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开办情况的调研报告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1717630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开办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开办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开办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开办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开办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开办情况的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开办情况的调研报告(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开办情况的调研报告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而把经营重点逐步转移到成本低、风险小、收益大的中间业务上。近年来,各商业银行适应市场需要,纷纷推出多种形式的代收代付、银行卡等业务,取得较好的经营业绩,但农村信用社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相对滞后,在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阻碍了自身的健康长远发展。一、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开办现状根据对怀远县农村信用社的调查,该信用社在蚌埠市三县一郊信用社中经营实力和效益都非常突出,截止20XX年末,该信用社各项资产总额达13935万元,负债总额为13347万元,实现净利润2

2、88万元,但全县信用社经营范围比较狭窄,存贷款业务占其总体业务的90%以上,另外还有少量的票据贴现业务,中间业务仅有代发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和代发农民种粮补贴的“一折通”业务,其中代发工资开办于20XX年8月,年业务量为亿元,代发粮补开办于20XX年3月,年业务量为4645万元。两项业务均通过当地财政部门拨付资金,带有行政干预的性质,信用社为获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其他方面的照顾,并未收取任何手续费。这种业务对于信用社来说具有一定的政策性色彩,从经营的角度来看,虽然信用社增加了一部分可用性不强的临时性存款,而人员额外工作量和相关成本也大幅度增加,实际上是得不偿失。怀远县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开办情况统计

3、表单位:万元业务品种 开办时间 20XX年 20XX年 备注业务规模 收费比例 业务收入 业务规模 收费比例 业务收入代发教师工资 120XX120XX代发农民粮补 4645合 计 120XX16645二、影响信用社中间业务开展的因素分析1、思想观念陈旧。虽然中间业务作为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与传统业务相比具有显著优势,但目前大多数信用社员工,尤其是高管人员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仍然固守着“存款立社”的老观念不放,缺乏金融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思想禁锢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基层信用社多地处偏僻,信息相对闭塞,受国际大环境和外来先进理念冲击较小,对中间业务缺乏正确认识;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实行收

4、缩战略后,信用社成为县级金融市场上唯一具有自主贷款权限的法人机构,拥有大量的信贷客户群体,在贷款投放上有较强的优越感,因而滋生“小富即安”的心理;三是信用社支持“三农”的市场定位,被一些人片面理解为只抓信贷一点而不及其余的做法,也一定程度限制了信用社的发展思路。2、技术管理落后。农村信用社先天不足的特殊历史背景,决定了其金融创新能力的有限性,虽经近几年国家政策扶持和自身发展,实力有所增强,但仍无法彻底改变基础差、底子薄的根本状况,与商业银行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必要的办公设施更新和环境改善投入较少,电子化建设缓慢,会计结算渠道不畅,中间业务管理粗放,业务产品层次低、效益低,缺少专业的中

5、间业务管理部门和全面的中间业务支持系统,没有制定详细的中间业务操作流程和建立相应管理机制,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3、人员素质偏低。农村信用社人员构成参差不齐,平均文化结构和业务水平较为薄弱,不少人只具备一般的业务操作技能,对中间业务的市场调查、品种开发、风险防范等一整套体系知之甚少,没有专门从事中间业务的人员,现有中间业务多由柜面人员兼职办理,从业人员很少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普遍缺乏既懂政策法规又掌握金融、计算机、市场营销的专业知识人才。4、市场环境制约。目前存款竞争仍然基层金融市场争夺的焦点,少数金融机构为获得更高的存款份额,除了采用高息揽储、变相贴水等不正当手段进行违规竞争外,还把开展中间业

6、务作为吸收存款的辅助手段,对一些代收代付业务不仅不收取或仅收取少量手续费,还要为拉拢客户而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完全扭曲了中间业务的本意。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信用社作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连取得这样“无偿服务”的资格都很困难,更无法按照正常的经营模式发展中间业务。5、改革的阶段性影响。医治积重难返的信用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党和国家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中提出的改革思路即“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是符合信用社长远发展方向的,但由于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起步较晚,现阶段的改革也只是初步解决了信用社资本扩充和体制转换的问题,所以中间业务的开展因对改革

7、的贡献度略低而被暂时搁置也在所难免。三、拓展信用社中间业务的意见建议1、更新理念,转变经营思路。20XX年底国内金融业全面放开的日程正日益临近,金融全球化趋势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信用社虽然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已有了一席之地,与同行业机构相比占据了地利人和的优势,但也应该居安思危,放眼长远,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与国际银行业的先进经营模式接轨,制定中间业务发展的长期战略,不断增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竞争意识,把中间业务发展与存、贷款业务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日常经营考核内容,最大限度激发信用社员工开发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加快电子化建设,增加设施投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电子化

8、建设落后,已经成为制约信用社各项业务发展的首要瓶颈,因此信用社必须把加快电子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大必要的资金投入,合理调整费用支出结构,对已超过使用年限或不符合办公需要的设备要及时更换,加强网络建设和基础设施改造,并根据自身经济实力有步骤、有重点地增加中间业务办理的软硬件开发支出,设立单独的中间业务管理部门,逐步建立起符合信用社特点的中间业务支持系统和管理机制,将有限的财力用刀刃上。3、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提高业务水平。人才竞争是金融业竞争的关键环节之一,针对信用社面临的“人才饥荒”现象,应实行灵活的人才策略,多渠道引进和培养人才,一是要从社会广泛招聘吸收金融方面的大学毕业生和具有中

