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1701270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市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内蒙古包头市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内蒙古包头市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内蒙古包头市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内蒙古包头市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包头市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包头市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蒙古包头市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刘勰所谓词外之情即言外之意,这两句话可以说最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诗的语言的本质。中国传统诗论和传统哲学爱讲“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恰恰是重视诗的语言不同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诗的语言乃是以说出的东西暗示出未说出的“无穷之意”。如果语言

2、根本不能表意,那还有什么诗的艺术可言呢?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所以也特别重视发挥语言的诗性,重视用诗的语言表达无穷之意。诗的语言不能像平常说话或科学的逻辑论证那样铺陈展开,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言约旨远”“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为了要含蓄不露,暗示较大的未说出的东西的空间,诗中的言词一定要量少而含金量大,否则,就成为无诗意的散文了。王力先生曾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为例具体说明了诗的语言的这一特征:“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当时杜甫在渭北(

3、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对好友的回忆。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中国古典诗中有以单个的语词为象征的,例如以松柏象征坚贞;也有以全诗为象征的,例如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这就是以丹橘及其经冬不谢的具体形象,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从而使读者理解诗人的内心生活。中国人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有共同的传统背景,生活于一个古今一体的“共同体”中,所以即使是今人也能理解丹橘的品质,从而使古人张九龄的个体性的东西得到今人的理解和同情。张九龄的感遇可以说

4、全诗都是用象征性语言暗示更深远的意境或情意。又如王维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全诗写的是实情实景,然而这些富有象征性和暗喻性的语言却指向个没有说出的物我两忘的境界,让读者能心领神会,恍若身历其境。中国古典诗中有不少描写景物注重形似的好诗,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却更加崇尚画意与深远的境界相结合的诗,崇尚有神韵的诗,而不是崇尚单纯形似的诗。王维的终南别业诗中有画,而又在画的背后隐蔽着一种悠然、空寂的境界。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上是一首描写田园山水的单纯写景的诗,但仅仅这

5、样来看待这首诗,则显然未能真正领略其诗意。这几句诗在描写“人境”的现实田园景物时,却隐蔽着语言文字所未说出的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正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摘编自张世英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勰所说的“情在词外曰隐”其实是指诗的语言具有暗示性,字里行间隐含着言外之意,需要读者在阅读时思考、感悟。B. 评判一首古典诗歌艺术水平的高下,不仅要看直接表达出来的内容,还要看已经说出的言辞对其隐含着的意思是否有所启发。C. 在日常口语表达和进行严密的科学论证时可以长篇大论,反复铺陈,而诗的语言则讲究“言约旨远”,用词越少,其隐含的意旨就越深

6、远。D.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两句可以理解为“李白的诗像庾信的诗一样清新,像鲍照的诗一样俊逸”,正好体现了诗的语言“言约”的特点。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诗的语言具有象征性和暗喻性,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多作品常常借描写具体场面或景物的语言进行象征和暗喻,从而营造深远的意境。B. 杜甫春日忆李白借暮云春树表达对好友的思念,张九龄的感遇以丹橘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它们都用全诗进行整体象征。C.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那些画意与深远的境界相结合、富有神韵的作品应该受到推崇,而一些描写景物时单纯注重形似的作品则相对逊色。D.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这里的“画”不仅指非常形

7、象地描绘了自然景物,更重要的是“画”的背后还隐蔽着一种悠然、空寂的境界。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语言的诗性有多种表现,即便有些日常普通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读者和听众也能从中感悟到未直接表达出的潜在内容。B. 诗的语言往往在已经直接表达出的内容中,还隐含着很多未说出的内容,这一点是诗的语言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重要区别。C. 并非所有的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都具有象征性和暗喻性,但象征性和暗喻性语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却很常见,成为其显著的艺术特色。D. 陶渊明的饮酒通过组合意象来表达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因此,“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眼前的景象进行反复铺陈。

8、【答案】1. C 2. B 3. D【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用词越少,其隐含的意旨就越深远”有误。【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都用全诗进行整体象征”有误。【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理解为“诗人对眼前的景象进行反复铺陈”欠妥。(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9、完成下面小题。童谣岁月长唐 毅回老家逢着儿时伙伴,讲起孩提时代的“玩”,回忆再三,一些似已淡忘的旧事,又渐渐明晰起来。小伙伴之间,做游戏、讲故事,是必不可少的,在一起“唱”童谣的时候也多,也很有趣。至今还记得一些,如打电话:“喂喂喂,打电话,问你的幺妹嫁不嫁。嫁给我,我不要,嫁给别人我要告。”已经忘了是怎么学会的,当时也不知道“嫁”的含义。但很好听,童声清亮,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在我的老家,童谣并不是“唱”,而是念,但又近乎于唱,很特别。通常情况下,小孩子唱的童谣是由成年人教的,谁教呢?妈妈是最好的老师,其次是外婆。小孩子对长辈的依恋,大概也是从童谣开始的。譬如有一首:“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

