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论

上传人:共*** 文档编号:121698823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文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明清文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明清文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明清文论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明清文论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清文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文论(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明 清 文 论论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 繁荣期 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总 结期 除诗文理论继续走向成熟外 小说 戏曲理论也呈繁盛状态 一 明清文论概述 明清时期 我国文化呈现出复杂状 态 三教思想在融合发展中 各自内 部都出现了分化 官方学术与民间学 术的文化取向有合有分 明清文论的 发生 发展同明清两代的思想文化之 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n 总体上看 明清文学理论的发生 发展同理学 心学 实学的发展形成 了大致相对应的关系 这种关系体现 在三个方面 n 一是明清两代都把程朱理学奉为官方 哲学 这使得明清两代文学理论中宗经 明道和复古的观点不绝如缕 n 二是明代中后叶开始 心学

2、的出现为 明清两代文艺新思想的产生提供思想上的 催化剂 象李贽的 童心 说 徐渭等的 本 色 论 公安三袁的性灵论 以及清代袁枚 的 性灵 说的出现 都同心学的出现和兴 盛有着密切的关系 心学倡导个人解放 尊崇个体自由的思想倾向对当时艺术家和 理论的影响十分巨大的 n 三是明清之际经世致用的实学 叶适 章学诚 黄宗羲等 的兴起使得这一时 期的文学理论又出现向儒家传统文学理论 复归的倾向 象王夫之 顾炎武等人的诗 歌与散文理论 沈德潜的格调说 翁方纲 的肌理说等等 都有这样的倾向 n 在这种对应关系中 心学对明清文学 理论影响最大 心学文论的基本特征是崇 尚个人的心灵自由 强调表现真实情感 高扬

3、主体性 把握住这个共同特征 我们 就能对李贽的童心说 徐渭的本色论 公 安派的性灵说等学说理解得更为准确和深 入 1 从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 n 儒学在宋代演化为新儒学 理学 二 程和朱熹将儒家的纲常礼教规范加以神化 赋予它们以 天理 性质 理学被上流统治者 奉为官学 以利控制人性人欲人情 明初统 治者亦极力推崇理学 将其作为官学普及天 下 一统天下 且作为科举取仕之学 n 但影响文论最深的则是从理学中分化出 来的心学 因而本章着重从心学与文论之关 系介绍此期的文论成果 n 明中叶 资本主义萌芽 封建文化内部 出现矛盾 特别是理学无法解释新兴的人性人 情和个性欲望的合理性 理学的虚伪欺骗性日 益

4、显露出来 王阳明适时地提出了反抗理学的 心学 将 理 本体论哲学改换成 心 本体论哲 学 n 王阳明 1472 1528年 明哲学家 原 名云 更名守仁 字伯安 别号阳明子 世称 阳明先生 浙江余姚人 弘治进士 一生为官 多次更变 后辞官归乡讲学 著作丰富 有 语录 大学问 等 后其门人辑成 王文 成公全书 38卷 n 心学对理学的重大理论突破主要表现为 反对 理 本体论 提出 心 本体论 n 王阳明 答季明德书 曰 人者 天 地万物之心也 心者 天地万物之主也 心 即是天 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王提 出了 心即天 心即理 心外无理 的哲 学命题 传习录 中曰 夫学贵得于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

5、虽言出于孔子 不敢以 为是也 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求之于心而 是也 虽其言出于庸常 不敢以为非也 而 况其言出于孔子者乎 这是强调以人心作 为判断事物是非的尺度 王阳明还提出 致良知 的命题 认为 人 皆可以为尧舜 冲击了理学守卫的上下尊卑 的伦理纲常 树立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王阳明的心学虽然具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 但他对圣贤权威的否定 对人的主体性 主 观能动性的肯定 对人人平等观念的倡导 起 到了解放思想 促进个性解放的作用 并为晚 明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打下了思想基础 泰州学派王艮 g n 对理学的背叛更彻 底 一是肯定人的自然本性 并将其作为心的 伦理特征 一是提出 百姓日用即道 的命题 肯

6、定人欲的合理性 给禁欲主义的理学以致命 打击 2 阳明心学对文论的影响 n 主要体现为 心学重视人的意识 情 感 个性的重要性 在文艺思想活动中 出现了情感论 性灵论 本色论 童心说 等文艺理论观 n第一 情感论 n 李贽的童心说主张 天下之至文 是 童心 真心 真情 的表现 不是假理的 阐说 n 汤显祖 王骥德在戏剧创作中倡导 情 的重要性 汤提出 世总为情 情生诗 歌 王主张 模写物情 体贴人理 n 黄宗羲和王夫之也在诗文理论中强调 情的重要性 黄曰 凡情之至者 其文未 有不至者也 王认为 诗以道情 曹雪 芹也称自己的作品 大旨谈情 第二 性灵论 n 明代公安派主将袁宏道提出文学 创作要