9、间业务从业经验的专业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改变过去任人唯亲的状况;二是加大内部改革力度,通过下岗分流、末位淘汰等方式清理一批不适应工作岗位的人员,优化人员整体结构;三是加强人员学习教育,对中间业务从业人员进行各种形式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信用社人员熟练掌握中间业务的操作流程和风险防范技能;四是完善激励机制,按照中间业务人员的工作绩效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适当提高信用社员工包括中间业务人员福利待遇,以达到留住人才的目的。4、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如果说体制改革是信用社治本的良方,那么业务发展则是信用社治标的主要途径,所以不能因为抓改革而忽略了业务发展,尤其是要把中间业务的发展尽快列入改革日程,从

10、长远来看,大力开展中间业务,不仅不违背改革的总体要求和信用社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而且能够增强信用社的发展后劲和支农实力,是改革进程中必要而有益的补充。因而要一边抓改革,一边抓业务发展,要以改革促发展,两者不可偏废其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信用社的持续、健康发展。5、挖掘市场潜力,创新业务种类。尽管基层金融市场范围有限,而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又具有先入为主的竞争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信用社在中间业务市场上就难以分到一杯羹,相反,信用社应进行客观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充分运用与“三农”联系紧密的有利条件,积极培育符合农村市场需要的中间业务品种,如代理保险业务,代收电话费、水电费、税费等,并在具备一

11、定经营基础后,逐步提高中间业务产品的层次和效益,探索和发展收益较高的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品如代客理财、咨询评估、财务顾问等,以实行差别化竞争,不断扩大市场份额。6、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公平竞争。由于近年来中间业务发展势头迅猛,20XX年由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已不能完全满足现行业务发展和监管的需要,所以建议应尽快加以修订和补充,特别是在中间业务收费方面应及早出台相关办法,依照每项业务品种的各项成本,建立统一的收费标准,可以采取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相结合的方法,来规范中间业务市场,制止无序竞争,维护银行业整体的利益。同时信用社与各银行金融机构之间要加强联系和协作,共同维护金融

12、秩序,充分发挥银行同业协会的作用,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有关法律和中间业务规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这些措施来营造一个公平良好的中间业务竞争环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使中间业务对改善信用社及其他银行业收入结构和财务状况,维护存款人利益等真正起到积极作用。提升队伍素质:新一轮改革直指农村信用社的“软肋”终于,农信社改革过程中最薄弱、最关键的环节被触及到了。6月14日,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关于优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结构的指导意见,使坊间对此的传闻,最终尘埃落定了。此前,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曾在公开场合表示,银监会正在集合力量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员工队伍整体状况进行调查,并针对农信社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13、提出一个比较完善的解决方案,将于近期俟机向社会公布。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今年初,我国农信社的改革迈入了新阶段。短短数月,银监会新政频频出台,其内容从农信社改革的远景目标,到加强内部的风险控制、实施五级分类,以及财税政策的减免,均为改革勾勒了完美蓝图。但是,在改革进程的加速过程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影响改革效果的瓶颈之难。显然,此次银监会将工作重点放到农信社队伍建设的基础环节上,表明监管部门已经下定决心对农信社队伍进行改造。而新一轮农信社改革也将由“标”至“本”地向更深层次挺进。进一步发展人才成掣肘的确,在改革接力赛中已成功跑出第一棒,进入第二棒的农信社,人才

14、缺乏已成燃眉之急。“制约未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关键所在,是高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人才的缺乏”。银监会一位官员这样表达心中的忧虑。随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多年的发展,员工数量不断增加,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和队伍素质低等诸多问题,在改革的深化过程中日见凸显。银监会官员概括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的窘态时说:“员工总量偏大、文化程度低、年龄趋于老化、分布不合理。”根据银监会的调查统计,20XX年末,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共有员工约75万人左右。乍一看,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是,细一打量,质量却差强人意。调查统计也显示,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员工队伍中,具备现代金融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管理、市场运作和业务创

15、新等方面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核心人才严重匮乏,年龄趋于老化。在正式员工中,初中学历的员工占总数的12%,高中学历的占43%,专科学历的占37%,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8%;员工的平均年龄近39岁,40岁以上占员工总数的48%。这样的人员结构组成,显然与银行业改革的速度和竞争的要求不匹配。20XX年末的数据就证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虽然人员庞大,但人均存、贷款和创利仅是国有商业银行的32%、35%和21%;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13%、12%和8%。“人比制度更重要”,这是一个世人皆知的准则。要实现银监会提出在未来5年至10年内将农信社变为现代金融企业的远景目标,仅依靠现有的人力基础,可谓困难重重

16、。即使对于当务之急的农信社五级分类的推广,也有诸多障碍。与农村商业银行与农村合作银行相比,农信社的人力资源构成是最令人担忧的。当然,在此之前,银监会就已采取措施,先行对农信社员工进行了大规模的培训。为了在一年左右时间农信社系统实现全面五级分类,银监会年初就提出“123工程”大型培训计划,通过从大银行借调骨干指导各省农信社的五级分类和从农信社抽调人员到大银行实习,大力培训农信社职工,期望他们能够尽快从理念到技术进行“洗脑”,使其具备一些现代银行经营的理念和必要的技能。目前,全国已经有大约3万农信社员工接受了这样的培训。银监会设大限资源优化势在必行在关于优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结构的指导意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银监会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力资源优化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期限。按照银监会的规划,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的构成,应该与农信社变身“社区银行”的要求相匹配。因此,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力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