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城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1701138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奉城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上海市奉城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上海市奉城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上海市奉城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上海市奉城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奉城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奉城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市奉城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积累应用(10分)1.按照提示填空。(1)楚天千里清秋,_(辛弃疾水龙吟_)(2)_,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3)黄庭坚登快阁一诗的尾联是“万里归船弄长笛,_”。(4)周邦彦苏幕遮,描绘鸟儿生活的句子是“_,_”【答案】 (1). 水随天去秋无际 (2). 登建康赏心亭 (3). 落花水香茅舍晚 (4). 此心吾与白鸥盟 (5). 鸟雀呼晴 (6). 侵晓窥檐语【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及题目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

2、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际”“茅”“盟”“晴”“檐”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按要求选择2. 秋日午后,满园桂香,你信步其中,描绘此时景物最合适的诗句是( )A. 绿玉枝头一粟黄,碧纱帐里梦魂香,晓风和月步新凉。B.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C.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D. 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3.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听力专家曹永茂教授解释说,人的耳朵在正常的情况之下,对传输的声音是等比例放大。_,就像在

3、耳朵里安装了一个扩音器,这导致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声音变得异常敏感。A. 如果传输声音呈几何倍数放大,则说明耳朵高频听力受损B. 因为耳朵高频听力受损,所以传输声音呈几何倍数放大C. 如果耳朵高频听力受损,传输声音则是呈几何倍数放大D. 因为传输声音呈几何倍数放大,所以耳朵高频听力受损【答案】2. B 3. C【解析】【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理解题干的要求,分析选项内容,然后做出正确选择。题干提示“秋日午后,满园桂香,你信步其中”,主要秋季、桂香、悠闲等。A项,桂树枝叶碧绿莹润,宛如玉琢而成,金黄的花瓣花蕊俏立枝头,黄绿相映,煞是迷人。看到它,便让人联

4、想起酣眠于碧纱帐中的香艳佳人。在天气初凉的八月金秋,桂花便在晓风中和月光下暗暗地绽放飘香。此句描绘桂花开放的季节和四周的环境,突出了它的幽香和冷艳。没有突出悠闲。B项,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上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下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色黄而冠之以“轻”,再加上“暗淡”二字,说明她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秾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像一位恬静的淑女,自有其独特的动人风韵。令人爱慕不已。C项,这联诗借用神话传说表现了灵隐寺声色香怡人的特色。诗人以游山寻胜的所观所感为灵隐寺绘出了一个清幽旷远的背景:藤萝覆道,古塔遥望,泉流潺潺,山花傲霜凌冰。这一切都显示出古朴、静洁、

5、脱俗之美。诗人深受此胜境的感应,不由自主地赞叹。没有突出悠闲。D项,开头两句,诗人用直而概括的笔触,描绘了南国桂树的风采。诗的未两句,用拟人化手法,道出桂树四时繁华的原委:因为不畏风霜雨雪的摧残,所以也就不会有凋零衰败的日子。没有突出桂香、悠闲等。故选B。【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首先要在通读语段的基础上,把握核心内容,了解语段的中心意思,其次要分析各个选项的侧重点以及其与上下句的关联等。从后面“就像在耳朵里

6、安装了一个扩音器”可知,前面应是说声音放大,A项,“则说明耳朵高频听力受损”与后面的“就像在耳朵里安装了一个扩音器”衔接不连贯,故排除A项。B项,因果关系的表述不合语境,上文说“人的耳朵在正常的情况之下”,下文“耳朵高频听力受损”应该从假设的角度说,而不应该从因果的角度说,故排除C项。D项,该选项同时具有A项和C项的错误,故排除D项。C项,从假设的角度说,并且“传输声音则是呈几何倍数放大”与下文“就像在耳朵里安装了一个扩音器”衔接自然。故选C。【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

7、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

8、、判断,可以用排除法。二、阅读(7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境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

9、,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

10、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

11、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思考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

12、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4.

13、 第段中提到的“四书”,包括大学、_、_、孟子5.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批判了传统儒家的教育观念,强调了科学探索活动中怀疑求真态度的重要性。B.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是由于中国人并不注重寻求新知识。C.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是因为中国人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D. 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思考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是由于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意动手。6. 第段加点词“用功”在文中的含义是:7. 综观全文,“格物致知”需要具备的条件有哪些?8.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答案】4. (1). 中庸 (

14、2). 论语 5. B 6. 忽视思考研究,只埋头于理论学习(埋头于读死书) 7. 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积极、有计划;实验者需要判断力和灵感(实验者需要眼光、勇气和毅力)。 8. 首先由“四书”引出什么是“格物致知”,接着论述传统教育对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埋没,从而表明当今世界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作用,以及怎样做到格物致知,最后总结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

15、累。“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需要注意识记。【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本文批判了传统儒家的教育观念”错误。结合“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分析,“批判了传统儒家的教育观念”篡改文意。C项,“是因为中国人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错误。结合“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境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分析,“是因为中国人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强加因果。D项,“是由于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意动手”错误。结合“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思考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分析,“由于中国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