7、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 主张 抒写真性情 真感情 要有独创性 n 清代袁枚也主张 性灵 更强调 作家创作个性的重要性 随园诗话 曰 凡作诗者 各有身分 亦各有心 胸 作诗不可以无我 文章当自 出机 成一家风骨 第三 本色论 本色论主要是戏剧理论观点 有2个要点 一是强调戏剧语言应是剧作家自然禀赋 创作个性 真情实感的流露 如何良俊提出 填词须用本色语 二是强调戏剧的通俗性 要让社会下层群 众能接受 如徐渭说 越俗 越家常 越警醒 此才是好水碓 du 不杂一毫糠衣 真本 色 王骥德 李渔等也有相同言论 3 明清文论的巨大成就 n 明清文论的显著成就表现为两点 n 一是小说 戏曲等通俗文学理论空 前繁

8、荣 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 n 二是传统的诗文理论进一步发展 有更深刻的理论总结 第一 小说评点 n 小说评点是一种特殊的小说理论批评样 式 一般采用眉批 夹批 尾批等形式 它往往是个人阅读小说的心得体会 短小 精悍 是一种很灵活的批评体制 n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小说评点大家 比如李贽和金圣叹对 水浒传 的评点 毛伦 毛宗纲父子对 三国演义 的评点 张竹坡对 金瓶梅 的评点 脂砚斋对 石头记 的评点等等 n 这些评点的共同特征有3点 n 一是敢于突破儒家传统思想的束 缚 注意提高小说这种通俗文学的地 位 n 二是这些评点大家在具体评点中 重视小说的社会批判功能 体现出 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n 三

9、是注重对小说的艺术特征进行 系统的理论总结和探讨 第二 戏曲理论 n 明清时期出现许多戏曲理论家 象王骥德 徐渭 汤显祖 吕天成 李渔等 这些理论 家对戏曲的创作 表演以及观众接受等问题发 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重点要掌握的是明代王 骥德和清代李渔的戏曲理论 明清戏曲理论有 三个特点 n 一是具有鲜明的反理学倾向 n 二是要求戏曲具有通俗性和大众化 满足 普通民众需要 n 三是对戏曲艺术自身的特征进行探讨 第三 诗词理论 n 明清时期的诗词理论有2个特点 n 首先 在诗学宗旨上 从倡导复古模拟 走 向提倡抒写性灵 又回归儒家传统诗教 明前期 的前后七子为代表主张复古 明中后期的公安派 等倡导抒写

10、性灵 清初黄宗羲 王夫之 叶燮等 又回归到儒家诗教传统上来了 n 其次 对诗歌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手法作出 探讨 有王士祯的 神韵 说 沈德潜的 格调 说 翁方纲德 肌理 说 以及王夫之和叶燮对诗歌 艺术的研究 二 从李贽到金圣叹 异端思潮下的小说评点 n1 李贽对 水浒传 评点 n 一是李贽 水浒传 评点中提出的 不 愤则不作也 的观点 这是司马迁 发愤著 书 说的继续发挥 可以结合司马迁的 发 愤著书 论 韩愈的 不平则鸣 论来对比理 解 n 二是李贽的 传神论 主要是重视人 物性格的描写 这是李贽对小说人物性格 理论的主要贡献 n2 金圣叹对 水浒传 的评点 n 金圣叹是中国古典小说理论的

11、最 杰出的代表 他的 水浒传 评点具 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n 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成就可以从四 个方面来加以把握 n 一是他吸收了李贽的 发愤著书 的观点 将之引伸为 怨毒著书 强 调了小说的社会批判功能 n 二是他对历史著作和小说进行了区分 对它们各自的历史实录和艺术虚构的特 征作了细致的分析 提出了 因文生事 与 以文运事 两个重要概念 历史著作的写作 就是 以文运事 而小说创作则是 因文生 事 前者是先有事后有文 后者是先有文 而后有事 前者是实录 后者是虚构 n 三是他的人物性格理论 用他自己的 话来说 就是在小说中 人有其性情 人 有其气质 他看到了小说创作中必须写出 同类人物性格的不同个

