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乡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状况调研报告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1700011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乡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状况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XX乡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状况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XX乡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状况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XX乡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状况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XX乡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状况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乡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状况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乡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状况调研报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乡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状况调研报告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或者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慢慢地开始有人把孩子也带到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动儿童的教育与发展的现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从打工子弟学校开始,人们开始对于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进行了多方面调查和研究,国家也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和措施。20XX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以后,我们看到一些城市又制定和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措施:取消流动儿童进入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就学的借读费,把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纳入到城市整体教育发展规划中等等。然而,到目前为止,能够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的农

2、民工毕竟还只是较少的一部分,更多的农民工还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或者,因为城市没有给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环境而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形成了父母和孩子分开的情况,即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就是父母长期外出孩子留守在家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的儿童。随着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特别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造成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多。我国现在将近1.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500万人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有1000万人左右,这个数字也在逐年递增。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近年来得到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一些问题和困难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不过留守儿童的现阶段面临那些新的实际问题

3、?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河海大学“传播水韵文化,志愿服务苏北农村”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特地赶赴淮安市黄码乡,对那里的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当地农村父母外出务工时,大部分是一个家庭只出去一个。当父亲或母亲出去时间较长时,则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就相当于生活在一个准单亲的家庭中。据当地干部介绍,该乡儿童中,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比例约在20%,当他们双双外出时,则通常把尚在念书的孩子托付与人,从而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生活环境。从对孩子实施监护的托管人的层次与辈份,我们可把这种留守儿童新的家庭生活环境分为三类:一是隔代监护型,即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方式。二是上代

4、监护型,即把孩子托付给亲朋好友,如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三是自我监护型,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或其它各种原因,监护的责任落在孩子自己头上。以上三种监护方式各有利弊,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将在下面的文章中加以详细解释和说明。目前,我国农村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着满足度较低,地区性失衡等现象,这是由经济因素衍伸出来的教育新问题。一些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特定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等因素,让教师和学生中“一切为了跳出农门”的教育观大行其道。一些苏北地区的“名校”,升学率远远高于苏南,而在心理教育体系的构建上,却普遍师资投入不足,教育方式简单而空洞,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最起

5、码的受教需要。同时,“重功利、轻人格”的农村家庭教育也应该引起关注。许多农村家长和孩子之间亲情感缺失,感情交流淡漠。特别是“留守儿童”这一农村弱势群体的出现,涌现出很多“隔代扶养”,“单亲扶养”的儿童,他们常常会因公办教育的歧视排斥以及对家庭中其他成员的陌生感,而需面对更多的心理问题。在“传播水韵文化,志愿服务苏北农村”河海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淮安市黄码乡对当地留守儿童状况进行调查的时候,发现当地留守儿童多为隔代监护型。这种监护的特点是:一是由于监护与被监护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使得监护者在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

6、二是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祖辈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属于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力不从心。同时,还有少数几名儿童是上代监护。这种监护的特点是:一是监护人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以便好向孩子的父母交待;而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少有关注。因为,亲戚朋友担心的是,如果管得多管得严,万一孩子半路跑了或出了什么意外,事情可就不好收场;如果不跑不出事,但孩子在父母回家把自己所受待遇告诉爸妈,则会把亲戚

7、朋友关系弄僵了。所以,只要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基本上就行了;如果学业成绩也不差,那更是锦上添花。二是亲戚朋友通常也有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如在各方面的待遇上不公平,留守儿童通常会从心理上感觉到自己是外来人,易与寄养家的孩子发生矛盾。尽管自我监护型在我们这次走访调研中没有遇到,但作为留守儿童监护形式中最特殊的一种形式,还是需要简单介绍一下它的特点:父母长期在外,觉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金钱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和关注往往是鞭长莫及。以上就是现阶段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三种基本监护形式。经过简单分析就会发现,三种监护形式都有其严重缺陷。就隔代监护形式而言,农村祖父母和外

8、祖父母,因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及时有效地辅导孩子的学习、功课。另外,他们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也很难适应现代社会下孩子的成长。或是过分溺爱,或是放行自由,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孩子性格的培养,遏制他们个性的发展。上代监护使监护人陷入了矛盾之中,管教究竟是以严厉为主还是任其发展?严厉的话,留守儿童会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歧视,产生严重的叛逆心理;任其发展孩子可能会感到不受重视,从而自暴自弃。而且两种管教方式都很容易造成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父母的矛盾,不利于家庭、社会的团结与稳定。自我监护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孩子由于年纪还小,思维方式尚不成熟、自控能力差,加之社会经验不丰富,很容易做错事,上当受骗,严重者甚至误

