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与回复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172175 上传时间:2017-10-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与回复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与回复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与回复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与回复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与回复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与回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与回复(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与回复【摘要】:本文以学习理论的前沿研究成果为背景,力图从一个新的维度知识的意义分析传统学校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学习理论领域的研究在逼近和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时提供的基本线索,分析这些线索对于课程教学改革的意涵。全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操练为主要活动的教学中,知识的意义是如何丧失的?如何在学校学习中回复知识的意义,从而克服学习的异化现象,推动学校学习的革新?全文分为五章:在第一章,论文首先从对人类知识建构的分析入手,探讨了知识建构的特点,将其概括为:对象性、社会情境性、社会协商性、社会选择性。然后结合哲学、语言学中关于知识与语言意义问题的观

2、点,提出知识的意义存在于若干关系之中:知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知识与知识陈述者、知识形式(如文本)的阅读者听者的关系;知识与应用知识的环境的关系;知识内部各个部分的关系。人类在自然场境中的学习中,知识的意义也得到呈现。论文在第二章分析了对学校学习中的知识意义缺失状况。论文认为,由于学校教育的组织、知识的发展和有关学习者和教学模式观念等原因,使得学校学习中的知识意义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并导致了学习的异化。论文对回复意义的努力方面的两个传统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借鉴波普尔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构架,提出在三个世界联系和对话的基础上在学校学习中回复知识意义的建议。在第三章,论文论述了在知识与真实世界联系的基础

3、上回复知识的意义。对于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的追求是教育目的所决定的,也在当代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得到了体现。在本章中,论文结合两个教学案例的分析,提出走向双重真实以实现这种联系:一是知识所指意义上的真实,即实现知识与世界的关联;二是活动意义上的真实,即以实践者和知识建制者建立联系的方式建立知识与世界的联系。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实现这双重的真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第四章探讨了在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属性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回复意义。本章将文化与课程的研究从课程内容转向学习方法,将学习理论中强调的知识依赖拓展至主体情境,提出: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属性形塑了他们的知识经验,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方式,这些方面构成了

4、学习者的主体情境。将教学作为对于课程教材的主体情境化再开发,对于学习者所在社会的文化特质保持敏感性,尤其是关注文化特质对于学习方式的影响,有助于使学习适应学习者的主体情境。论文在最后一章借用活动理论的视角,分析将学习作为活动的多层意涵,包括作为学习目标的知识向任务的转化、对个体和共同体的同时关注、注重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和非预定性等。接下来重点探讨了学习活动的社会性所要求的参与主体和参与方式的转变,以及实现学习活动社会性的具体要求:个体知识与意义的呈现与合作一互动。结合前面各章和本章的观点,论文最后提出,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应当是一个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典型特征是活动形态、实践指向、社会

5、属性。论文力图创新之处在于:(l) 以知识意义的新视角分析学校学习的根本问题,并从这个视角出发提出了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框架;(2)提出了通过三个世界联系与对话回复学校学习中的知识意义的观点,并相应提出了学习要走向双重真实、教学作为课程教材的主体情境化再开发等建议;(3)综合学习理论研究的发展成果,概括了学习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意涵。 【关键词】:【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4【分类号】:G424.4【目录】:摘要 6-10 导言 101 知识的建构性与知识的意义 10-411.1知识的建构性 16-191.2 知识建构的特点 19-321.2.1

6、知识建构的对象性 19-221.2.2 知识建构的社会情境性 22-261.2.3 知识生产的社会协商过程 26-291.2.4 知识的社会选择 29-311.2.5 知识建构的特点小结31-321.3 知识的意义 32-411.3.1 知识的意义的内涵 32-351.3.2 知识的意义:从知识生产到学习领域 35-381.3.3 知识的意义与学校学习革新38-412 异化学习中的知识意义缺失和回复意义的努力 41-642.1 学校学习中的知识意义缺失和学习“异化”41-482.1.1 学校学习中的知识意义缺失 41-432.1.2“异化”: 从劳动到学习 43-472.1.3 知识意义的缺失

7、和学习的异化 47-482.2 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缺失的原因追寻 48-542.2.1 知识的发展 49-512.2.2 学校教育的组织 51-522.2.3 对学习者和教育模式的观点 52-542.3 回复知识意义的努力 54-642.3.1 回复知识意义的努力(一): 建立知识部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54-572.3.2 回复知识意义的努力(二): 建构知识和世界的关联 57-643 在与世界的联系中回复知识的意义 64-853.1 教育目的和课程改革中对于知识与世界关系的强调 64-683.1.1 建立关联- 教育目的所决定的一贯追求 64-663.1.2“回到世界 ”-当前课程改革的取向

8、66-683.2 联系知识与世界的教学创新 68-803.2.1 教学发展中联系知识与世界的趋势 68-713.2.2联系知识与世界的教学案例分析 71-803.3 走向双重的真实 80-853.3.1 第一重真实(知识所指意义上的真实)380-823.3.2 第二重真实(活动意义上的真实)82-854 在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属性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回复意义 85-1074.1 研究背景:文化、课程与学习 85-884.1.1文化与课程:从课程内容到学习方法 85-864.1.2 学习理论领域研究的社会文化取向 86-884.2 学习:从知识依赖到主体情境 88-914.2.1 学习的知识依赖 88

9、-894.2.2 主体情境- 拓展的观点 89-914.3 主体的情境91-994.3.1 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提供的知识基础 91-954.3.2 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多样性 95-974.3.3 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的特质 97-994.4 主体情境的课程教学意涵 99-1074.4.1 教学作为课程教材的主体情境化再开发 99-1044.4.2 关注文化特质的教学论意涵 104-1075学习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和知识意义的回复 107-1275.1 作为活动的学107-1175.1.1 活动理论的发展 107-1135.1.2 活动理论视野中的学校学113-1175.2 学习活动的社会性 117-1215.2.1 学习活动的社会性的界定 1175.2.2 学习活动的参与主体:从原子集合走向学习共同体 117-1195.2.3 参与方式:从接受式参与到互动式参与 119-1215.3 社会性的实现:个体知识与意义的呈现与合作-互动 121-1265.3.1 个体知识与意义的呈现 121-1235.3.2 合作-互动 123-1265.4 小结:在社会实践活动形态的学习中回复知识意义 126-127 结语 127-129 参考文献 129-136 后记 136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