使毒物在体液中的溶解度增加 劳动强度增大时人体对毒物更敏感 或吸收量加大 个体状态 接触同一剂量的毒物 不同个体表现出的反应可迥然不同 引起这种差异的个体因素包括健康状况 年龄 性别 营养 生活习惯和对毒物的敏感性等 一般 未成年人和妇女生理变动期 经期 孕期 哺乳期 对某些毒物敏感性较高 烟酒嗜好往往增加毒物的毒性作用 也有遗传缺陷或遗传疾病等遗传因素 造成个体对某些化学物质更为敏感 化学毒物 引起刺激 过敏 缺氧 昏迷和麻醉 职

14、业中毒 致癌 致畸 致突变 主要 五 化学毒物的危害 引起皮炎 干燥 粗糙 疼痛 引起眼部炎症 疼痛 流泪等 呼吸道刺激 鼻咽痛感 咳嗽 引起刺激一般受刺激的部位为皮肤 眼睛和呼吸系统 过敏接触某些化学品可引起过敏 开始接触时可能不会出现过敏症状 然而长时间的暴露会引起身体的反应 即便是接触低浓度化学物质也会产生过敏反应 皮肤和呼吸系统可能会受到过敏反应的影响 引起皮炎 皮疹或水疱 引起职业性哮喘 咳嗽 呼吸困难等 缺氧 窒息 窒息涉及到对身体组织氧化作用的干扰 这种症状分为两种 单纯窒息和化学窒息 单纯窒息由于氧气被惰性气体所代替 如氮气 二氧化碳 乙烷 氢气或氦气 而使氧气量不足以维持生命

15、的继续 一般发生在具有限制性空间的工作场所 化学窒息由于毒物直接影响机体传送氧以及和氧结合的能力 典型的化学窒息性物质就是一氧化碳和硫化氢 职业中毒常见的化学毒物职业中毒金属及类金属中毒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有机溶剂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中毒 经初步调查了解 在检修前张某 王某用水对7号反应釜进行几次冲洗置换后 张某在未对釜中置换情况进行空气检测 且未佩戴防护用品的情况下擅自进入作业 导致中毒晕倒 2008年9月13日8时左右 某市某实业有限公司水处理剂车间二工段7号反应釜 在检修过程中发生1人中毒 3人盲目施救 造成3人死亡 1人受伤事故 3 带班班长李某和王某发现后 仍在未采取任何防护条件的情

16、况下 先后进釜施救 生产科长魏某闻讯赶来 仅佩戴过滤式防毒口罩 非隔离式防护用品 进釜救人 相继中毒 随后施救人员正确佩戴隔离式防护用品迅速将4人从釜中救出并紧急送往医院抢救 因病情过重 张某 李某 王某3人抢救无效死亡 生产科长魏某受伤 4 公司安全检修制度 规程不能很好去执行 尤其是身为检修班长的李某忽视检修制度 规程 且监护不力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 张某违反操作规程 在未对釜中置换空气情况进行检测的情况下进入釜中检修 是造成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张某安全意识淡薄 自我防范意识差 自认为7 釜经过几次冲洗置换不应该有什么问题 于是在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入釜中检修 是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 5 发生事故后现场人员没有按规定及时报告 在未弄清情况又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下组织盲目施救 对长期封闭空间可能造成的缺氧 有毒气体认识不足 作业人员缺乏基本常识 作业不规范 作业前未对现场有毒有害性气体进行检测 企业未为作业人员配备自救 防毒装备和气体检测仪 企业通风管理混乱 专业救援力量不足 缺少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 不能满足救援需要 从硫化氢气体中自救或找到中毒者并救出来 2008年8月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