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提分练习板块组合练汇编11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21699693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提分练习板块组合练汇编11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提分练习板块组合练汇编11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提分练习板块组合练汇编11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提分练习板块组合练汇编11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提分练习板块组合练汇编11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提分练习板块组合练汇编11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提分练习板块组合练汇编11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提分练习板块组合练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再泛吴江王禹偁二年为吏住江滨,重到江头照病身。满眼碧波输野鸟,一蓑疏雨属渔人。随船晓月孤轮白,入座晴山数点春。张翰精灵应笑我,绿袍依旧惹埃尘。注本诗写于诗人遭贬之时。张翰:吴郡人,西晋文学家。齐王司马冏执政时,任大司马东曹掾。后见祸乱方兴,又因秋风起,以莼鲈之思为由,辞官归吴。绿袍:古代低级官员的官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既交代了被贬吴江、疾病缠身的写作背景,也照应了“再泛吴江”的诗题,还与尾联中的“绿袍”相呼应。B颔联以“碧波”

2、“疏雨”设喻,并恰到好处地运用“输”“属”二字,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坎坷的无奈与不满。C颈联先以移动的视角写景,再以晓月孤轮、晴山数点,表达了诗人泛舟时的心境。D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严守格律,音韵和谐;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融情于景的手法运用得当,抒情委婉含蓄。解析B项,“碧波”“疏雨”没有设喻;诗句也并非表达“诗人对仕途坎坷的无奈与不满”,而是表达对山野生活的向往,对官场生活的厌倦。答案B2本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考生在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时,要结合注释,逐句读懂诗句并进行筛选整合,可以先把诗歌分为几个层次,然后进行概括,最后分点分条回答即可。颔联,“

3、输野鸟”“属渔人”可见诗人对“野鸟”“渔人”的羡慕,而“野鸟”“渔人”代表的是一种归隐生活。颈联,更加印证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尾联,“笑我”,一方面是对张翰归隐的肯定,另一方面是诗人对自己执着入世的自嘲和连遭贬官的不满,“依旧”二字流露出诗人对入世的执着。答案诗人遭贬,又疾病缠身,因此,当看到江上自由飞翔的野鸟、江边悠闲垂钓的渔人,好生羡慕,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并萌生了想和张翰一样辞官归隐之意。但是诗人又无法脱下“绿袍”,真正遁世,不惹埃垒,表达了一种对入世的执着。同时,诗人的执着入世,却仅换来“绿袍”之身、一贬再贬的遭遇,流露了对仕途坎坷的不满与自嘲。二、名句名篇默写(6分)

4、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思”不如“学”的句子是“_,_”。(2)杜甫在登高中用“_,_”两句表明自己心中的愁苦难以排遣。(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征人思乡却又难以回乡的心理的句子是“_,_”。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胡先生程宪涛张大弓着身子,冲着胡先生居住的草屋喊道:“胡先生在家没?”张大手里拎着一把韭菜,韭菜用润湿的稻草扎着。在东北,讲究吃头刀韭菜,开春的时候,经过一冬的孕育,韭菜吸收土地精华,别有清香自然的味道

5、,无论是下锅炒菜,抑或是包饺子,都鲜嫩可口,还有一种仪式感。片刻间,张大听见了胡先生的声音。他推开嘎吱作响的木门,小心翼翼地踏进草屋门槛,静静地立定,一时间不知所措。屋里有三五个带枪的伪军。胡先生站在书案前,对面是伪军大队长。胡先生提着蘸满墨汁的狼毫,似乎正在酝酿情绪。他面前书案上是一摞银圆。所有的目光聚焦张大,张大瞬间紧张起来。胡先生看一眼张大,瞥到了手里的韭菜,道:“张大,有事?”胡先生是城中的一面旗帜,饱读诗书,学富五车,通晓天文地理、风土人情。一身灰布长袍翩翩儒雅。于商贾之中,多一份淡定;于戎兵之中,多一份雅致;于平民之中,多一份儒气。胡先生擅长书画,文字渗透先生秉性,字句含有威仪和正

6、统。胡先生善饮高粱酒,每饮必定酩酊大醉,每每醉中喜提笔肆意狂书,龙飞凤舞极富情趣。遇到知己,墨宝随意奉送,话不投机或厌恶者,千金难求一字一句。“九一八”之后,胡先生拒绝伪政府的邀请,一身干净归家赋闲,耕种两亩荒田度日,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清静日子。张大终于想起来此行目的,赶紧拎起韭菜示意,道:“噢,胡先生明儿是我爹生日,老人家八十三岁了,麻烦先生写一字,挂墙上图个吉利。”胡先生道:“来得真巧,大队长同来求字,明儿是日本驻军长官叫啥来着?”伪军大队长接过话头:“井上司令官的生日。”“刚好一块写了。”胡先生接过韭菜,道:“这是润资吗?”张大听不懂先生的话,木头一样愣怔一旁,胡先生把韭菜置于银圆旁,