10、婆桥在哪里呢?不知道。小孩子唱着,想象里也一定有一座古老的桥吧。我的外婆在我出世前就不在人世了,自然不能教我唱童谣。但别的孩子有外婆,我可以跟着学,或者别的孩子学会之后,听他们唱一遍,我也就会唱了,如“老天爷,快下雨,保佑娃娃吃白米”。或者,有时回家,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拉过来又推过去,做“拉锯”的游戏,“拉锯,还锯,外婆门前耍把戏;请孙孙,去看戏,没有好吃的,青菜萝卜也可以”。每每说到这里,我就特别想念从未见过面的外婆。童谣是童年的蓝天和白云,是孩提时代快乐的歌。有时,想起儿时玩过的游戏,讲过的话,仍禁不住笑。毕竟真实地拥有过,谁不是从天真无邪的童谣里走过来的呢?回忆真有意思,可以把那些美好的

11、童真在心里重演一遍,暂时拉近距离。有一首北京儿歌,是这样的:“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吗啊?点灯说话儿,吹灯做伴儿。”这同故乡的那首打电话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大概也不是小孩子自己的作品,是大人教的。周作人则坚信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并且批评大人常常看不起小孩子、认为儿童的言行幼稚可笑的观点。小孩子的创造力也是很惊人的。不可否认,有的童谣肯定是小孩子自己想出来的,或经成人润饰,但其“著作权”是不容一笔抹杀的。在清代,有人编过一本书叫天籁集,所载内容都是出自儿童之口。许是取其诵声有如天籁,是世间最最质朴的语言。后人有跋语曰:“万木响刁调,扁舟一叶飘。两间自天籁,千古乃童谣

12、”现在读到一些韵味隽永的儿歌,为了不致忘记,就要用笔记下。也真有些无奈,童谣的流传,原本是用口的,童年时候,哪里需要用笔呢?长大了,在这方面真不中用。中国的民间文学,多是以口授的形式流传的。童谣也属于民歌的一种。可现在一些严肃的新诗,常常不如童谣有意思。比如过横塘:“月光光,照河塘。骑竹马,过横塘。横塘水深不得过,娘子牵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此去何时返?”像唐诗,像宋词,像元曲,更像一首好的白话诗。成年的岁月里,童谣总是让人思考,却再也记不清楚,也念不出曾经的“味道”。我的童谣,似乎还停留在故乡的草丛间。不过,故乡是永远也忘不了的。但那童谣的岁月,仿佛之间,是真的渐渐远去了。(有删改)

13、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童谣是童年的蓝天和白云,是孩提时代快乐的歌”一句运用暗喻的手法,既写出了童谣充满美好的童真,又表现了作者对孩提时代的怀念。B. 周作人坚信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是因为清代有人编过一本天籁集,所载内容都出自儿童之口,其语言质朴,诵声有如天籁。C. 童谣是民歌的一种,作者认为它比现今的一些严肃的新诗有意思,有的童谣读起来像一首很好的白话诗,比如过横塘。D. 文章引用了大量的童谣,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突出了童谣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乡土气息。5.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作用。(1)回老家逢着儿时伙伴,讲

14、起孩提时代的“玩”,回忆再三,一些似已淡忘的旧事,又渐渐明晰起来。(2)但那童谣的岁月,仿佛之间,是真的渐渐远去了。6. 文章为何以“童谣岁月长”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 B 5. (1)交代了写作的缘由,表现了作者对旧事的怀念,同时引起下文对儿时童谣的回忆。(2)表现了作者对童谣远去的无奈、惋惜之情,突出了文章的主旨;照应文章的标题和开头部分。 6. “童谣”是行文的线索,文章围绕“童谣”展开,以此为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童谣岁月长”突出文章中心,暗含作者情感,即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对远去的童谣的留恋、惋惜以及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

15、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B项,“周作人坚信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是因为清代有人编过一本天籁集”说法错误。天籁集是作者认为“有的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的证据,不是周作人认为“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的证据。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作用的能力。分析画线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如(1)句,从内容方面来说,“回老家逢着儿时伙伴,讲起孩提时代的玩”交代了写作此文的缘由,由“似已淡忘”“渐渐明晰”可以看出作者对旧事的怀念;从结构方面来说,(1)句位于文章开头,“又渐渐明晰起来”引起下文对儿时童谣的回忆。第(2)句,从内容上来说,“但那童谣的岁月,仿佛之间,是真的渐渐远去”,童谣充满美好的童真,作者对孩提时代充满了怀念,可是这样的岁月却渐渐远去,表现了作者对童谣远去的无奈、惋惜之情,突出了文章的主旨;从结构方面来说,标题“童谣岁月长”,开头“小伙伴之间,做游戏、讲故事,是必不可少的,在一起唱童谣的时候也多”,本句照应文章的标题和开头部分,首尾圆合。【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