12、性 也就是 同中之 异 这在当时是很不简单的 n 四是他提出了作家的主体修养问题 一方面要求作家要深入生活 观察生活 研究生活 也就是他说的要 十年格物 另一方面又要求作家要善于研究生活 中的各种现象以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与条件 并根据这些原因与条件来把握 人物的性格特点 也就是他所说 的 因缘 生法 十年格物 和 因缘生法 这两个 命题实际上都是围绕作家主体修养这个 核心问题展开的 三 王骥德和李渔的戏曲理论 n 一 王骥德的 曲律 n 曲律 中的戏曲理论思想有两个方面 n 1 强调戏曲的 本色 论 n 首先 要求戏曲可演可传 不能寻章摘句 卖弄文辞 n 其次 强调戏曲创作要通俗 n 其三

13、 要表现出作家的创作个性 出于己 而不由于人 n2 对戏曲特征的全面探讨 n 其一 强调戏曲要表现真实自然 的人性人情 并以是否真实表现人性 人情为评论戏曲高下优劣的标准 n 其二 对戏曲情节结构进行探讨 提出 贵剪裁 贵锻炼 的思想 n 其三 要求戏曲人物具有性格化特 征 语言要个性化 n 其四 重视戏曲的宾白和科诨 二 李渔 闲情偶寄 的戏曲理论 n 李渔生活在明末清初 带领家庭戏班 自编自导戏曲 流动演出糊口 著有小说 集 十二楼 无声戏 戏曲集 笠 翁十种曲 诗文杂著 笠翁一家言 n李渔的 闲情偶寄 涉及内容广泛 其中 第一卷 词曲部 第二卷 演习部 是专谈 戏曲艺术的 后人将这两部分

14、单独辑为 李笠翁曲话 还有 声容部 中的一些内 容也涉及戏曲 n 李渔的戏曲理论最大特征就在于他 论述的全面性 以及同舞台演出实践 之间的紧密联系 他对戏曲结构的创 作 戏曲语言的把握以及科诨角色的 安排等等 都有很精辟的论述 由于 李渔本人作过演员 写过戏曲 这些 理论都是深知其中甘苦写出的 针对 性强 实用性也很强 n1 关于戏曲结构问题 n 首先 强调 立主脑 减头绪 主脑 是指戏曲的立意 或主要人物 或中心事件 也就是一曲戏的核心内容 有了主脑 就 必须减头绪 不能枝叶过多 止一线到底 并无旁见侧出之情 n 其次 要 密针线 即合理安排情节 着眼全篇 前后照应 周密细致 符合人情 物理

15、的真实性 n 其三 要 脱窠臼 即打破陈规 开拓 创新 但不得以荒诞不经的故事务新求奇 n2 关于戏曲语言问题 n 他提出 贵浅显 重机趣 戒 浮泛 忌填塞 n3 重视科诨之词的作用 n 李渔认为插科打诨是 看戏人之参 汤 科诨既要于诙谐中包孕大思想 还要自然 不能生硬插入 否则有碍 剧情发展 四 王夫之 叶燮的诗歌理论 明清诗文理论 总的来看 有两条 基本的发展线索 明代的诗文理论是在 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中展开的 清代的 诗文理论则主要是对前代的诗文理论进 行集大成的总结 并出现了很多理论大 家 如王夫之 叶燮 王士祯 翁方纲 袁枚等 也提出了许多非常有名的概 念 范畴 命题 如 情景 论

16、神韵 论 格调 说 肌理 说 性灵 说等 一 王夫之的诗论 n 主要见于 姜斋诗话 古诗评选 唐诗评选 明诗评选 诗广传 楚 辞通释 等诗学著作中 n 王夫之诗歌理论中最有贡献的是他的 兴观 群怨 论和 情景 论 n1 兴观群怨 论 关于诗歌特征和社会作用 n 他以 情 为纽带 对传统的 兴观群怨 说作 了全新的解释 将兴 观 群 怨看成是一个有 机的整体 可以把他的 兴观群怨 论与孔子的 兴观群怨 说相比较 看看王夫之的理论贡献到 底表现在哪些方面 n2 情景 论 关于诗歌的基本范畴 n 他的 情景 论在古典诗歌理论中 对 情 与 景 这对范畴论述最全面 最深刻 对情景关系论述最全面 n 首先 情生景 景生情 情景 互藏其宅 n 其次 景中生情 情中含景 神于诗者 妙合无垠 n 其三 即景会心 现量 直寻 二 叶燮的 原诗 n 叶燮的 原诗 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理 论体系最完备的一部现实主义诗歌理论著 作 这部著作的理论体系十分严密 讨论 到诗歌创作的多方面 比如诗歌与生活的 关系 创作中主客体的关系 艺术思维问 题 批评原则和批评标准问题 学习和理 解叶燮的 原诗 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