9、入歧途。众所周知,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情绪波动最为激烈的阶段。这种情绪的波动如果能得到及时的察觉和调节,就只会成为生命历程中的一种“成长痛”,这种痛楚就不会给他们带来心健康的损害,相反,它会让孩子们在日后的生活中增强一份适应社会的能力。但是,如果这种痛楚并未得到及时的援助且不断积累、激化,就会造成伤害,既有不同程度的自我损伤,也有进一步发展成危害社会的潜在隐患。社会权威统计显示,青少年的犯罪率、自杀率逐年升高。一个个痛彻心扉而又意想不到的恶性事件在周围频频发生,这一切的一切正在向人们昭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其将来的成长之间实际存在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关系。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最宝贵的

10、一个阶段。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将在这一时期形成,而这些都将对一个人今后的生活有着重大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而在这一阶段,父母的作用又是举足轻重的。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接受父母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质,也就是性格。父母对儿童社会交往与技能发展的功能包括下面几点:训导儿童,为其提供机会,使其锻炼身体,练习语言表达,增强认识和社交等方面的能力;使儿童与其周围亲属、邻居、社区和社会构成纷繁复杂的环境相适应;向儿童传递社会目标与价值准则,使儿童朝着父母和社会期待的目标发展;培养儿童待人处世的本领;指导纠正并帮助儿童制定自己的目标,计划自己的行动等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

11、的角色。但是对留守儿童而言,父母外出无疑造成了这些功能的弱化。他们失去了身边最亲密的老师,这对他们自身肯定有着难以磨灭的影响。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在当地这些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着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感情缺失等问题。有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护和关爱,其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其心理个性会发生异常,少数未成年人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调查结果中发现,仅有极少数的父母担心孩子不学好,干坏事。其他父母对此均未曾提及且不加深思,难道是对自己孩子的信任、放心,知道他们肯定不会学坏?还是这些父母们压根就是疏忽了这一点?许多在外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孩子的思想道德状况重视不

12、够,使留守在家的孩子们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教育和情感缺失的环境中。家长对子女的关爱多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给足零花钱,买新玩具,苛求高分数而对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却不加重视,甚至压根儿就没有考虑到。这一切就造成许多留守孩子思想道德建设上的空白。 隔代监护情况相对也比较明显。父母长年在外,留下年幼的孩子,交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养,这对原本受教育不全面的农村儿童及青少年的学习,成长极为不利。农村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因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及时有效地辅导孩子的学习、功课。另外,他们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也很难适应现代社会下孩子的成长。或是过分溺爱,或是放行自由,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孩子性格的培养,遏制他们个性的

13、发展。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长久的分离,会导致这些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感情淡漠,尤其与父母之间,交流渐少,距离渐远。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失衡。青春期的孩子们最需要正确有效地引导,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外界物质因素的影响。父母常用金钱来弥补与子女的情感交换。这就造成了一些小孩把钱看得比较重,淡漠了与父母的情感。“留守儿童”都处于青春发育期,体格没有健全,这样,孩子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对外来伤害的防范能力。这就需要那些为人之父母的,充分发挥自己的保护职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较温馨,安全的成长空间。父母一旦长期在外,监护人监护不到位,保护职能缺失,造成监护质

14、量较差,很容易导致孩子对长辈或其他监护人缺少信任感和安全感。除了心理健康问题外,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也已成为一个关注的热点。父母外出打工后会不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影响?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查阅了有关资留守儿童分年龄在校率年龄在校率314合计结果显示,在小学学龄阶段,留守儿童的在校率是很高的,除6岁组在校率比较低以外,7-12岁各年龄组的在校率都很高,表明留守儿童基本都能及时地接受小学教育。这是十分可喜的事。但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的在校率就大大下降了,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较之前的数据有了明显的下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归结为对教育的不重视,这既有教育部门没有给予留守儿童们足够的

15、关爱,也与学生自身的不重视有关。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在外面的收入比本地要高很多,他们从外地回来时穿着漂亮的衣服,买很多东西,出手也大方得多,这些都让当地的其他人尤其是孩子们非常羡慕。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就不想上学了,想跟别人出去打工。父母亲在外地打工的孩子更是迫不及待地要出去打工挣钱。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留守儿童面临心理与教育两大问题。这两个问题如何解决,不只关系个人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经过总结归纳,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提出以下几点意见:1、在大力推行农村地区9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区,要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初中教育。2、家长要转变观念

16、,切实负担起责任,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 3、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平时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并尽量多地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与机会与孩子沟通、交流,在情感上多给孩子慰藉。 4、留守儿童应加强对自身的关爱,在交往行为上,要有更多的考虑和更谨慎的选择避免流入一些社会不良群体中去,沉迷于低俗大众传媒文化和游戏之中,从而形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乱花钱而不能勤俭节约、喜欢打架斗殴、不能认真学习等。孩子是祖国的栋梁,民族的希望,我们绝不能让“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孩子”。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我们坚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和关爱下,沐浴着祖国灿烂阳光,感受着社会大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都将会健康茁壮地成长,我们伟大祖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