7、静静地站立片刻,酝酿了片刻情绪,提起狼毫龙飞凤舞,在宣纸上挥洒“寿”字。两张宣纸“寿”字不同,一个“寿”字瘦长,一个“寿”字扁短。胡先生拿起瘦长字的字幅,递给张大道:“祝老人家福如东海!”又拿起扁短字的字幅,交给伪军大队长道:“这是敬井上司令官的字。”伪军大队长疑虑道:“胡先生,同是寿字,为啥俩字不同?”胡先生笑道:“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其中藏有许多意蕴,书法同字求异变化,一时半会儿说不清,回去慢慢体会吧!”伪军大队长道:“俺是一个军人,尊重读书人,回去俺要装裱,送给井上司令官。他是一个中国通,稀罕中国的东西,这是不同寻常的礼物,井上司令官保管稀罕。”张大拿着胡先生写的“寿”字回到家里,十分郁闷

8、。老爹问:“胡先生没有给写字?”张大说:“给写了。日本人给他的是大洋,咱送一把韭菜,胡先生给写的字也不一样,读书人也稀罕钱。”老爹问:“咋,日本人的字多?”张大道:“都是同一个字,形状不一样,肯定有说道。”老人听了儿子的描述,笑了,说:“胡先生到底是有学问的人,骨子里透着刚强。这里面可有意思,给咱的是祝福,长寿;给日本人的是咒语,短寿!”张大说:“俺真是个粗人,真是白活了,这道道不懂。”第二天晚上,张大家一场大火,老人没有被救出。有人看见伪军大队长,还有几个伪军在四周游荡。胡先生听说后大哭,捶胸顿足,说:“是俺害了你啊!俺也是书生意气,舞文弄墨顶个屁用啊!”胡先生安顿了家眷,就不见了踪影。一年

9、后,抗战队伍中出了“胡大刀”,一柄鬼头大刀纵横飞舞,让日军闻风丧胆,有日军下咒语,哪个说瞎话,出门遇到“胡大刀”。“胡大刀”就是胡先生。(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给咱的是祝福,长寿;给日本人的是咒语,短寿”,两个“寿”字的不同寓意由张老爹来点破,可见他与胡先生有着颇深的交情。B小说人物形象丰富鲜明,作者除形象化地叙述故事外,还采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C小说以“胡先生”为题,胡先生既是小说描写的核心人物,又是小说构筑故事情节的线索,同时,还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关键。D伪军大队长一把火烧了张大的家,还烧

10、死了张老爹,作者却没有写伪军大队长如何处置胡先生,为下文写胡先生预留空间。解析“两个寿字的不同寓意由张老爹来点破”,由张老爹来解开谜底,只是情节的需要,为下文张大家被烧埋下伏笔,“他与胡先生有着颇深的交情”于文无据。答案A5胡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联系小说内容简要概括。(6分)答:_解析“胡先生是城中的一面旗帜,饱读诗书,学富五车,通晓天文地理、风土人情”,说明他知识渊博,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一身灰布长袍翩翩儒雅。于商贾之中,多一份淡定;于戎兵之中,多一份雅致;于平民之中,多一份儒气”,说明他儒雅淡定,面对伪军不屈服,说明他内心刚强;将对日军的态度藏于字中,说明他富于智慧;“九一八”之后拒绝

11、伪政府的邀请,说明他热爱祖国;参加抗战后,挥舞大刀,让日军闻风丧胆,说明他勇敢威武。答案知识渊博,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儒雅淡定,内心刚强;富于智慧,字寓褒贬;热爱祖国,勇敢威武。6小说结尾写胡先生参加抗战,变成了威名远扬的“胡大刀”,有人认为应该删除,你的意见如何,请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答:_解析如果认为不能删,要凸显它在情节发展上的必要性,使胡先生这一爱国形象更加丰满,主旨上从赞颂胡先生儒雅到抗战勇士的升华。如果认为能删去,要凸显说明前面故事的完整性,与前文人物形象的不同,删去主题更集中等。答案示例一:不能删除。胡先生参加抗战,是情节发展的必然,胡先生要为张老爹报仇,而且日军也不会放过胡先生,胡先生参加抗战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必然。胡先生参加抗战,使这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形象更加丰满,胡先生挺身而出参加抗战,成为“让日军闻风丧胆”的英雄,让这个儒雅的知识分子,有了威勇之气。胡先生参加抗战,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意蕴,表达了作者对以胡先生为代表的英勇抗战的勇士们的赞扬之情。示例二:能删除。从情节发展的角度来看,胡先生给张大的父亲、日本军队井上司令官写“寿”字的故事已经相对完整,没有必要节外生枝。从人物性格的角度来看,结尾内容与前文的“淡定”“雅致”“儒气”的读书人形象不一致。从表达主旨的角度来看,删除这部分,小说的中心思想更加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